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莉
從2017年開始,高考全國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題,不但出現(xiàn)了新題型——分析論證題,還加大了對內容推斷題型的考察力度。這體現(xiàn)了高考考試說明中 “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要求, 更是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的具體落實。在這樣的考查背景下,學生只有具備嚴謹?shù)睦硇运季S,把握概念間的邏輯關系,真正讀懂文本,才能在短時間內準確判斷選項正誤。教師應立足于具體選項,引導學生建立“整體分析意識”,把題目信息還原到文中去看其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分析段落甚至是全文的結構層次,完成從局部到整體,從具體內容到邏輯關系的理解。
1.整體分析意識是將論據(jù)和論點句、分析句結合起來,綜合理解論點的內涵、論據(jù)的意義,把握論證結構
以2017年高考全國卷《以氣候正義的視角》第一題為例,很多學生誤選B。B項“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實際上就是限制排放的問題”。這個選項的信息源在第二段,談從空間維度看氣候正義的公平原則內涵為“應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作為首要目標,每個人都有義務將自己的‘碳足跡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下文緊接著舉例闡析:“比如說,鑒于全球排放空間有限,而發(fā)達國家已實現(xiàn)工業(yè)化,在分配排放空間時,就應首先滿足發(fā)展中國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發(fā)展需求,同時遏制在滿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B項的說法是把舉例當成了觀點,改變了原文意思。
2.整體分析意識是將選項涉及的概念還原到文章的結構層次之間,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2017年全國卷《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的第三題 B項“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是論斷的依據(jù),“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是結論。 “時尚興盛”和“社會快速變化”兩個概念的內涵如果能把握清楚,就可以判斷結論句的兩個具體對象“青花瓷興盛”和“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是否與之相符了。 “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在第三段的開頭,引出了下文對瓷器演變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轉型的關系論述,段末總結是“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如果說“時尚興盛”還能與成化年間的青花瓷興盛的具體表現(xiàn)相吻合,“社會快速變化”在第三段中的論述則指向始于明初貫穿明代的整個社會轉型,而不是“成化年間”具體的社會變化,兩者的內涵差異較大,據(jù)此可以判斷此項表達不合乎原文意思。
3.整體分析意識是注意段落甚至段落組的結構關系,宏觀上把握文段思路結構
2016年山東卷《殷墟甲骨文》的第3題的D項“直至殷墟甲骨文被發(fā)現(xiàn),學者們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憑依,從此中國的文字學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很多學生判斷為正確項,而假如有了整體分析意識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段圍繞第一句話“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大大加速了對傳統(tǒng)文字學的改造”分三句話進行了表達:漢代以后……北宋金石學……用商周古文字對《說文》進行補充;清代……金石學的研究……《說文》的權威性受到?jīng)_擊;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更……《說文》的理論難以維持。整體上看全段的時間順序及并列式的結構清晰可見,對傳統(tǒng)文字學的沖擊是隨著金石學到甲骨文的研究逐漸發(fā)展的,而非才有所憑依。
在具體復習實踐中,學生在解題中產生的疑難點,往往可以在這種對文段乃至全篇的整體性理解過程中得到解答,這也是高考命題的目的——引導學生具備理性分析的能力,在對上下文的綜合理解中深入、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而不是尋章摘句、斷章取義。教師更應在高考的良好導向下,積極引導學生在做題中提高論述類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為將來的學術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馮 淵.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答題思路[J].新高考(語文數(shù)學英語),2008(2).
[2]徐江寧.高考語文(江蘇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題近三年變化分析[J].考試周刊,201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