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甲清
【摘要】本文論述運用MS-EEPO有效教育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做法:一是發(fā)揮個性優(yōu)勢特征,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二是適時進行動靜轉換,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三是交出學習主動權,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四是適當進行有效教育學習方式5S訓練,降低作業(yè)耗時,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五是進行流程性檢測,適時查漏補缺,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關鍵詞】MS-EEPO 有效教育 數學課堂 課業(yè)負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8A-0061-02
我校承擔的省級子課題《城區(qū)小學生減輕學業(yè)負擔管理調控研究》的研究目標是探索通過管理調控實現學校教育教學減負不減質。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主要活動,因此也是減負管理調控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保證學業(yè)質量的前提下,減少課外的作業(yè)量與作業(yè)耗時,讓學生有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的時間,達到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效果呢?孟照彬教授認為,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減少過多的課外作業(yè),是減負的關鍵。本文筆者談談運用MS-EEPO有效教育實踐課堂教學改革,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一些嘗試。
一、發(fā)揮個性優(yōu)勢特征,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夠發(fā)揮個性優(yōu)勢特征,就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那么,圍繞每節(jié)課的關鍵知識點的學習,教師應設計出充分發(fā)揮學生優(yōu)勢特征的學習活動,促使更多的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消除厭學心理,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十幾減9》一課時,在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由于知識點比較零散,學生的算法也比較多,所以筆者運用有效教育要素組合課型方式落實教學目標。1.(看+想+做)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獨立思考怎么列式,再在小卡上列出算式:15-9=□。2.(想+講+做+小動)接著讓學生在二人小組中探究計算方法。在匯報階段,筆者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生1:“因為6+9=15,所以15-9=6?!保ㄏ爰臃ㄋ銣p法);生2:“10-9=1,1+5=6,15-9=6?!保ㄆ剖ǎ?;生3:“15-5=10,10-4=6。”(拆數法)……此時,筆者適時引導接受慢的學生用“數小棒”的方法,或者用“倒著數”的方法講給同桌聽;對于接受快的學生則讓他們獨立思考后,再與同桌交流算法。3.(看+想+大動)對那些善于看、善于想和學得快的學生,筆者引導他們觀察“破十法”的計算過程:15-9=?,10-9=1,1+5=6,15-9=6,然后拋出問題:從算式中你有什么發(fā)現?學生思考后總結得出這樣的規(guī)律:“十幾減9”更快的算法就是“幾+1”,例如15-9就用5+1=6,所以15-9=6。最后筆者順勢拋出問題:誰能用這種方法快速計算出“十幾減8”呢?這樣的教學活動,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學生既學會了歸納出簡潔快速的算法,又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做足了鋪墊;既照顧了學得慢的學生,又充分發(fā)揮了學得快的學生的優(yōu)勢特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厭學心理,進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二、適時動靜轉換,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消除疲勞”是保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之一。有效教育中適時進行動靜轉換的課堂教學理念,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濃厚的興趣,消除學生的學習疲勞,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整理與復習》一課時,教學“構建知識網絡”這節(jié)內容難度大的知識時,筆者運用了有效教育的平臺互動課型方式組織課堂教學,適時組織小組學習或團隊學習活動,實現有效的動靜轉換,既能有效消除學生的疲勞感,又能做到不浪費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根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構建教學平臺(平臺的操作流程如下:出示關鍵項——圓的相關知識,并呈現5個向度)。其次,把學生分成7~8人團隊,出示活動要求,生快速默讀。接著團隊確定1~2個向度整理相關知識,并用喜歡的表達方式寫在大卡上。第三,交互+強化次數攀升:首先就近2~3個團隊組成團聯隊交互學習,拿微卡快速記錄優(yōu)點與修改補充,然后檢測學生聽、看的效果。第四,團聯隊代表匯報,其他團隊代表提出質疑、補充。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向廣度、深度思考,精講和質疑并小結解題思路和關鍵點。通過適時組織小組學習或團隊學習活動,實現有效的動靜轉換,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開心地共享了學習成果,并在團隊合作的快樂氛圍中快速掌握本節(jié)課的復習內容,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進一步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三、交還主動權,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教與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教要得法,學要主動。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才能增強教學效果,實現“減負”與“增效”的有機統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選擇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練習、同伴合作、小組合作、團隊作業(yè)等方式完成主體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說出各類三角形的名稱,從中引出什么叫“內角”。然后引導學生猜想: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和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本環(huán)節(jié)難度較大,為了讓學生盡快完成并落實關鍵項,使強化次數得到不斷攀升,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標準性的學習平臺,組織學生以6人團隊選擇以下1~2個向度探究、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并用他們喜歡的表達方式呈現在中卡上。(向度有:①測量法②剪拼法③撕拼法④折拼法⑤添加輔助線計算法等)在學生小組探究結束后,筆者讓學生說一說用了什么方法推導?得出了什么結論?最后利用多種形式進行交互。如,交互1:就近三個團隊順時針交換中卡,交流各團隊的方法和結論,做到卡動人不動;交互2:每個團隊推薦1名同學匯報驗證的方法和結論。通過多種途徑驗證猜想,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結論。最后教師進行精講補講,促使關鍵知識得以向深度和廣度推進。學生通過充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互相展示學習,很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其思維廣度、深度和速度都得到了適當的訓練。學生在學習與訓練中提高了學習效率,就實現了少布置或不布置課后作業(yè),從而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四、適當進行有效教育學習方式5S訓練,降低作業(yè)耗時,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5s速度(速度訓練)指在教學中學生學習要達到一定的速度,以提高學習的效率,包括:閱讀速度、記憶速度、計算速度、書寫速度、講話速度等五種。缺乏適度的緊張感和速度訓練是大多數學生做作業(yè)耗時長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制造”緊張的氣氛,給學生的聽、看、想、講、寫、算等學習活動增加一些計時性訓練,讓學生的神經繃緊一些。
在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時,在完成了環(huán)節(jié)二“探究新知”以后,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二人小組比賽活動:一分鐘內,哪個小組寫出的“( )÷7=( )、( )÷8=( )或( )÷9=( )”除法算式最多。通過小組比賽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想和寫的速度,又提高了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思考、書寫速度和做題速度,降低作業(yè)耗時量,達到減負的目的。
五、進行流程性檢測,適時查漏補缺,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與關鍵知識點強化次數標準和技術密切相關的是流程性評價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流程性檢測”,對落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具有重要的意義。流程性評價是一種針對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落實或強化某個關鍵要素(知識點、考點、方法……)所隨機進行的快速檢測的評價方法。流程性評價的方式包括隨機統計式、學習卡式、觀察式、自查式、互查式等,其特點是隨機、快速。在課堂操作中,采用合適的流程性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前測、中測、后測,能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前測是為實現關鍵目標對之前學習過的內容進行的檢測;中測主要是在課堂中檢測關鍵的內容學得怎樣,可貫穿課堂若干次。對關鍵項的檢測要隨機進行,達標的學生不到80%,不能上強化次數;后測是檢測關鍵點的強化次數是否已經達到基本量或理想量,如果達到了,教師就可以不布置課外作業(yè)或少布置作業(yè)。
在教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一課的例2時,筆者認為大部分孩子可能在根據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找“中間問題”,再把題目分解成兩個相關聯的一步計算問題時覺得難度比較大,要在40分鐘內熟練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有較大的困難,因此筆者預設了2題如何找“中間問題”的對比題作為后續(xù)作業(yè)。但在實際上課時,在課堂上通過練習檢測到已有80%以上的孩子已熟練掌握了本節(jié)的關鍵知識點,所以筆者就沒有布置后續(xù)作業(yè)??梢?,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三測”,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查缺補漏,避免布置不必要的作業(yè)或過多布置作業(yè),從而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經過兩年多的課題實驗表明,應用MS-EEPO課型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實驗班的學科質量檢測的及格率、優(yōu)秀率、平均分同期對比只是穩(wěn)中有升,但通過問卷調查,實驗班的學生學習快樂一項提高了12%,對學習有焦慮情緒的學生下降了29%,家庭作業(yè)時間減少的學生達到27.4%。這些數據表明,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從而真正實現減負不減質的目標。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