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 要:學校教育不僅要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獲得全面均衡的發(fā)展。基礎課程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本文將探討如何在物理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物理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形成良好行為品質的關鍵時期。但由于物理學習難度較大,很多中學生容易出現畏難與抵觸情緒,形成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將從在物理學習中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運用物理學史滲透科學精神等幾方面談談在物理教學中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興趣,改善學習適應類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好學樂學,“要我學”就可以轉變?yōu)椤拔乙獙W”,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對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都十分有益。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選取生活中的案例用以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間的距離,幫助學消除畏難情緒。如在演示慣性現象時,可以這樣改進書上彈鋼球的小實驗:在玻璃杯里放些細沙,杯上放一張硬紙片,硬紙片上放一枚生雞蛋,左手扶杯,右手拿一硬棒猛擊硬紙片,使硬紙片突然彈出去,讓學生猜想雞蛋的狀態(tài)。再進行演示,學生個個睜大眼睛專注于整個演示過程,而接下來的現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學生在感到慣性現象有趣的同時,會積極探討雞蛋落入杯內的原因。學生探討得出,雞蛋是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但由于失去支持而掉進杯內。如此貼近生活的小實驗,引起了學生極大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學好這節(jié)內容的動機。
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能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達成學科教學目標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二、使學生獲得積極評價,改善課堂人際關系
課堂人際環(huán)境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構成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以及團結、友愛的生生關系都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教師要注重發(fā)揮人格魅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人際關系。在物理學習活動中,通過交流、合作與探究,使學生建立良好的生生人際關系。
在物理教學或實驗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展開教學,通過交流、合作、探究等,進一步加強生生之間的情感。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然而物理實驗操作繁雜,思維過程跳躍,常常不是個人就能順利完成的。因此,實驗教學往往依托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這也促使學生在進行實驗時能有效地互相幫助、互相啟發(fā),共同解決各種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面評價學生,幫學生樹立自信心,特別是對有自卑、畏難等心理傾向的學生,教師更要多鼓勵幫助。例如,學生回答問題時,即使沒有答對,教師也應給予鼓勵“你能積極發(fā)言,很有勇氣”“你的答案已經很接近正確答案了,再想一想,下次一定能答對”。平時多給學生微笑、贊賞,給學生傳遞欣賞、肯定、關注、喜愛的目光等,既有助于師生間情感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滲透物理學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
物理學史是生動的人文教材,能告訴學生物理學思想的邏輯和歷史行程,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學思想、科學品質和科學精神,促進學生像他們那樣去對待自己的學習、生活,形成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結合教材講述物理學史,給學生講解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奧秘的艱辛歷程。如居里夫人由于長期從事放射性研究得了白血病逝世,為科學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布魯諾為捍衛(wèi)日心說犧牲在羅馬鮮花廣場的熊熊烈火之中;伽利略為捍衛(wèi)日心說受到羅馬教皇殘酷的迫害和折磨,但他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學生被科學家可歌可泣的獻身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意志品質深深震撼,懂得了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顆不屈不撓的靈魂。這樣幫學生認識到,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難、小挫折壓根算不了什么,有利于學生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和嚴謹科學的求實態(tài)度。
綜上所述,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面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教學中激活各個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鵬,刁山菊.淺析高中物理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16):68.
[2]翁乃明.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湖南中學物理,2013(10):23-24.
課題項目:全國青少年“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課題(2017年度),項目名稱“城鄉(xiāng)青少年健康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編號:17BJQ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