摘 要:目的,探討希望感在生活事件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之間的作用。方法 采用生活滿意度問卷、青少年自評生活事件量表及希望感量表對湖南省965名青少年進行調查。結果 ①ASLEC中青少年學習壓力、受懲罰、其他事件等因子和希望感存在顯著性別差異;②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生活事件呈顯著負相關,與希望感呈顯著正相關;③希望感在生活事件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結論 希望感和生活事件是影響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重要社會因素。
關鍵詞:青少年;生活事件;生活滿意度;希望感
1 引言
青少年階段是個體心理品質趨于成熟,人格特質趨于穩(wěn)定的關鍵時期,但同時也是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頻發(fā)時期。生活滿意度是指個體對自身生活質量滿意程度作出的總體評價,是衡量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發(fā)展狀況的有效指標。國內早期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以上水平,但生活滿意度具有不穩(wěn)定性[1]。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家庭環(huán)境、經(jīng)濟狀況、生活事件、人格特質及應對方式等是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主要影響因素[2]。但影響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具體的風險因子和影響機制仍不清楚,且當前我國青少年生活滿意度水平仍值得進一步研究。
生活事件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應激源,能夠引發(fā)個體心理失衡,是生活滿意度的重要的影響因素。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學業(yè)壓力等負性生活事件都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學業(yè)表現(xiàn)及情緒的穩(wěn)定。研究顯示負性生活事件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密切相關[3],另一項研究顯示,急性生活事件與慢性生活事件均與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關[4]。但是目前對于生活事件對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具體影響機制的探討還不確切。
希望感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個體在壓力情景下或應激事件時,希望感是調節(jié)身心健康的重要內部資源,其在負性生活事件下能夠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采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和形成更為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有研究者認為希望感主義者更可能會迎頭去處理問題,使用積極的應對方式[5]。高水平希望感的青少年可以通過直接地處理這些問題的方式來應對學習的壓力、交友的壓力和適應新環(huán)境的壓力。這些發(fā)現(xiàn)可能提示了希望感和負性生活事件相互影響,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具有顯著作用。但針對希望感和負性生活事件對個體生活滿意度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研究存在空白。
因此,對青少年生活事件、生活滿意度和希望感的關系進行研究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將以青少年為被試,全面了解生活滿意度與生活事件、希望感的關系,旨在探索希望感在生活事件影響青少年生活滿意度過程中的中介作用,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理論依據(jù)和實踐指導。
2 對象與方法
2.1 對象
整群抽取湖南省8個城市的初中、高中1000名學生,所有學生獲取知情同意后,在心理學專業(yè)人員指導下,集中在教室進行問卷填寫,并當場回收。所有樣本中35例數(shù)據(jù)缺失>25%,965例數(shù)據(jù)進入最后的數(shù)理統(tǒng)計,其中初中生513人(53.2%),高中生452人(46.8%),男生329人(34.1%),女生636人(65.9%),年齡分布11~24(15.85±1.72)歲。本研究得到湖南農業(yè)大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2.2 工具
2.2.1 生活滿意度問卷(Life Satisfaction Scales,LSS) 采用Emmons,Diener[6]等人于1985年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 ,可作為我國青少年個人生活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的評定工具。該量表由5個項目組成,分別給予1~7分的評定,從1“明顯不符合”到7“明顯符合”。計算5個項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滿意度越高。該量表的信度是0.83。
2.2.2 青少年自評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 采用劉賢臣[7]等人編制的青少年自評生活事件量表。該問卷包含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其他六個因子,共27個條目,采用6級評分法,從0“從未發(fā)生”到5“發(fā)生過”。問卷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因負性生活事件引發(fā)的心理反應越大。本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11。
2.2.3 兒童希望感量表(Children Hope Scale,CHS) 本研究采用的是Snyder[8]等人編制的自我報告量表。兒童希望感量表共有6個項目,評分采用6級評分法,從1“從不”到6“總是”。量表得分越高,說明被試的希望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測查的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40。
2.3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描述統(tǒng)計、獨立樣本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和分層回歸分析。
3 結果
3.1青少年研究變量的性別差異
通過對不同性別的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生活事件和希望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可得出:青少年的LSS、人際關系、喪失、健康適應和ASLEC總分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p>0.05)。學習壓力女生高于男生,受懲罰、其他事件和CHS得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p<0.001),見表1。
3.2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生活事件、希望感的相關
從表2的相關矩陣得出: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生活事件和其六個因子均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r=-0.174,p<0.001),與希望感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r=0.510,p<0.001)。
3.3希望感在生活事件和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
根據(jù)溫忠麟提出的檢驗方法和中介效應模型[9],以希望感為中介變量(M),生活事件(X)為自變量,生活滿意度(Y)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以檢驗希望感在生活事件對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設。
從表3檢驗結果可得,第一步中生活事件對生活滿意度的負性預測作用顯著(B=-0.052,P<0.001),第二步中對希望感的負性預測作用顯著(B=-0.056,P<0.001)。第三步在控制了生活事件后,希望感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顯著,在控制希望感后,生活事件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顯著(B=-0.031 ,P<0.001)。生活事件對生活滿意度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的絕對值由中介變量引入之前的0.174下降到其引入之后的0.104 。進一步進行Sobel檢驗表明,希望感在生活事件與生活滿意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檢驗統(tǒng)計量Z=-4.183,P<0.01),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百分比為a×b/c=0.494×-0.140/-0.174=39.7%,中介作用模型見附圖。
4 討論
4.1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生活事件和希望感的性別差異
研究顯示男女學生在LSS、人際關系、喪失、健康適應和ASLEC總分不存在差異,但是在生活事件部分因子中存在顯著差異,女性學生學習壓力顯著高于男性學生,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0],可能是由于女生對學習問題的敏感程度較高,偏向于將學習問題做內部歸因,相比女生而言,男生興趣廣泛更利用轉移學習的壓力,且自我調節(jié)壓力的能力比較強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緒。同時,在受懲罰上男生得分要顯著高于女生,已有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11],這可能的原因是男生容易出現(xiàn)攻擊、違紀、沖動等外化問題行為,所以他們更有可能遭受批評與懲罰。此外,在其他事件得分上,男生顯著高于女生,這與嚴春香等人的研究結果吻合[12],主要是由于男生情緒易極端化、較難管教,更可能引起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希望感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羅月英等人的研究得出,男生比女生有較高的希望感,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13],可能的解釋是受到“重男輕女”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影響,男生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持,提高了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同時相對于女生,男生更能理性處事,生活中懂得幽默,所以男生的希望感高于女生。
4.2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生活事件、希望感的關系
本研究顯示: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生活事件總分及其包含的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和其他六個因子均呈顯著負相關,說明青少年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會導致其生活滿意度水平的下降,這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相一致。唐璐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生活事件呈中等程度的相關[14]。可能是由于青少年群體具有內心敏感、脆弱且自尊心強的特點,當他們遭遇一些負性生活事件時,一時難以走出逆境,容易因此產(chǎn)生自責、憤怒等消極情緒從而生活滿意度也會下降。
此外,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與希望感呈顯著正相關,即高希望感的青少年,其生活滿意度水平也相應越高,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根據(jù)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感理論,希望感是維持個體生活滿意度評價的信念和動力系統(tǒng)[15]。羅月英等人的研究進一步表明,青少年的希望感越高,其產(chǎn)生的自責、敏感傾向及其對學習、人際的焦慮會明顯下降,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也會越高[16]。青少年主要面臨來自學習、人際的壓力,而希望感是積極的動力,如果能不斷滿足青少年的希望感,如在學習中增強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意識,在人際關系處理中能培養(yǎng)他們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尋找有效的渠道改善人際關系,他們的自信心會受到不斷的強化,因此能獲得更多的希望感,他們就會用盡全力達到目標,從而提升了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水平。
4.3 希望感在生活事件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希望感在生活事件和生活滿意度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這一結果可以解釋為,生活事件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同時又能通過希望感對生活滿意度產(chǎn)生影響。也就是說,青少年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他們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心理暗示會越少,因而很少能獲得希望感,低希望感的個體往往表現(xiàn)出悲觀、消沉、自卑,難以形成對自我滿意的評定,從而導致青少年生活滿意度水平下降,這可能提示了經(jīng)歷低希望感的個體在負性生活事件影響下,容易導致生活滿意度的下降。生活事件能預測希望感(高的生活事件影響低希望的出現(xiàn)),低希望的出現(xiàn)會導致生活滿意度的下降。因此希望感在生活事件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綜上所述,希望感和生活事件是影響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重要社會因素。青少年、家長、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和重視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盡可能減少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和受懲罰等負性生活事件的發(fā)生,擴大其希望感獲得的渠道,提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水平,以此有效地預防和干預青少年心理危機。
參考文獻
[1]Gilman R, Handwerk ML.Changes in life 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stay in a residential setting.Residenti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and Youth,2001,18(1):47-65.
[2]劉小平.近年來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國內研究概況[J].才智雜志,2013,(22).
[3]田麗麗,劉旺,Rich Gilman.國外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研究概況.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12).
[4]高劍婷,孫越異,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心理應對方式研究.2013,25(1).
[5]盧邁,馮新輝.淺談希望感主義與悲觀主義.經(jīng)濟師,2005(7).
[6]張興貴,何立國,鄭雪.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結構和量表編制.心理科學,2004,27(5):1257—1260.
[7]劉賢臣,劉連啟,楊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編制與信度效度檢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34-36.
[8]趙娜,凌宇,陳喬丹,滕雄程.社會支持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希望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08):1227-1231.
[9] 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fā)展.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45.
[10]林馨.初中生學習壓力調查研究[J].教育,2017(04):9-10.
[11]王世嫘,趙潔.留守與非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現(xiàn)狀的比較研究[J].濟寧學院學報,2013,34(05):53-57.
[12]嚴春香,周宇.成長環(huán)境對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07(02):165-167+170.
[13]陽曉梅,鄭玉萍,蒙華慶,付一笑,邱海棠.1000名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和生活事件的關聯(lián)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15):1237-1239.
[14]唐璐,陳浩彬,苗元江.當代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研究現(xiàn)狀及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02):22-24.
[15]王祥坤. 青少年希望感的影響因素分析[D].閩南師范大學,2017.
[16]羅月英,王才康,聞明.中職生希望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08):1243-1247.
作者簡介
印利紅(1989—),女,漢族,湖南懷化人,湖南農業(yè)大學教育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