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記者 張君
古有“邯鄲學步”,今有“邯鄲說理”。被譽為“成語之鄉(xiāng)”的古趙邯鄲,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也是名聞遐邇的“太極故里”,曾經涌現(xiàn)過楊露禪、武禹襄等武林宗師,故而會被蒙上一層民風尚武的“任俠”色彩?;蛟S正是這一緣故,當“司法大數(shù)據與法律文書改革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學研究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這里召開時,法律界人士將其比擬為一次“學術論劍”也就不足為怪了。的確,本次年會大咖云集,群情激辯,精彩紛呈,為我國法學理論研究這一百花園里又增添了一束絢麗的鮮花。
學術的交鋒、觀點的碰撞、思辨的激蕩,除了沒有刀光劍影的凜凜殺氣,但不會缺少高手“過招”時那種“劍之所向,誰與爭鋒”的“比拼”元素。
那么,法律文書究竟應當怎樣“說理”,又怎樣才能把“理”說好呢?對此,專家學者、法官、檢察官、律師等結合各自職業(yè)特點紛紛登臺“亮劍”,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亮出自己的觀點。
2018年6月13日,一個系統(tǒng)化的說理制度開始實施,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和規(guī)范裁判文書說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標志性意義體現(xiàn)在,“以制度回應社會關切,循規(guī)律規(guī)范釋法說理”?!兑庖姟穼⒉门形臅f理帶入一個新時期,推動《意見》落實的過程,既是解決裁判文書說理問題的過程,也是細化充實裁判文書說理制度的過程。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法學博士趙朝琴甫一登臺就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裁判文書是訴訟程序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說理是裁判文書的實質和靈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一直沒有停止探索和完善裁判文書說理制度的腳步,尤其是近年來,裁判文書說理制度作為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前所未有的重視,走向快速完善的軌道。
趙朝琴認為,《意見》對裁判文書說理實踐的重要價值毋庸置疑,但是《意見》畢竟只是從總體上對裁判文書說理進行規(guī)制,尚需要配套制度的銜接與完善。因此,有必要以《意見》出臺為契機,依據《意見》規(guī)定對裁判文書說理制度的內容進行具體梳理,以尊重裁判文書說理基本理論和觀照當前裁判文書說理實踐為參照,完善說理制度的內外部機制,為說理實踐提供制度支撐和技術指引,使《意見》等說理制度倒逼司法改革這一重要功能得以更好實現(xiàn)。為此,她又從說理內部、外部機制的重塑方面,提出了明確細化裁判文書說理正義價值及說理價值標準的規(guī)定、全面具體地規(guī)定裁判文書說理的內容、完善裁判文書說理的公開機制、完善裁判文書說理的權利保障機制及考核激勵機制等多項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山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研究會副秘書長田荔枝,從刑事判決說理模式的演進角度著眼,對刑事判決說理“從命令性判決到說理性判決”的推進過程進行了全景式分析。她認為,通過梳理1992年以來我國刑事判決說理狀況,發(fā)現(xiàn)其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說理模式漸趨完善與規(guī)范。隨著20世紀80年代后期司法改革的開始,裁判文書說理在應然層面開始注重對控辯意見的闡釋與回應,強調事實與證據的分析說理,體現(xiàn)出由以審判機關為中心的說理模式向以控辯說理模式的轉變,從命令性判決向說理性判決的轉型。裁判文書改革重點的強調、細致的技術性規(guī)定、案例指導制度的確立、量刑說理的重視,以及包括附錄法律條文和判后答疑制度的創(chuàng)新說理模式,極大地豐富了說理規(guī)范的內涵。在新一輪司法改革之下,司法責任制、訴訟制度改革以及繁簡分流的落實、裁判文書網上公開等,弱化了限制說理發(fā)展的體制和主體性因素,促使法官不斷撰寫出說理充分的判決書。
田荔枝指出,《意見》出臺后,雖然對刑事判決說理水平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在具體執(zhí)行層面上也存在著某些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刑事判決書說理仍然存在著說理不充分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一是事實認定說理缺乏證據分析論證,二是量刑說理存在偏差,三是格式化說理現(xiàn)象普遍,四是程序化說理欠缺,五是對辯護意見的評析不足等。她在分析了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時,也認為存在著立法規(guī)范的缺失。就是刑事判決書說理制度沒有進行立法規(guī)定,沒有立法化為法官的法定義務,處于立法空白狀態(tài),沒有形成制度化、規(guī)范化說理義務。
針對當前刑事判決書說理仍然存在著“說理之難”問題,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研究會副會長、《民主與法制》周刊總編輯劉桂明開出了治病“藥方”。這位既是著名的資深媒體人、又是專家級的法律人認為,如何解決“增強法律文書的說理性”之難,也就是如何講理、怎樣說理之惑。講理也好,說理也罷,都是為了解決“理”之惑,也就是要解決情理、道理、法理、學理、倫理之間的問題。要想實現(xiàn)司法公正,就必須將這五者進行完美的組合,最終就是為了解決推理的問題。因為說理實際上就是法官如何說明和證明在事實、證據這幾者之間的邏輯關系。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個感受,就是說理和公開。如果說公開是一種形式的話,那么說理就是一個過程。公開和說理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廢。因此,必須要解決格式、文意、裁判和制作等四個主要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在裁判文書說理的過程中,要把司法公正的價值理念,貫徹到法律文書的寫作與制作當中。
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耿超認為,裁判文書的說理不足是制約司法為民能力的短板,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實現(xiàn)。目前,我國法院裁判文書的產生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裁判文書說理不夠或者不予說明。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將公正通過說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是新時代司法為民對法院和法官提出的新要求。為此,他在增強裁判文書說理的路徑選擇方面,提出了以下幾項改進性建議:一是改變當前“重實體、輕程序”的司法理念;二是完善裁判文書結構,使裁判文書能夠結合庭審舉證、質證、法庭辯論以及庭審調查核實證據等情況,重點針對裁判認定的事實或者事實爭議點進行釋法說理;三是建立更加科學的案例指導制度;四是允許法官在裁判文書中適度表達“法官后語”和合議庭的不同意見等。
>>司法大數(shù)據與法律文書改革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學研究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邯鄲舉行。圖為會場一角。河北浩博律師事務所 供圖
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崔針針,通過對發(fā)生在江西新余的一起引發(fā)廣泛爭議的刑事案件判決進行分析的方式,對法律文書說理改革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她認為,判決書之所以會引發(fā)公眾不滿情緒,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強,片面地以追求實體公正為價值目標,而忽視了對當事人程序性權利的保障;二是可能“和稀泥”式的判決是屈服于外界壓力、模糊化爭議焦點、“兩邊各打五十大板”的裁判方式;三是輕視司法責任制帶來的弊端,裁判文書把關不嚴、書寫不規(guī)范、裁判標準不統(tǒng)一等。因此,她認為法官不應被輿論所左右,應有獨立的判斷,只有充分說理,才能真正讓人信服。
河北省臨漳縣人民法院法官任震琨現(xiàn)場演示刑事裁判文書涵攝演繹模式的明示論證過程,對涵攝演繹模式邏輯結構“柳葉刀”式的改革架構進行了形象化的闡釋。他在演示中解釋說,“柳葉刀”的形象比喻是指需要將作為三段論的大前提的法規(guī)范通過現(xiàn)代邏輯,訴諸社會化經驗或者其他學科規(guī)范,予以精細化,從而將案件事實得以與法規(guī)范相勾連。在精細化的過程中,以規(guī)范性、說理性使得裁判文書獲得生命。盡管他在演示過程中,摻雜了許多法律專業(yè)性的術語,有些讓人感覺晦澀難懂,但他展示出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新模式,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邯鄲市邯山區(qū)人民法院法官呂鑫,從大數(shù)據背景下裁判文書的法理交融視角出發(fā),對增強裁判文書說理的必要性進行了深入論述。他認為,民事判決書作為訴訟程序的終結性文書,其最基礎的作用在于對單個民事案件的定分止爭。但是制作一份好的裁判文書,必須要說理透徹,才能使當事人息訟服判,真正實現(xiàn)案結事了。在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的背景下,司法大數(shù)據為人民法院裁決案件提供了極大的工具型支持,同時也給裁判文書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現(xiàn)在對裁判文書公信力的挑戰(zhàn)上。而一份說理透徹的民事判決書經過網絡公開并傳播后,其在文書中所標明的觀點能夠得到其他審判人員的認可,并在類似案件的處理中得到采納,避免同案不同判的尷尬局面出現(xiàn)。同時,說理透徹的民事判決書,也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信服,為人民群眾進行民事法律行為提供預測和指導,最終達到增強司法公信力的目的。為此,他還提出了在裁判文書中要“引情入法”的觀點,并從情理對法律具有積極作用、情理本身具有科學性、引情入法有助于實現(xiàn)實質正義等方面入手,對引情入法的正當性、可行性進行了深入探究和思考,體現(xiàn)了基層法官對情與法、情與理相互交融,追求最佳法律結果的理念與情懷。
安徽省蕪湖市人民檢察院高級檢察官陳廣計認為,在當前全社會進入大數(shù)據和檢察機關全面深化司法責任制改革的新形勢下,加強和完善檢察機關法律文書說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一是檢察機關貫徹和壓實司法責任制的重要手段;二是檢察機關提高執(zhí)法辦案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三是不僅對當事人和社會公眾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且對減少涉法涉訴信訪有積極的作用;四是檢察機關執(zhí)法辦案工作贏得社會公眾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手段。
針對當前檢察機關法律文書說理工作存在重視不夠、規(guī)范化不夠、針對性不強、信息不公開等問題,陳廣計建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檢察機關法律文書釋法說理機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應當高度重視,切實推進檢察機關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工作的均衡發(fā)展;應當善于借助第三方做好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工作;應當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理規(guī)范化,并增強其針對性及闡釋的透徹性;應當善于運用通俗語言及民間語言開展釋法說理工作;應當將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工作納入信息公開范圍,并不斷拓展信息渠道。
>>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學研究會與邯鄲市中級法院簽署了《共建實踐研究基地協(xié)議》 張君攝
在說到強化法律文書釋法說理機制的重要性時,陳廣計特別提出,在黨和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迫切需要全體公民具有較高的法律素養(yǎng)和意識,迫切需要和諧穩(wěn)定的法治環(huán)境。當前,經過七個五年普法計劃的實施,我國公民的法律素養(yǎng)和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但總體來看,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相比,還是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公民法律素養(yǎng)和意識還很低。從檢察機關近年來受理的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來看,有相當一部分不是檢察機關執(zhí)法辦案出了問題,而是由于有關當事人或者與案件有關人員對法律知識的不了解,或者對檢察機關有關法律文書內容不理解所造成的。因此,加強和完善法律文書的釋法說理工作,可以對有關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起到很好的也是現(xiàn)實生動的法制宣傳教育作用。同時,也是加強與有關案件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溝通、減少對檢察機關案件處理誤會的重要手段,對減少、防止涉法涉訴案件,特別是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維護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上海金茂凱德(蕪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宇峰在講到法律文書說理改革問題時,則是別出心裁、另辟蹊徑,提出了從文化之維和以人為本的高度,為刑事司法文書說理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為此,他認為應當立足于自己的本土法治資源,因為法律的運行過程中當然存在著根植于我們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作為一種內在支撐。刑事司法文書的說理因此也當然應該汲取文化的力量和優(yōu)勢,在以法理闡釋為主體內容的刑事司法文書中,引入文化的浸潤以達到“通情達理合法”的目的和“以文化人”的高度,方能顯示出刑事司法文書應有的人文關懷。
趙宇峰還列舉了一些我國古代判案的理念和做法,認為古代法官因為普遍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文化的浸潤,所以在判詞中道德化的夾敘夾議成為一種常態(tài),并且在說理方式上也會力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后才會繩之以法,古代判詞中無不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天理、國法與人性的有機結合。事實上,古代判詞中最為顯著的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特點正是我國現(xiàn)代刑事司法文書中最為欠缺的部分,我們有必要發(fā)掘本土法治資源中的人性基礎,增強司法文化自信。同時,相較于高度抽象文本意義上判決書,普通民眾更易于從其自身樸素情感出發(fā)接受非成文規(guī)范。因此,刑事司法文書的說理不應跳脫出人的本性,更不能與人的主觀情感相背離。
在談到如何才能實現(xiàn)刑事司法文書說理的價值追求時,趙宇峰認為,首先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刑事司法理念,以人的自然屬性為出發(fā)點,以人的社會屬性為歸宿,以承認人性在刑事司法中的作用為前提,進而構筑起我國刑事司法文書說理的價值基座。其次還要把握文化說理的尺度,因為刑事司法文書說理不能突破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在法律框架之內對現(xiàn)行立法進行詮釋是文化說理的底線。如果情理動輒逾越于法律之上,不僅會破壞法律適用的穩(wěn)定性,同時也會使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的信仰產生懷疑……
最后,劉桂明用了17個成語,對年會召開的盛況進行了全面總結:一是年會主題與時俱進,切中了司法大數(shù)據與法律文書改革的時代發(fā)展需要;二是年會論文面面俱到,涉及司法大數(shù)據的實踐應用、法律文書說理方式的理論探討、大數(shù)據背景下的法律文書制作以及司法體制改革等多個領域;三是論文質量上各有絕招,形式上各具風采;四是研討內容上一應俱全,既提出了問題,又分析了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意見;五是思辨格局上各有特色,視野較為開闊;六是創(chuàng)新成果上日新月異,涌現(xiàn)了許多好論文、好文章;七是研討發(fā)言頭頭是道,可圈可點;八是交流發(fā)言爭先恐后,“說來話長”;九是點評嘉賓品頭論足,“左右逢源”;十是前來參加會議者高朋滿座,勝友如云;十一是成果轉化一言九鼎,決心很大;十二是年會上審查通過的兩份報告有根有據,成績顯著……
劉桂明精彩生動而又妙語如珠的總結發(fā)言,不時引發(fā)陣陣掌聲和笑聲,整個年會現(xiàn)場呈現(xiàn)出一派活潑有序、輕松熱烈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