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溫源
摘 要:新常態(tài)下,小學語文教學應當積極地利用網絡資源來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本文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出發(fā),結合新常態(tài)的背景,分析網絡資源的利用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希望能夠為今后相關內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新常態(tài);小學語文教學;網絡資源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有了較為明顯的改善,但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仍舊存在,導致教學質量的提高變得異常困難。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已經逐漸應用于教育事業(yè)中,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要想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必須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
一、新常態(tài)下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新常態(tài)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利用網絡資源,能夠極大地改善傳統的教學現狀,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 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小學語文教學在新課改下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仍舊存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最大限度地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二、新常態(tài)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網絡資源教學的策略
1. 利用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首先,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對于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應當要選擇與課堂最恰當的結合點。比如,《桂林山水》是一篇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但是,僅僅從文字是很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壯美和秀麗。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將桂林山水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得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其次,教師還應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特定的問題情況,緊緊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進行教學?!独茄郎轿鍓咽俊肥且黄鑼懹⑿廴宋锏奈恼?,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在提問環(huán)節(jié)應當積極地利用網絡資源,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狼牙山五壯士的愛國之情和英雄情懷,使得問題的提出更加有質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2. 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地利用網絡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比較狹隘,無法對內容進行有效的拓展。新常態(tài)下,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通過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將會變得更加豐富。比如,對于《坐井觀天》的學習,為了幫助學生明白這則寓言故事蘊含的真諦,教師可以把網絡上一些與主題有關的材料整合起來,分享給學生,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主題,還可以提出“如果青蛙跳出來,會有什么樣的情況出現?”這樣一個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又如,在講解《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材上只是對西沙群島富饒的表現進行了描述,并未對為什么會富饒等背景進行分析。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對該篇文章的理解,教師可以從網上搜集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整合與制作,使其以更加生動的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對課文之外的知識內容加以掌握。
3. 利用網絡資源,簡化教學內容。小學語文中,有一些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難度比較大,學生很難充分掌握。比如修辭手法的應用,由于學生初次接觸,對比喻、擬人、排比等一些修辭手法并無深刻印象。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要注意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直觀化,幫助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點。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要注意避免的,因為這類教學方法往往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不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幫助教師把枯燥的語文知識進行趣味化處理,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化。比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學生對這樣的修辭并無概念,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將會大大降低難度,使得這樣的句子更加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總之,新常態(tài)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地應用網絡資源,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將語文知識形象化、簡單化,以此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何淼.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24(21):130.
[2]廖紅英.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網絡資源的有效運用[J].課外語文,2014,1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