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飛
(福建省仙游縣農(nóng)技推廣中心,福建仙游 351200)
泉薯9號的產(chǎn)生是在以泉薯268為母本,通過雜交技術培育而成,其品種審定在2009年的福建,隨后在2011年通過國家品種鑒定。泉薯9號的價值非常可觀,通過曬干處理之后的出粉率在20%~24%,而且曬干率在31%~34%,數(shù)值遠超出其他的品種,因此,探究其無公害高產(chǎn)栽培技術至關重要。
泉薯9號,這一新品種株狀,蔓比較短、偏粗,并且蔓是半直立的、心形綠色的葉片,紫色葉脈,綠色莖,一株上有5~8個分枝,一株上最多可以結5個泉薯,而最少也是3個,泉薯形狀為長紡綞形,紅色薯皮,光滑的薯身。在田間栽培的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黑斑、瘟病等病害現(xiàn)象[1]。此外,泉薯9號在十一月到十二月進行收獲,收獲后的泉薯可以貯藏到第二年的三月到四月,期間也很少出現(xiàn)發(fā)芽、糠心等現(xiàn)象,經(jīng)濟損失比較小。
泉薯9號自2015年開始,在福建省仙游縣進行對比示范展示,其中鮮薯畝產(chǎn)2 753 kg,薯干畝產(chǎn)825 kg,而相比湘薯75-55的鮮薯畝產(chǎn)和薯干畝產(chǎn)超過了6.5%和7.5%,另外在晚薯種植中,鮮薯畝產(chǎn)和薯干畝產(chǎn)分別為2 457 kg和735 kg,而相比湘薯75-55的鮮薯畝產(chǎn)和薯干畝產(chǎn)超過了5.3%和6.2%。同時泉薯9號的質量,相比較湘薯75-55,其表面光滑,無任何的根點、條溝,并且在蒸熟之后,味道也比較好。
泉薯9號在生長過程中,其莖葉比較高,而且鮮薯產(chǎn)值為后60d,最高為90d,其中最低時是每公頃17t,最高時是21t,其余的時間逐漸的平穩(wěn)下來,但是相關的產(chǎn)量數(shù)據(jù)還是相比較其他的品種高。同時在其生長中期,生長速度快且產(chǎn)量比較高,之后逐漸的恢復平緩,從而為之后結薯奠定生長的物質基礎。
自2015年開始對泉薯9號品種試驗,相關的品比以及區(qū)試在不斷的進行,這樣保證了泉薯9號的順利種植培育,對泉薯9號和湘薯75-55進行試驗種植,得到數(shù)據(jù)見表1,相比湘薯75-55,泉薯9號的各項都比較好。
根據(jù)表1顯示,相比湘薯75-55,泉薯9號的產(chǎn)量都比較高,所以泉薯9號的種植推廣勢在必行,同時為了保證泉薯9號的種植質量,對于泉薯9號的莖葉與鮮薯產(chǎn)量進行T/R值以及品質性狀進行研究。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和表3。
表1 泉薯9號產(chǎn)量表現(xiàn)表
表2 泉薯9號莖葉與鮮薯產(chǎn)量及T/R值
表3 泉薯9號主要品質性狀
根據(jù)上述試驗數(shù)據(jù),可以明顯地看出,在甘薯的種植中,種植泉薯9號富含的營養(yǎng)物質多,產(chǎn)量相對比較高,在試驗的過程中,雖然有幾個地方產(chǎn)量不高,但是整體看產(chǎn)量都比較穩(wěn)定,所以推廣種植泉薯9號可以有效地促進農(nóng)業(yè)發(fā)展。
薯苗素質與產(chǎn)量關系很大,苗壯,則薯苗插后快長、早發(fā)根、結薯早、抗逆性強。在2月份,選取形狀好,表皮光滑、無病蟲害的薯塊作為種薯。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地勢較高的地塊作為育苗床地,采用露地埋薯薄膜覆蓋育苗方法,床寬為1.2~1.3m,長度視需要而定,一般每50 kg種薯可育苗0.9~1.5萬株,栽插3~4畝,平均每畝大田用種量約10~25公斤,在苗床管理上要做好保溫、保濕、通氣煉苗,剪苗插植,施肥催苗等工作,培育莖粗、節(jié)短、無病蟲害、頂葉平齊、葉片厚綠、老嫩適宜、苗長20~25cm的薯苗。此外,留種薯用的薯塊選擇在生長過程中單株上產(chǎn)量較高的、無病蟲害的薯塊,為來年的育苗提供好的薯塊。
在種植泉薯9號的時候應該選擇水旱輪作方式進行,這樣有利于預防土傳病害和甘薯小象甲等,以前作水稻田為佳;一般在五月份就開始插植,將準備好的薯苗,插進土壤時一定要注意保持與地面的斜角并且將育苗倒一到三節(jié)插進土壤,露出地面的只有苗尖一到兩節(jié)[3]。其次,由于泉薯9號的結薯高,單株結薯數(shù)量多,合理密植,有利于奪取高產(chǎn),所以適當?shù)母鶕?jù)情況進行稀植,一般采用高壟高畦,壟帶溝1.2m,壟高40cm,株距25~30cm,畝插約2 500~3 700株苗。
泉薯9號需肥量大,薯田應施足基肥,占總施肥40%~50%,每畝施充分腐熟的農(nóng)家肥2 000kg,配合每畝施入碳銨40kg、過磷酸鈣40kg、硫酸鉀20kg,或三元硫基復合肥(16∶16∶16)50 kg,通過撒施后結合耕地翻入土中并起壟,做到深淺結合,滿足甘薯前、中、后期養(yǎng)分的需要;在插后10~15天,適施點穴肥,畝施硫酸鉀5 kg,配合尿素5 kg;在莖蔓伸長至莖葉封行前施夾邊肥,畝施用硫酸鉀10 kg,配合尿素5 kg;在甘薯生長后期,當畦面出現(xiàn)裂縫時施裂縫肥,每畝追施稀薄人糞尿(水)1 500 kg,或碳銨30 kg、兌水1 000 kg澆施;在薯塊膨大階段進行根外追肥,能有效提高產(chǎn)量達到10%以上,在午后3點以后,共噴2~3次,每隔10~15天噴一次,每畝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75~100 kg。
在泉薯9號的生長過程中,主要的病害有:蔓病、瘟病、病毒病等,不過根據(jù)相關農(nóng)業(yè)研究所研究結果表明,泉薯9號對于蔓割病有抗病效果,同時對于瘟病中的一型和二型有抗病性。因此,在進行預防病害時,對于病毒病一定要嚴加防范,通過一些物理方式進行預防,如選擇無病的泉薯9號進行留種,培育無病壯苗,配制藥液浸(洗)苗,進而可以及時清除有病的植株。
在泉薯9號的生長過程中蟲害有斜紋夜蛾、小象蟲等,防治斜紋夜蛾可選用阿維鹽;防治小象鼻蟲可通過輪作的方式進行預防,另外在收獲之后對于種植地要進行全面清理,避免過冬的蟲子留下來,用藥上可選用40%的毒死蜱顆粒劑2kg摻15kg左右細沙于甘薯膨大裂縫或露薯時撒施基莖部周圍,防治效果較好。
薯葉片生長過旺的薯田,結薯一般不好,所以要防止葉蔓過旺生長,促進薯塊膨大和淀粉積累,畝可用15%多效唑40g兌水30kg葉面噴施,共噴2~3次,每隔10~15天噴一次,噴后1天內(nèi)有遇降水,需重噴。
由于泉薯9號種植比較早,在其生長期的中后期產(chǎn)量會大量的增加,所以要將泉薯9號的生長周期進行有效地控制,一般情況下生長周期控制在160d以內(nèi),并且在收獲時要選擇晴朗的天氣或者陰沉的天氣,不要在下雨的天氣進行收獲,同時在收獲、運輸時動作要輕,避免薯塊受傷、破損。
綜上所述,泉薯9號是兼用于鮮薯食用和淀粉加工的品種,為本地主推新品種,在種植過程中,由于其生長中后期莖葉消退平緩,為其結薯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在種植時,一定提早種植,進而在延長種植的生長實踐中,加強中后期水肥管理,保證養(yǎng)分的供給;此外要重視育苗,提高薯苗質量,綜合防治病蟲害以及在收獲時選擇在晴天,動作要輕,避免薯塊受傷、破損,達到增產(chǎn)增收的種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