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鋒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 (2011年版)》明確指出了數(shù)學實踐的重要性,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實踐書本上的數(shù)學知識,避免脫離實際的課堂教學,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中認識、感知、探究、調查實踐,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數(shù)學。
一、走出課堂去認識
在“xx的認識”類的教學中,無論教師是采用PPT展示還是采用圖片展示,都不如讓學生眼見為實,在生活中自主認識。例如,“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學習目標,讓學生放學回家后在家長的陪同下完成人民幣的認識,這樣他們就有足夠的時間和“學具”去認識和實踐,通過觀察、觸摸,在實踐活動中認識不同面額的人民幣,了解元、角之間的換算關系。在“圓柱的認識”“三角形的認識”等有關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教師都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校園內尋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物體,通過觀察、動手操作,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過實物和模型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體等,結合生活物形感知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總之,通過學生的尋找、判斷、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動,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新事物,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實踐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走出課堂去感知
教師如何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呢?筆者曾做過這樣的評測,在教完“千米的認識”后,讓學生完成“一棵大樹高6 ———”的練習題,結果一部分學生填成“一棵大樹高6千米”。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說明他們沒有完全感知1千米到底有多長,對千米的認識還停留在書本上。為了糾正這樣的錯誤,我把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公路上,借助里程碑,在公路上走了1千米。走完之后,就有學生感嘆,“原來1千米是這么長??!”我指著剛剛走完的公路問學生,有這么高的大樹嗎?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沒有。通過這次體驗活動,學生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類似錯誤。
三、走出課堂去探究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tài),基本沒有探究的過程,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生成。因此新課改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讓數(shù)學知識實踐化,生活化。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時,為了讓學生探究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觀察鐵塔、圍欄、學校的大門等利用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建筑物體,通過觀察,探究出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在教學“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準備一些長短不一的小木棒,隨機抽取三根圍成一個三角形,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不是任何三根木棒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這時候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總結出“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通過數(shù)學探究活動,學生不僅在探究過程中學得了知識,同時把學、思、疑、問聯(lián)系在一起,給數(shù)學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
四、走出課堂去調查
教學內容完成后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中驗證并實踐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有效地鞏固和提高學生所學知識?!袄省笔侨私贪嫘W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的教學內容,是百分數(shù)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F(xiàn)在使用的人教版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科書中,利率是中國人民銀行2012年7月公布的數(shù)據。我們都知道利率是不斷調整變化的,六年過去了,利率已經變化了好幾次,但是我們的教科書沒有更新,相對滯后。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完“利率”后,我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讓學生到離學校最近的農村信用社去了解利率、利息、本金、活期、整存整取等專有名詞的數(shù)學含義,同時調查了解現(xiàn)行利率。通過親自調查,讓學生認識到利率是變化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何翠玉.淺析如何讓數(shù)學學習走出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