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東霞
中岳少室太子溝深處的山居
【人物名片】
刁山多,法名釋永智,現(xiàn)任登封市少林寺羅漢院院長、永智傳統(tǒng)武院院長,中國武術八段。自幼習武,四歲開始隨父(少林寺第三十二代高僧釋行書)修習佛法、禪學及少林傳統(tǒng)功夫,十六歲開始武術教學。三十余年來,潛心精研少林傳統(tǒng)功夫及少林武術理論,對禪學、武術、文學、書法有較深造詣。
1998年至2000年陸續(xù)編著《中國嵩山少林寺武功傳世秘笈》系列叢書凡十五冊。2001年《少林拳的精神內涵》獲登封市武術論文二等獎。2002年參加河南省音像出版社《中國民間傳統(tǒng)武術經典套路》中的《小洪拳》《七星拳》和《梅花單刀》拍攝,2003年出版發(fā)行。2003年《少林傳統(tǒng)拳的三個境界》入選少林寺《少林功夫文集》。
曾入少林寺教學八年,2004年陪同少林寺方丈隨河南省佛教少林功夫交流團赴臺進行禪武交流;同年陪同少林寺方丈到美國加州,參加“少林寺日”慶典大會;同年榮獲全國傳統(tǒng)武術交流大賽拳術一等獎和刀術一等獎;后又在首屆世界傳統(tǒng)武術節(jié)上獲得拳術一等獎和刀術一等獎。2006年被鄭州市委市政府評為“第二屆世界傳統(tǒng)武術節(jié)”先進個人;多次在少林寺為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元首及國際友人演練少林傳統(tǒng)功夫,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他率領的少林寺羅漢院多次獲得武術系統(tǒng)先進榮譽,本人多次榮獲登封市優(yōu)秀武術館校長稱號。
【楔子】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他名喚山多,俗家姓刁,他是佛門俗家弟子釋永智法師,父親刁俊卿乃少林寺第三十二代高僧釋行書,后因相關政策還俗歸家。在刁山多的人生里,記憶的源頭便是從跟隨父親習練少林傳統(tǒng)功夫開始。
少林寺曹洞正宗三十二代沙門行書法師寶相
刁山多的人生第一節(jié)里,上的都是少林正宗傳統(tǒng)功夫的課,這課表里,有武,有禪,亦有書,更有因襲了濃重佛法色彩的人生之道,這權算作德育科吧。
嚴父親授,想來必是無私,但據山多回憶,父親言語不多,惜字如金,輕易不開口。這么來說,在父親身邊修習的二十年,刁山多應是靠自己習練、體悟的時候多。也難怪,父親刁俊卿本是禪宗祖庭少林寺里的高僧行書法師,他們父子之間,當更多了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靜默。面對威嚴少語的父親,由兒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刁山多何敢有一絲懈怠!好在他根器好、具天資,父子之間的血脈相連,又將那種靜默化為了一種默契。嵩山不語,不掩巍峨;歲月不言,不失恒常。不知不覺間,那年,那青年轉身肅立,面對悠悠少林、巍巍嵩山,他山多得是一座山了。
子繼父業(yè),更得承父之志,山多為家中長子,父親臨終有囑,一定不要讓我們的國粹、我們傳統(tǒng)的少林武術和文化丟失了……
繼承和弘揚少林傳統(tǒng)武術文化,便成了刁山多畢生的事業(yè)。
傳武興業(yè),是一種心志,他人不見;開館辦校,是一樁俗務,世間當顯。在父輩創(chuàng)辦的少林精武館的基礎上,2004年,登封市少林寺羅漢院成立,學子一度近萬,遍及全國各地,海外慕名而來拜師求教的,也不乏其眾。刁山多與其弟刁慧音一起,聯(lián)合少林素祥、行道、延壽、恒通法師和延左教練,在嵩山少室太子溝中一處幽靜所在,向世人傳授著少林傳統(tǒng)的武功和文化。
懷遠
刁山多舍棄繁華城市,隱居山野,用一磚一瓦,親手搭建古樸庭院,在這個藏風納氣的小山坳里,他帶著徒弟精心打造了一個天人合一文武兼修的習武世界。
招止園前
嵩山少室太子溝深處的登封市少林寺羅漢院往下,緩行數分鐘,山林樹木掩映間,有一處若隱若現(xiàn)的院落,幽宓古樸,旁側的山溪至此也不再淙淙作響,只是脈脈流淌。過橋便至門前,頗具傳統(tǒng)風格的渾磚照壁外側,有一幅深刻陰文磚雕圖案,能解之人云,是為“中岳真行圖”。入得大門,循著磚鋪步道往里走,偶聞雀聲一喳、犬聲一汪,整個院子便愈發(fā)顯得靜謐。
刁山多院長與本刊總編輯趙國華
待又經過一道古樸的磚木結構小門,便能隔著荷花池遠遠看到一塊平整的庭院。庭院一角的高處,矗立一個頗具時間感的古亭;庭階之上,約是一株已越千年的古槐,冠枝潑灑幾有半畝;庭階正對著的,就是一座古戲臺,臺邊均勻矗立著數根古代的拴馬樁,樁頂的靈猴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戲臺側對著的,是一所門樓繁復的古宅,是一座約有數進的內宅。這座內宅門前階下,于磚鋪地面上,陽嵌二字——招止,不待開口,有人便說,這里就是“招止園”吧。
刁山多就住在這里,這里是登封少林寺羅漢院院長的居所。招止園?請教主人前,低頭查“招止”,得文《秘魔崖招止亭記》。北京八大處證果寺“秘魔崖”下有一亭,民國剡溪袁翼歸隱于此,得緣重修此亭時作此文,文中曰,余生長于山中,故性愛山……未嘗一日忘山居之樂也……崖之左有亭翼然,來游崖者,殆無不登亭長眺,移晷不能去……因念盧師自江南來,造一舟,不施楫櫓,任所之曰:舟止吾止也,遂以招止亭名之。又曰,夫止之為義大矣哉!《易》艮卦稱艮,其止止其所也。艮為山象,廣其意可謂崖,止于斯而止得其所。亭止于斯而止得其所。人止于斯,而亦止得其所。盧師止矣,余亦有止于斯,而終老之志焉。因記之。
園中信步
待客來
山為“艮卦之象”,好一個“止得其所”!當然包括武術,包括藏招、出招、收招,推下去包括世間萬物、紅塵萬丈,哪個若能“其止止其所也”,那將是何等得體?“止得其所”,那是何等境界!
天地之間,有多少人能“知人”?又有多少人能“知己”?又有幾人能做到“知止”呢?
《禮記·大學》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卑自捵g文為: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
有了招止園中“招止”二字前的這一番“瞎費工夫”,便覺見到主人刁山多已不必開口、更不必“問卦”了,不妨喝喝茶。
寧靜安適的山居院落
招止嵌地
熟悉刁山多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惜茶之人,為了一品茗茶,可以北上京津,南下廣深。其品茶、調茶功夫,獨步武林,成為武林怪杰。甚至許多風雅之士,也專門從千里之外趕來,和他一起品茶話禪。
刁山多是惜茶、愛茶之人,對茶頗有研究。他最常和人談起的是中國茶文化史上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
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
云:“不曾到。”
師云:“吃茶去!”
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
云:“曾到。”
師云:“吃茶去!”
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么教伊吃茶去?”
師云:“院主?!?/p>
院主應諾。
師云:“吃茶去!”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四)
對于新到、曾到和院主三人,趙州禪師一概回復“吃茶去”,就是這樣一段“吃茶去”的公案,成了“茶禪一味”之精神濫觴。
古往今來,對于“吃茶去”的典故眾說紛紜,在這里以趙州柏林禪寺明海大和尚為一本名叫《天下趙州吃茶去》的書所作的序言作解:
生命念念常新,是活潑潑的。這是一個毋需論證的真實。在這里,一切理論、言談、造作、追尋俱顯多余與蒼白。禪正是在這里拯救了我們,茶也正是在這里封上了我們的嘴,把我們帶入靜默的當下。這一杯茶,也是亙古常新的,它似乎就是人類幾千年、幾萬年上下求索的最終答案。尤其在今天,當越來越多的人陷溺于五欲塵勞,在浮塵光影中迷失了自心的時候,趙州和尚的“吃茶去”讓我們跳出來,與佛祖相見,與心性本來相見。
“喝茶其實是在認證我們在所作所為中有沒有認真”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刁山多笑言,自己愛茶成癡,平時不怎么喜歡出門,但為了能品一品好茶,不管多遠都愿意前去。在登封也有許多人會拿不認識的茶來考他。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刁山多說,喝茶其實是在認證我們在所作所為中有沒有認真,有沒有認識到其中的變化。比如泡茶,需要找到合適的茶葉、合適的水,燒到合適的溫度,再由合適的人來喝掉,那這一壺茶才沒有被白白浪費掉。練武也是如此,需要有良師、良緣,更需要有多年的沉淀積累。一片小小的茶葉實則承載了千年的智慧,“很多東西都是一個開悟的法門,我們也在找這個,用什么方法來打開這個智慧?!?/p>
談起少林功夫,刁山多著重分享了學習少林傳統(tǒng)功夫的第一個境界:即外五行眼、手、身、法、步的習練與精、氣、神、力的結合與和諧。
品出滋味便是佳茗
少林拳的身法八要是“起落進退、翻側收縱”,“起要橫,落要順;進步低,退步高;翻身顧前后,側身顧左右;收如伏貓,縱如猛虎。這就是少林拳的標準,也是對少林拳的一般解讀?!钡笊蕉嘁贿呎f一邊演練,他強調外五行眼、手、身、法、步和精、氣、神、力是練習少林傳統(tǒng)武術的基礎和根本,所以一開始就要扎扎實實地按照老師所教的套路去練習,一招一式都不能有絲毫馬虎。一傳十,十傳百,建立了標準,才不會使少林功夫在傳承的過程中走了形、變了味。
刁山多還特意指出,在練其形的過程有許多需要向動物學習的地方。比如古拳譜上說的“頭如猴行,身如龍行,步如雞行”就是說在練習少林拳時,頭要有靈猴般靈敏、多變,身要有神龍般矯健、靈活,步要有雄雞般輕盈、沉穩(wěn),要達到既有其形又有其神的程度?!皬纳顚尤ブv,我父親說,龍子用力不見其力,其山不能阻。就是說蛇用力的時候你要知道力點在哪兒,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東西?!?/p>
“少林拳是五行表現(xiàn)于內,不表現(xiàn)于外”。古拳譜云:“起要橫,落要順,起橫落順人難近?!逼湟笫恰捌饳M不見橫,落順不見順”。刁山多解釋,習練武功其實都是要成圓,“在少林有一個對這個圓的說法:只有這個圓對自己最近,對對方最近,距離才是恰到好處的。比如,上步推掌,這個掌是不是離我最近,是不是離敵人最近?我打出去的時候,這個勁還在我的身上藏著。這個距離就是攻防自如的標準。任何一個出手的動作,基本看不到攻防含義,這就是它的高明之處。”
“四體百骸總為一節(jié)”
前段時間,刁山多參加一個武術段位考級比賽,擔任仲裁,看到臺上有幾位四五十歲的人練拳,動作一出來,就忍不住熱淚盈眶:“他們練的是古拳?。]有任何雜味,感覺很是親切?!?/p>
原汁原味的古拳勾起了刁山多對父親的回憶。他說,自己的一身武藝得益于父親的親身教導,只可惜父親去世過早,未能好好盡孝。
1927年,歲在丙寅,河南登封正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田地收成甚少。百姓食不果腹,為了生存,許多人紛紛逃荒至陜西。少林寺附近的一戶人家因子女眾多,無法維持生計,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將年僅三歲的兒子送到少林寺,至少對孩子來說這是條活路。
這一無奈之舉,讓這個男孩從此走上了學武的道路,最終成為少林寺第三十二代高僧。他就是刁山多的父親刁俊卿,法號釋行書。
“那個時候少林寺在大山中,沒有什么干擾,父親除了練武就是習文,他的書法、中醫(yī)都是在寺院中學的?!钡笊蕉嗟恼Z氣中滿是敬佩,還不無遺憾道:“我現(xiàn)在的成就與父親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完全是受父親的影響。如果他多在世五年的話,那我的收獲會比現(xiàn)在要多得多?!?/p>
在那個饑荒頻仍的歲月,少林寺中收來的孩子眾多,為何單單刁俊卿能從中脫穎而出呢?刁山多說,這其中還有機緣。
當時的少林寺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這批孩子,專門邀請縣里有名的老師前來教學。有一次,老師教授《楞嚴咒》,原本安排一個星期后檢查背誦,誰知他五天就來了?!独銍乐洹肥氰笪?,學習難度較大,一幫孩子背誦起來自然參差不齊。孩子挨罰的時候,寺院里的貞俊大和尚正好從此路過,就站在旁邊一語不發(fā)地看著。嚴厲的老師一邊拿著煙袋敲這幫孩子的頭,一邊念叨著:“叫你們都不會!”年幼的刁俊卿突然說道:“老師,我會背?!比缓缶鸵蛔植徊畹乇痴b了出來。這個時候,貞俊大和尚走過來說:“你打錯人了吧?以后這個孩子由我來帶?!贝撕?,刁俊卿隨貞俊大和尚習武修禪,秉師教之重,盡弟子之職。
貞俊大和尚何許人也?師大善知識,得正法眼藏,少林衣缽真?zhèn)?。明佛心宗,梵唄妙用,精武通醫(yī),德高望重,眾僧薦任監(jiān)院。1928年少林寺火難后,六十三歲的貞俊和尚依然堅持在少林寺護持寺院,保護文物,主持寺院事務三十余年,系少林寺住持曹洞正宗四十三世嗣祖、沙門雪庭二十九世衣缽傳人。
古人有云:“經師易遇,人師難遭?!贝笠馐钦f能講解經書的老師容易遇到、找到,但是能以人格品行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怎樣做人的老師卻很難遇到和找到。機緣巧合之下,年少聰慧的刁俊卿受到貞俊大和尚的賞識,數年來悉心教導,親身傳授少林傳統(tǒng)武學、醫(yī)學及書法。而那時的少林寺因一場大火,許多珍貴的經書和功夫典籍都被燒毀,在少林寺練功,都是靠著自己師父的言傳身教??梢哉f,刁俊卿是既遇經師,又遇人師。
刁俊卿十四歲時,貞俊老和尚去世。寺院的老人曾提及,老和尚走時,特意囑咐門上的挽聯(lián)讓徒弟刁俊卿來寫,其間真情不言而喻。年少得遇恩師,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只可嘆歲月無情催人老。此生恩情無以為報,只得寄情于字,來世結草銜環(huán)相報。
收放開合懸于一心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刁俊卿的武學造詣既得益于良師的指導,又與自身的勤奮努力分不開。
刁俊卿晚年
練武貴在堅持,刁俊卿在寺院時只一套小洪拳就練了七年,刁山多回憶說:“我家里的一棵樹就是父親給練死的?!睂W無止境,青年刁俊卿還到陜西佛學院求學,學成后回寺院執(zhí)教,成為寺院的知客。
1949年,新中國成立。根據當時相關政策要求,和尚還俗回家,參與生產,刁俊卿也在其中。
三歲入少林,二十四歲歸家,刁俊卿人生成長最關鍵的時間都在寺院里度過,常年的習武生涯養(yǎng)成了他謹言慎行的心性,一身的真功實學是他多年來勤心苦練的見證。
回家后能做些什么呢?那時的刁俊卿也就只是個二十出頭的青年,再加上常年在寺院生活,能拿得出手的也就自己這一身的武藝。
“從我記事起,家里來學武的就沒有斷過人?!钡笊蕉嗾f道,“一是因為那時周邊習武的人很少,父親很早就進少林寺習武,拜名師,并且在寺中頗受尊敬;二是家住少林寺附近,也就有不少的人尋跡而來。有的人是專門來拜師學武的,有的則是來切磋交流的?!钡笊蕉嘟又f道:“家中來學武的人一直不多,一開始有七八個,到后來也只有幾十人?!钡笊蕉嘟忉屨f:“這和父親那時的想法有關,他認為人多的話,是沒有辦法教好的,教學在精不在多?!?/p>
說起父親的教學,刁山多記憶深刻:“他教學特別嚴謹和嚴厲,就我接觸到的武術前輩而言,我父親是最嚴厲的一個人,如果一句話說得不對了,他就不給你講了。因為他的方方面面都是很嚴謹的,所以要求大家也這樣?!备赣H教學的嚴厲,刁山多記憶猶新。
停步有所思
有一天,刁山多的師兄弟中有一位前來請教。他有一套拳在家練了兩年多,感覺有些收獲,便想讓師父刁俊卿指點指點。刁山多瞅著父親心情比較好,就把這件事說了,泡了一杯父親喜歡的濃茶,搬來小凳子讓他坐既然臺已搭好,那就看吧。誰知,刁俊卿看了三分之一,便站起來端著杯子一語不發(fā)地走了。求教的這位很是尷尬,但還是堅持把一套拳練完?!拔疫M屋還沒有說話,父親就說:‘叫他回去吧,啥時候練得能讓我看了,我再看?!葑与x得近,外頭那位同門聽得是一清二楚?!钡笊蕉嗝鎺⑿Φ卣f道:“我父親還是遵循了原來在少林寺練武的那種方法去教學。從第一步練到第二步,你沒有到那個程度他一個字都不會說的。所以,我的師兄弟們都感到我父親是一個特別難接觸的人。但后來,我們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薄?,
向宗才老法師求教
1983年,刁俊卿在家創(chuàng)辦少林武術教研室,正式以學校的名義來傳承武術。
1988年,刁俊卿因病去世。
芝蘭生于幽谷,不為無人而不芳。刁俊卿用自己的力量在默默地改變著一些事、一些人。
烽火戰(zhàn)亂的年代,他領著人給八路軍送信,后被部隊的人寫入回憶錄中。
1958年修少林水庫時,他任副總指揮,盡心盡力。
改革開放時,他被人請去給少林寺寫簡介。
宗教局、文物局里一些想要了解少林寺文化的人,也尋跡前來向他請教。
1972年,河南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他與釋德根法師對練六合拳,獲得滿堂喝彩,后耐不住眾人請求,又上臺重新表演了一遍。
就在近期,年過百歲的宗才老法師非要從美國折騰回來,只為了卻心愿,親自前來給刁山多講講他父親的事,而兩人的相識結緣于陜西佛學院。
行事少言,卻帶有千鈞之力。
刁山多說,刁俊卿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少林七十二藝親自整理出來,只是后來身體不太好,機緣不逮。
白衣殿法古
刁山多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武學氛圍濃厚、家風甚嚴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
四歲起開始學武,每天清晨五點起床,在父親的窗下練功一個小時,再去上學,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直到今天,刁山多每天的第一拳都在清晨五點打出,當晨鐘敲響之際,刁山多已經收拳歸位。
“少林功夫,源于少林,也要還于少林?!钡笊蕉嗾f道,少林功夫至今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tǒng)、規(guī)范的體系,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文人志士來關注少林文化。
十一二歲時,開始給父親當助手輔導學生,盡管本領還不到家,但練武的靈活度有了。十六歲擔任主教練,正式開始武術教學,父親在旁做指導。
回憶起年少時的習武歷程,刁山多表示,對武術的喜愛并非是天生的,“小時候是強迫性去習武,從早到晚,天天如此,它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p>
貪玩是孩子的本性,可在刁山多的印象中,他并沒有多少玩樂的時間?!澳晟贂r練功基本上都是在院子里練,大門都很少跨出去?!钡笊蕉噙€笑言,離家五十米外就是一條小河,河水漲的時候,大家都到河里游泳,而他卻連游泳也不會,也不能去學,因為去了回來就要挨打。
“武魁”高懸法古志
當然也有不管不顧的時候,有一次,十一二歲的刁山多從早晨吃過早飯就溜出去了,玩到天黑才回來,挨打挨罵自然是少不了,可是卻也覺得值了。“從四歲到十七歲,這個年齡段,基本上我是天天挨打挨罵的?!?/p>
長時間在高壓狀態(tài)下習武,再遇上嚴厲、不茍言笑的父親,年幼的刁山多感覺練武的過程異常枯燥。直到十四五歲起才開始慢慢對練武產生興趣,而真正的改變則是在十七歲那一年。
“官匾”之下有初心
1985年,十七歲的刁山多參加登封少林武術培訓班教練考級。比賽請了十多個老拳師當評委,考試內容是四套拳:大洪拳、小洪拳、七星拳、羅漢拳。當時參賽的基本上都是體校生,還學習了一些空中飛腳、旋風腳等主管部門規(guī)定的高難度的武術動作,而且他們個個著裝整齊、干凈利索。刁山多坦言當時自己并沒有受過任何體校訓練,自身的武術都來自于父親的親傳和長年累月辛苦的訓練,那時的自己穿著很土氣,與眾人格格不入。盡管如此,他還是滿懷信心地參加了。
駐足招止園
刁山多氣定神閑地演練完小洪拳,一時之間全場叫好。老拳師忍不住稱贊道:這就是完全標準的拳法啊!然后給了最高分14.2分。參加考級的有一百人左右,年齡十幾到幾十不等,考上一級教練有十三四人,刁山多就是其中之一。
自那時起,整個登封的大洪拳、小洪拳都是以刁山多練的為標準。從登封當時的體委到現(xiàn)在的登封教體局以及各大武校都曾留下過他辛勤教學的身影。
“從那時候起,我才感受到自己練的這個東西的價值,那次對我的鼓勵是特別大的?!钡笊蕉喔锌?。從眾多的習武者中脫穎而出,從一方庭院到擂臺中央,這是對他自身武術水準的一種認可,多年的辛苦付出終于在這一刻結出了人生的第一顆果實。
“梢節(jié)不明恐中人七十二把擒拿”
果實的收獲離不開辛勤汗水的澆灌,也離不開悉心教導的父親。刁山多說:“盡管父親沉默寡言、不茍言笑,自己從小習武也吃盡了苦頭,可是不得不承認父親在武學、文學、佛法、書法諸多方面讓人仰視?!?/p>
秉文經武,文兼武備
“我經常給大家講,如果說你練武不好,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你不刻苦,不努力;另一個是你沒有見過練得好的人,沒有見過他們練成的是什么樣子?!?/p>
在刁山多的眼中,父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的記憶中,有太多的事情讓我難以忘記,所有來到我家學武的人,都不敢大聲說話,他們對我父親的敬重是看得見的?!标P于此事,刁山多曾經問過師兄。師兄說:“我給你舉個例子,你父親在寺院基本上都沒有穿過什么新鞋。有一天來了個重要的人,選五個人演練武術,你父親就穿著一雙新鞋練了小洪拳中的外擺腳,手打上去之后,一雙新鞋,四個腳趾頭都出來了。那個力道和速度,是最見功夫的。”
從十四五歲開始對練武感興趣,到二十歲父親去世,刁山多從父親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隨著對武學認識的加深,他也漸漸地認同了父親的教學方式。
“我家院里面有一棵蘋果樹,不管是家里人還是外來的人,從來沒有人去碰樹上的蘋果,直到中秋節(jié)那一天才把蘋果摘下來。我從小就是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長大的?!?/p>
《禮記·學記》中講:“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不陵節(jié)而施”,就是說教學要遵循學生發(fā)展的特點,不能超越次第,要循序漸進。刁家父子在武術教學上便是如此。
習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既需要經年累月的勤學苦練,又需要內在的體會領悟,又因每位習武者的資質不同最終所達到的程度也不相同。所以,由刁俊卿的嚴苛教授到刁山多的嚴謹傳承再到今天的羅漢院,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給予不同程度的教學?!熬毼溥^程中的嚴苛,我認為是對的。對拳法的領悟需要嚴苛習練的過程,有些時候練個兩三年也沒有領悟出來,沒有領悟的話,你講也沒有用?!?/p>
刁山多還說道:“練武本身就是一個磨練意志和心性的過程。當時父親在寺院的時候,只一套小洪拳就苦練了七年?!彼赣H也是這么訓練他的,只有每一個動作一絲不茍,用盡全力,才能解讀出這個動作的內涵和變化。所以在刁山多看來,真正的功夫,不一定是一個人十八般兵器都會,也很少有這樣的人存在。如果能夠專心致志地學習一套拳法,使它成為自己的強項,不斷地精研感悟,掌握到這一套拳里所蘊含的萬千變化,由小及大,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才不算白費。
從四歲起被迫習武,到十四五歲初生興致,再到后來幾十年如一日地潛心鉆研,武學已經成為刁山多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部分。他深切地體會到了武學所承載的深遠意義和深厚內涵:“真正的武術是多元文化的一種載體。比如說,講到武學,對中醫(yī)得有一定的了解,外五行、內五行、陰陽等都與中醫(yī)有密切的聯(lián)系。學習到一定程度,這個東西要融匯貫通。你剛開始學到幾個動作,要想知道這個動作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它其實是包含了陰陽、外五行、內五行以及自然的五行的,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要是不懂這些東西,是很難在武學中有成就的?!?/p>
有暇即操翰
招止園中庭即景
刁俊卿去世后,刁山多接過父親的事業(yè),繼續(xù)在家辦學,教授著幾十個學生。依舊堅持每天清晨五點起床練功,除了日常教學外,閑暇時間喝喝茶、寫寫字,日子過得不急不躁。
洋弟子苦練鐵砂掌
“我很少在別人面前練,也很少和人交流,因為我認為練武是自我修行的一種法門,多少年的生命經驗都在其中,沒有這個經驗的人很難理解?!?/p>
后來,少林寺方丈愛惜刁山多的一身本領,請他前往少林寺寺院任教。2001年,刁山多將家中的教學事務交給弟弟刁慧音,隨后入少林寺,執(zhí)教八年。
伏天出功夫
任教期間,除了日常的武術教學外,刁山多還參加了一些寺院的交流活動,比如帶領武僧團跟隨中原七大方丈到寶島臺灣進行交流。還參加寺院的一些出訪活動,如參加第一屆美國加州的少林寺日、和方丈一起參加了日本少林武術拳法研究會成立50周年等。
登封市少林寺羅漢院全景
在少林寺的后幾年,刁山多參與少林功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過程中,在整理挖掘資料的同時,下定決心要辦一所傳授少林傳統(tǒng)功法、文武兼修的武校。
因為受父親的影響頗深,刁山多此前一直覺得教學應該在精不在多。直到1995年,有一些學生提出要把學校辦大點,讓更多的人了解少林傳統(tǒng)功夫,辦校的想法才開始萌芽。
門前有客來
入室經文,出場習武
隨著對外界認識的逐漸加深,刁山多辦校的想法日益堅定。在少林寺的那段時間,他發(fā)現(xiàn)真心想要學武的人很多,但是到少林寺學武需要出家,有一定局限性,再加上寺中來來往往的人較多,練功也就早晚那一會兒,“所以,我感覺到,如果想要更多的人了解少林功夫、中華文化,一定要辦一所學校,讓更多的人來學習?!?/p>
2004年,刁山多與弟弟刁慧音在其父輩創(chuàng)辦的少林精武館基礎上,正式成立少林寺羅漢院,后幾經易地,最終將學校搬至嵩山少室太子溝一處幽深所在,發(fā)展至今,已度十四春秋。
“原來練武叫求學,是渴望學到東西,那種渴望是發(fā)自內心的。”刁山多感嘆道,“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習武者的初心也改變了,有些孩子來學習武功只是為了強身健體?!北M管如此,刁山多還是堅持以傳統(tǒng)的方式傳承少林傳統(tǒng)功夫:“在學校的設置方面我們還是保持了初心,這樣可以讓練武變得純粹些。當然,我們始終不忘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始終堅持按照教育、體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嚴格按照教育大綱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教學工作。同時,我們還注重傳播傳統(tǒng)文化,加強國學教育,盡可能使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中增強素質教育,學會先做人再做事,為使我們的學生能夠成為家庭的驕傲和社會的有用之材盡一份責任?!?/p>
飲食有保障
起居有條件
從何而來,意欲何往,來處也是去處
練功場即景
還原傳統(tǒng)的習武環(huán)境,是刁山多堅持傳統(tǒng)的方式之一。他認為習武者必須回到適合習武的環(huán)境中去,吸納天地之精華,功夫的秘笈,或蘊藏于方寸之內,也在天地之間。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練武,觸景生情,如果你不到那個地方,你練的那個感受就不一樣。找到一個地方,如此地寂靜,再營造一種氛圍,恢復到原來那種感覺,達到那樣的一個程度?!?/p>
現(xiàn)在的嵩山少林寺羅漢院教育集團,地處嵩山少林寺太子溝,東接第一皇家尼僧寺院永泰寺,南臨千年古剎少林寺,群山環(huán)抱,層巒疊嶂,怪石古樹與潺潺流水交相輝映,環(huán)境幽雅,空氣清新,既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清凈的習武環(huán)境,又有利于他們在練拳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內外五行與大自然的結合。
庭園深深
在教學方法上刁山多也獨具匠心。少林寺羅漢院教學主要以少林寺傳統(tǒng)功夫為主,包括套路、器械、功法、技擊等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并且根據每位學員的年齡、身材、發(fā)育狀況等綜合條件,因人施教,具體安排合適的訓練方案。學校設有小學部、初中部、中專部,刁山多親自傳授部長武功,并要求每個部長只選擇一套拳、一套器械來學習,以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學到原汁原味的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盛名于天下,但卻是幾經磨難才得以保存。隨著老一代的少林武僧逐漸老去,少林傳統(tǒng)功夫的傳承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作為少林寺的后代,刁山多兄弟倆開辦的登封市少林寺羅漢院完全依照以前少林寺古老的傳承教習方式,即一個師父帶幾個徒弟的師徒式教授,還會經常請老武僧前來指導,希望能把真正的少林功夫傳承下來。
“我是比較固執(zhí)的一個人,這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隨著外邊的發(fā)展,有些思想還是要接納的,但是傳統(tǒng)中精華的部分一定要堅持,因為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把這些東西弄懂弄透,只是進去了一部分,還有很多需要弄懂但還沒有弄懂的東西?!?/p>
在千余年的歷史長河里,少林功夫依舊歷久彌新,經久不衰,大概是因為少林精神中的正義、慈悲和善心符合人類精神世界最基本的需求,所以才讓它在大千世界的變幻中得以世代留存。
(特約編輯石成對本文的寫作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