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超
人物簡介:
魏巍,新鄉(xiāng)市第十中學政治學科高級教師,教育碩士。教育部國培專家?guī)斐蓡T、河南師范大學兼職研究生導師、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特聘教師,曾獲得中原名師、省教育教學專家、省新課程培訓骨干、省“教學標兵”、目標教學全國“十佳”教師等稱號。2017年,省教育廳為“中原名師魏巍思想品德工作室”授牌,委托其承擔省級名師、骨干教師的培育任務。
記者:信仰應該是教師扎根教育、追尋職業(yè)理想的原動力。一直以來,關于“教師的信仰是什么”說法不一,您認為一線教師的信仰應該是什么?
魏?。核^信仰,信,是指信任、信念;仰,指仰望、崇拜、敬畏。擁有信仰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動物的存在僅是為了生存而存在;而人類有信仰,才使存在成為一種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正是有了信仰,才使人類不斷地為了追求而努力,使社會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關于“教師的信仰是什么”說法不止一個,我更認同這樣的界定,即教師的信仰是教師對教育能夠促進個人與社會發(fā)展的堅定信任,甚至崇拜,且堅定地認同自己的職業(yè)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從而產生的極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國外有句諺語:鷹飛得高,靠的不是翅膀,而是信念!信仰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能使我們抵制各種誘惑,把自己生命所有的能動力量集中在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斷走向職業(yè)的高處和深處,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記者:那么,就請談談您對教育的職業(yè)信仰吧。
魏巍:我有一種信念: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因為我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能夠成就個人生命的成長和民族的未來。我想,對這份信念的堅守,可以算作一種教育的信仰吧!
專業(yè)發(fā)展的拐點,最能夠考驗一個人的職業(yè)信仰。晉升職稱前,忙忙碌碌,積極工作;晉升職稱后,別無所求,應付工作。這是身邊許多教師職業(yè)態(tài)度的變化軌跡,“晉升職稱”成為很多人專業(yè)發(fā)展的分水嶺。慶幸的是,這些年來我始終保持著一種進取的張力,尤其是評上中學高級職稱后,職業(yè)態(tài)度反而變得更加純粹。這種積極的心態(tài)使我把握住了專業(yè)發(fā)展的拐點,比以往更忙碌了:做課、評課,嘗試課改實驗、畢業(yè)班的學法指導、教師培訓,組織社團活動,進行課題研究等。辛苦著,也幸福著!
記者:您曾經說過:大道至簡,教學要繁雜地準備、極簡地呈現(xiàn)。這彰顯的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請問,這里蘊涵的教學主張是什么?
魏?。何业慕虒W主張是“極簡教學”。極簡,即簡單到極致。極簡課堂,就是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尊重學情的基礎上,明確學生與學科最需要的教學內容,選取最簡單、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專注于實現(xiàn)一個或幾個教學目標。
“極簡教學”是將教材進行整合、深化,實現(xiàn)主題化,使教學有深度。從教材的設計結構來說,不同的單元是不同的話題;同一單元的不同課,是同一話題的不同角度或層面。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完全可以依據獨特的學情,圍繞話題抽取一個主線,打破教材結構限制,將內容進行個性化整合,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引導學生對話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解決其認識的模糊與困惑,并拓展延伸,打造有效果、有深度的課堂。
“極簡教學”將一種或兩種教學手段用到極致,使教學有效度。
每一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都有其優(yōu)勢和不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師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期用其所長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是,手段與方式多了,就容易使得課堂在花哨中缺少深刻。其實,我們可以選取一種或兩種,將其用到極致,形成有特色、有效度的課堂。
我曾組織學生進行“撕紙人生”的生命體驗,用一張紙上了一節(jié)課,比借助視頻、表演、討論等形式上的課更簡潔明快,使課堂效度明顯增強。當然,做到極簡的前提是教師的充分備課,尋求最佳的教學方式。
簡化教學目標,為的是關注學生思想與認識實際,使教學有溫度。
理想化的課堂教學是在有限的時間內使每個教學目標得以逐一達成,但客觀現(xiàn)實是,在短短的40分鐘內,再巧妙的教學設計也很難使每一個目標都能夠真正實現(xiàn)。極簡課堂,就是要求簡化目標要求,專注于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與學生思想認識緊密相連的關鍵性目標,使課堂教學切實有效地關注學生思想認識實際,關注學生的成長,成為充滿人文關懷的有溫度的課堂。
教學目標的極簡需做到兩個“了解”,一是了解學生的相關話題的學習基礎,即真實的學情,以便確定目標;二是了解課標要求。極簡并不是意味著降低要求,課程標準要求依然是教學中重點落實的目標。
總之,極簡課堂,從理念上講,簡的是訴求;從呈現(xiàn)形式上講,返璞歸真,追求的是課堂的簡約與教學的本真。
記者:新的部編教材正在全國推行,這對教師的教學和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對此,您對教師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魏?。盒戮幗滩膶虒W和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的日常教學要關注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這樣才能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要切實更新理念,探索教學方法,打造開放的、活動性的課堂;要具備關注社會發(fā)展的視野,尋找現(xiàn)實生活與價值觀的連接,落實德育實踐。
教師應堅持學科學習。尤其是學習課標以及2016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使教材的整合與教育教學立足標準,有章可循。要堅持讀書,加強文化積淀。尤其是注重對傳統(tǒng)經典的閱讀,否則,教材本身的經典語句都難以駕馭,更不要說讓經典說話,用文化論道了。如,七年級上冊第四課中關于朋友間的競爭問題,教材引用《孟子》的“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有部分教師對其意了解不夠。教師被人們譽為“教書之人”,教書之人要讀書,堅持研究、反思。新編的教材,發(fā)展變化的社會,成長各異的學生,怎樣的方法更有效,怎樣的做法更可取,這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成長。
記者:您強調讀書與反思應成為教師教育生活的一部分。請談談您在這方面的獨特感悟。
魏?。骸案褂性姇鴼庾匀A”,我一直相信書是能影響人的心靈的。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實際上是其內在文化修養(yǎng)的外化,專業(yè)學習、閱讀與反思,會讓我們的教育行為更具備人文關懷、更智慧。這些年來,我一直堅持閱讀、做讀書筆記、書寫教育反思,幾年下來,已記了滿滿好幾本,閑暇時候,隨手翻閱,依然有新的感悟與收獲。最近幾年,教師的各類培訓活動增多,我很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整理筆記、書寫感悟與心得,并經常與志趣相投的教師圍繞某話題“背靠背”寫短文交流分享。
2016年11月,我開始了新一輪的讀書之旅:14個月,100本書、30篇千字文。這一規(guī)劃跨越2017年,奠定這一年業(yè)余生活的內容和基調。為什么這樣做呢?最初是為了改變。因為曾幾次聽人說過:一個人若能連續(xù)讀100本書,那么,思維、語言和氣質都會有質的變化,我想試試。所以,躊躇滿志地讀起來,讀書的數目在短時間內快速增長,但總有一種“為了讀而讀”的盲目感。一段時間后,逐漸慢了下來,不是沒有了當初的熱情,而是逐漸進入一種不求速度與數量的安靜狀態(tài),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起初我以為它來自于獨處的環(huán)境,后來覺得它來自于作者的思想,再后來才知道它源自內心。
如果現(xiàn)在有人問:為什么要讀書?我的答案依然不明確。也許還是為了改變,改變以往慣性的工作狀態(tài)和生活狀態(tài),建構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識體系,進而在現(xiàn)實中始終保持著對理想的情懷;也許是為了享受,我喜歡手撫紙張的觸感和一個人燈下獨處的安靜,愿意體悟“百思,而后得其解”的探求的艱辛;更想在古今中外的每一個大家那里挖掘深刻思想、收獲溫暖,成為他們共同的門生。
記者:名師擔負著示范和引領的社會責任,在這方面您是怎么做的?
魏?。鹤罱鼛啄?,我立足于學科教學,從引領工作室的教師進行研課磨課、專業(yè)閱讀、課題研究開始,到在各類教師培訓講座中的示范指導,再到承擔省級名師、骨干教師的培育任務,努力將個人與工作室成員的探索收獲與更多的同行分享。
2013年春,我走上了大學講臺,受邀在河南師范大學政管學院承擔大三學生的專業(yè)選修課程《中學思品教材解析》的授課任務。經過反復的論證與思考,我將三年的中學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模塊化、話題化地解析教材,并給予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學生實踐性指導,良好的教學效果使選修該課程的人數逐年增加。同時,我還兼任學科教學研究生導師,指導學生教育實踐,畢業(yè)論文的選題、撰寫及答辯。指導學生的同時,也督促著自己不斷學習,這樣的過程讓我對“教學相長”一詞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示范引領的同時,也拓展了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空間和高度,使思維不囿于初中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責 編 欣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