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蓮
摘要 介紹Ⅱ優(yōu)3301的特征特性及在武夷山市上梅鄉(xiāng)冷浸田中的種植表現(xiàn),并從播種育秧、合理栽培、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秸稈還田及適時收割等方面總結其高產栽培技術,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Ⅱ優(yōu)3301;特征特性;種植表現(xiàn);栽培技術;高產;福建武夷山;上梅鄉(xiāng)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028-01
武夷山市上梅鄉(xiāng)耕地面積1 730 hm2,其中冷浸田面積380 hm2,冷浸田占耕地總面積的22%。因此,提高冷浸田水稻產量,對于增加上梅鄉(xiāng)糧食總產、提高農民收入意義重大。Ⅱ優(yōu)3301系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用Ⅱ-32A×閩恢3301組配育成的雜交新組合,2012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1 特征特性
Ⅱ優(yōu)3301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在上梅鄉(xiāng)作單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135~140 d,比對照Ⅱ優(yōu)838長2 d,株高123.8 cm,穗長25.3 cm,穗總粒數(shù)158粒,結實率80.3%,千粒重29 g,平均有效穗數(shù)210萬~225萬穗/hm2??剐裕旱疚敛【C合指數(shù)4.9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高感稻瘟病、褐飛虱,感白葉枯病,抽穗期耐熱性一般。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1.6%、長寬比2.6、堊白粒率60%、堊白度15.5%、膠稠度81 mm、直鏈淀粉含量22.7%。
2 種植表現(xiàn)
上梅鄉(xiāng)2016年引進Ⅱ優(yōu)3301品種在0.4 hm2冷浸田中作單晚試種,平均產量達7 770 kg/hm2,較對照Ⅱ優(yōu)838增產705 kg/hm2,增產率為10.0%,增產效果極顯著;2017年在冷浸田作單晚示范種植10 hm2,平均產量達7 845 kg/hm2,較對照Ⅱ優(yōu)838增產735 kg/hm2,增產率為10.3%,增產效果極顯著。實踐證明,該品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低溫、產量高、增產潛力大,尤其在丘陵山區(qū)冷浸田更是表現(xiàn)出較強的優(yōu)勢和較大的增產潛力[1]。Ⅱ優(yōu)3301可取代Ⅱ優(yōu)838成為上梅鄉(xiāng)山區(qū)冷浸田單季晚稻當家品種。
3 高產栽培技術
3.1 稀播種,育壯秧
5月上中旬播種。選擇陽光充足、肥力較高、排灌方便的田塊作秧地。施足底肥,整好秧畦,待泥漿沉實后播種,秧地播種量150 kg/hm2,大田播種量22.5 kg/hm2,均勻播種,然后壓種,火燒土蓋種。秧苗1葉1心時噴1次多效唑,培育矮壯多蘗苗,2葉1心時施斷乳肥,插秧前3~5 d施1次送嫁肥,秧齡把握在30~35 d之間。
3.2 開溝排水,壟畦栽培
冷浸田水溫低,土壤還原性物質多。水稻壟畦栽培,使土壤通氣狀況有了很大改變,改善了耕層土壤理化性狀,使土表溫度升高,有利于增強根系活力和分蘗發(fā)生能力[2-3]。同時,可提高土壤養(yǎng)分的有效供給,促進水稻產量的提升。壟栽,壟面寬30 cm,溝寬20 cm,插稻2行,叢插2本,株距10~12 cm;畦栽,畦面寬100 cm,溝寬20 cm,插稻6行,叢插2本,株距13~15 cm。壟畦栽,大田插植22.5萬~25.5萬叢/hm2。大田四周開好環(huán)形溝。
3.3 合理搭配,科學施肥
大田基肥施碳銨375 kg/hm2、過鈣600 kg/hm2、氯化鉀105 kg/hm2、生石灰750 kg/hm2、硫酸鋅30 kg/hm2。冷浸田中施石灰,能起到提高土溫、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減少磷素的固定而增強磷的有效性、消毒殺菌、補充鈣質等作用;鋅肥可促使水稻植株生長健壯、長勢旺盛、分蘗早而多、成穗率高;分蘗肥在插秧后7 d施入,施尿素105 kg/hm2、氯化鉀75 kg/hm2;穗肥在插秧后40~45 d施入,施尿素75 kg/hm2;在始穗期和齊穗期各進行1次根外追肥,用磷酸二氫鉀+硼砂噴施,壯稈增重、提高結實率。施肥原則是重施基肥、鉀肥,配施微量元素肥,早施分蘗肥,巧施穗肥,及時根外追肥。前期“轟得起”,中期“穩(wěn)得住”,后期“不早衰”[4]。
3.4 水分管理
濕潤灌溉,干濕交替。中稻需清溝3次。第1次清溝在水稻返青后進行;第2次隔15~20 d進行,盡量將溝中浮泥清除徹底;第3次在孕穗期至抽穗期進行,保持排水暢通。水分管理上,除了寸水返青外,其余時間只要保持半溝水、畦面濕潤即可,以利通風透氣,增強光合作用,增加土壤含氧量,保持根系活力。
3.5 病蟲害防治
認真貫徹執(zhí)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查病蟲發(fā)育進度,參考氣候環(huán)境條件,定防治適期;查病蟲發(fā)生量,參考作物生育期、天敵數(shù)量,定防治對象田。實行科學防治,合理用藥,既可節(jié)省農藥,提高防治效果,又可減少對糧食和環(huán)境的污染。重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
3.6 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肥力
秸稈是目前農田的大宗有機肥源。秸稈中含有各種各樣的有機化合物,腐殖化系數(shù)較高,有利于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減少容量,提高結構性。秸稈還田對于提高鉀肥利用率有顯著作用,稻草中的鉀80%~85%可被水浸泡出來,供作物吸收利用。當前農民偏愛施用化肥,又有焚燒秸稈的習慣,造成土壤肥力日益衰弱,因而秸稈還田對于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意義。
3.7 適時收割
當Ⅱ優(yōu)3301有95%成熟時就可開始收割。
4 參考文獻
[1] 余玉,周清明,何體洪,等.優(yōu)質雜交秈稻金谷優(yōu)330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稻米,2015,21(6):103-104.
[2] 楊宗澎.花2優(yōu)3301在冷爛田作中稻種植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yè)科技,2014(8):25-26.
[3] 周王鼎,陳海雄,蔡堯親.天優(yōu)3301的種植表現(xiàn)及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yè),2016(5):58-59.
[4] 林永忠.天優(yōu)3301在龍海早季種植的綜合表現(xiàn)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09,27(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