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石磊 謝剛
古城徐州,位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自古便有“五省通衢”之稱。(古)黃河、京杭大運河穿徐州而過,津浦、隴海鐵路百年前在此交叉穿越。時至今日,軍事戰(zhàn)略要地依然是很多人對徐州形象的整體認知。然而,顯著的戰(zhàn)略地位和交通優(yōu)勢也成就了徐州在近現(xiàn)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歷史地位。這一點長期被各界所忽視。2017年,國務院和江蘇省委省政府賦予徐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淮海經(jīng)濟區(qū)中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重要節(jié)點城市四個定位。那么,如何從歷史發(fā)展的維度去認識“四個定位”的歷史文化內涵?20世紀以來徐州如何憑借其交通和地理優(yōu)勢推進區(qū)域文化對外交流?深入挖掘民國時期的中外史料,對于重新評估徐州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歷史中的地位,促進“一帶一路”東隴海線城市的對外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民國時期徐州與中西交流的基本概況
民國時期,一批外國學者和政要來到徐州。由于史料記載的不完整性,我們無法具體考察究竟有多少外國人曾經(jīng)來過徐州。但是,包括美國著名學者約翰·杜威、史迪威將軍、喬治·馬歇爾將軍等一批國際政要和知名人士到訪徐州,也從一個側面顯示那個時期徐州的國際影響力。
1919年5月,應胡適等人邀請,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教授來到中國講學,直至1921年7月離開,歷時兩年有余。據(jù)《徐州中外名人演講集》記載,1920年6月16日,杜威受邀到徐州講學。隨杜威一同赴徐的還有現(xiàn)代哲學家劉伯明、近代職業(yè)教育創(chuàng)始人黃炎培、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婦女活動家張默君等。1920年6月16日至19日,杜威從上海來徐州進行考察訪問,并在徐州發(fā)表兩場演講。①
第一場演講發(fā)表于1920年6月17日,主題為“教育的新趨勢”。杜威從世界形勢和各國的經(jīng)濟講起,強調學校要解放青年之心志,使其自由,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精神和互助精神。他從教師的職責、新文化運動意義等多個方面,特別強調國民教育的新趨勢及重要意義。②6月18日,杜威以“教育管理與教學材料的改革”為主題,在徐州作了第二場演說。
1927年5月,史迪威將軍受命到訪軍事戰(zhàn)略要地的徐州。1946年,喬治·馬歇爾奉命前往徐州調停國共兩黨關系。在很多外國政要傳記和著作中,涉及中國部分也常常提及徐州。
此外,1938年5月,新西蘭詩人、著名作家羅賓·海德(Robin Hyde)女士(1906-1939)以戰(zhàn)地記者身份來到徐州。在徐期間,她通過走訪教會醫(yī)院、臺兒莊前線等,撰寫了大量新聞報道。其中,有關于日軍在侵占徐州期間所犯下的燒殺淫掠罪行的記錄,為揭露日軍暴行又增加了新證。后來,她輾轉到了英國,并根據(jù)自己在徐州以及其他城市的見聞撰寫了包括《騰》(Dragon Rampant)(1939)在內的一系列文學作品。
如果從與徐州的接觸時間、交流和了解深度來看,來徐的傳教士(包括美國南方長老會傳教士和北美耶穌會士)是最主要的群體。1921年2月8日,一張以徐州古城墻為主題風景的明信片由美國某地寄往加利福尼亞州的特洛克。明信片的信件信息主要是關于“教友”之間對于一次“聚會”的安排。明信片上的畫面為徐州古城墻和西城門,城門前的小橋上有六名西方面孔的游客,他們將此行稱為“我們第一次到中國的平原地區(qū)旅行”。③綜合各方面信息來推測,這些人應該是美國來華傳教士。當時在徐州就有以彭永恩(Frank A.Brown)為代表的美國傳教士在徐長期傳教,并且接待過大量來訪的美國人。據(jù)考證,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自歐美國家的宗教人士是徐州與外部世界之間聯(lián)系的主要紐帶。
近代天主教在江蘇的傳播路線是從江南開始再到江淮最后到黃淮地區(qū),呈現(xiàn)南北傳遞之勢。徐州地方文史學者郭洪亮認為,在近代鐵路交通興起之前,江南傳教士們主要沿運河北上徐州布教,從而最先到達了徐州東部位于運河沿岸的城鎮(zhèn)。這些耶穌會士來自法國、德國、意大利、匈牙利和加拿大等國,其中以法籍耶穌會士人數(shù)最多。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徐州的傳教士包括:法籍耶穌會士艾賚沃(又譯利奧波德·蓋恩)(Leopold Gain),他于1882年6月7日第一次來徐州,1908年主持設計建造徐州耶穌會堂,后于1911年離開徐州。截至1910年,在徐法籍天主教傳教士有17人。1911年,法籍耶穌會士湯義方由上海來到徐州主持教會工作,后于1915年離開,其工作由加拿大籍耶穌會士盛都恒接替。自1918年起,由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派到徐州的耶穌會士總人數(shù)達70余人,進而形成了以徐州為中心的加拿大在華傳教的格局。④
來徐州的基督教傳教士主要是英國人和美國人,最早可以追溯至1890年。當時在山東宣教的英國浸信會牧師仲鈞安 (Alfred G. Jones)(1887-1890在徐),曾數(shù)度造訪徐州。隨后有美國人賽兆祥(Absalm Sydenstricker)、葛馬可(Mark Grier)(1894來徐)、葛馬可夫婦和白秀生(Hugh White)夫婦(1896-1908)以及安士東(Oscar Vance Armstrong)夫婦(1908年來徐)。1911年,彭永恩被派到徐州傳教,后與夏洛特·湯姆森(Charlotte Thompson)(1909年來徐)結婚,并在徐州長期傳教直至新中國成立。
二、外文文獻檔案中的徐州
當今留存的關于20世紀初徐州城市與鄉(xiāng)村記錄的外文文獻并不常見。綜合來看,外文文獻(這里特別關注法文和英文文獻)對徐州的記載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來自加拿大、法國、美國等國家傳教士關于徐州的記載;二是關于抗日戰(zhàn)爭和內戰(zhàn)時期的徐州記錄。
(一)基督教/天主教在徐州的傳播主題資料
傳教士埃提納(étienne Zi)(1851-1932)在對徐州周邊村落進行實地考察過程中,通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走訪徐州北部沛縣——微山一帶的村落和集市,詳細記錄了那里的村莊祠堂、天主教堂和百姓生活以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同時,他還邀請了來自鄰里四個村莊的六名73至87歲之間的老人進行座談,后形成《關于徐州府團或界的歷史記錄:以五段地區(qū)為例》一書,并于1914年由上海天主教教會印書館印刷發(fā)行。該書既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關注徐州社會文化的外文專著,同時書中所記載的歷史圖片、碑文和鄉(xiāng)土文獻也為今天研究那段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盛世音(édouard Lafortune)所著的《加拿大人在中國: 徐州概況與加拿大耶穌會士傳教區(qū) 》是目前已知第二本聚焦徐州社會文化的外文專著。⑤該書于193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出版。作者通過社會調查和社區(qū)實踐,展示了徐州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社會風俗、中外文化互動、社會發(fā)展等,同時也對徐州所轄教區(qū)的社會風情、社會發(fā)展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該書圖文并茂,對研究這一時期黃淮流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加拿大人蘭文田(Rosario Renaud)是該時期徐州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先后推出了兩部聚焦徐州的法語專著。第一部是《徐州教區(qū)(1882-1931)》,1955年由加拿大蒙特利爾貝拉名公司發(fā)行。該書長達500多頁,內容豐富、資料詳實,涵蓋了歷史圖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歷史訪談、來徐傳教士的個人書信、日記、外媒新聞報道以及“通報”等史料,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徐州教區(qū)(中國):加拿大耶穌會傳教區(qū)域(1918-1954)》是蘭文田進行徐州研究的第二本專著。該書1982年由加拿大蒙特利爾貝拉名公司出版。作者延續(xù)第一本著作的寫作風格,對20世紀上半葉的徐州城市變化和傳教情況做了詳細記載和分析。其中,本書還記載了日本侵略者在徐州地區(qū)的屠殺和掠奪行徑,這為進一步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提供了新的罪證。
安爾文·奧斯汀和杰米·斯科特在《加拿大傳教士與本土居民——以宗教之名在國內外傳教》一書中也多次提及徐州,涉及徐州的交通和宗教傳播等內容。⑥狄德滿所著的《基督教在華傳教指南:從16世紀到20世紀》⑦、裴士單所著的《基督教在中國:從18世紀至今》⑧、史蒂芬·烏力和吳小新的《中國與基督教——負重的歷史,憧憬的未來》⑨、約翰·米漢的《上海尋龍——中加早期關系(1858-1952)》⑩等圖書都有對徐州的論述。這些著作對徐州的形象認識主要集中于:歷史悠久、戰(zhàn)略要地、交通樞紐、人口分布集中、貧窮落后和災難頻發(fā)等。
(二)戰(zhàn)爭文檔視角下的徐州
民國時期的徐州之所以能夠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圍繞徐州所展開的重要戰(zhàn)爭不無關系,這其中就包括徐州會戰(zhàn)和淮海戰(zhàn)役。1938年初,徐州會戰(zhàn)打響。匈牙利裔美籍戰(zhàn)地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荷蘭紀錄片導演尤里斯·伊文斯(Joris Ivens)獲準來到徐州前線。他們所拍攝的戰(zhàn)場影視資料成為研究徐州會戰(zhàn)的珍貴檔案。
1938年7月,美國新聞攝影師、記者哈利森·福爾曼(Harrison Forman)從上海乘飛機來徐州,此時徐州城已被日軍侵占。哈利森·福爾曼以侵華日軍、外國傳教士為觀察對象,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了當時的徐州城市面貌和百姓生存狀態(tài)??傮w來看,哈利森·福爾曼對徐州人民懷有極大的同情,對日軍侵華戰(zhàn)爭予以抨擊。他的歷史記錄也成為日軍侵華戰(zhàn)爭的一個史實證據(jù)。
三、徐州與國外交流形成的條件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的開通,再加上原有的京杭大運河,徐州逐漸成為中國鐵路和航運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將南部的上海、南京和北部的山東、北京等地連接起來。
(一)交通優(yōu)勢
從傳教士繪制的徐州地圖以及徐州在中國地圖中的位置可以看出,傳教士們很早就意識到徐州的戰(zhàn)略性地位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津浦鐵路始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后于1912年建成通車,也是當時中國南北的要沖和連接中國南北的干線。而隴海鐵路則將徐州與中國西部腹地相連接,最終形成了徐州鐵路交通樞紐。此外,京杭大運河貫穿中國南北各經(jīng)濟政治重鎮(zhèn),在徐州流域有近200公里,這在促進不同文化在徐州的交匯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徐州的地理和文化特殊性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徐州以南的南京、蘇州、上海、浙江以及安徽南部地區(qū)都是美國人的傳教重地。從中國地理版圖來看,徐州位于北京、南京、上海之間,這也是北部和南部省份地區(qū)傳教士和天主教神職人員頻繁經(jīng)過徐州的原因。
同時,無論從方言區(qū)、區(qū)域文化還是人口數(shù)量、經(jīng)濟發(fā)展等方面來看,徐州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甚至優(yōu)勢。徐州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區(qū)中原官話,與當時的普通話非常接近。這為傳教士進行傳教提供了語言便利。再有,徐州文化屬于北方文化,且由于歷史原因,其在淮海地區(q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容易形成以徐州為中心的傳教格局?;春5貐^(qū)人口眾多,社會發(fā)展相對落后,這些為開展傳教提供了基礎。傳教士也正是抓住這個特點構建了以徐州為中心的傳教格局。
四、當代啟示
通過梳理外國人眼中的徐州城市與鄉(xiāng)村形象,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軍事戰(zhàn)略要地之外,徐州更是一個具有人文性和國際性的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在全球化時代,作為區(qū)域中心城市的徐州正在拓展國際發(fā)展版圖,而徐州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國際化路徑并不是個案,在我國非省會城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回溯20世紀上半葉的中外交流史,對于整合城市歷史文化和新時期城市精神,尋找中國與外部世界對接的端口,建立歷史與現(xiàn)實、城市與國際之間的紐帶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選擇徐州作為案例分析,就是要以史為鑒,思考如何將徐州的地理優(yōu)勢、交通優(yōu)勢轉變?yōu)橹型馊宋慕涣鲀?yōu)勢,打造“一帶一路”倡議沿線重要節(jié)點城市和我國新時期對外開放區(qū)域中心城市。
(本文系2018年徐州市社科基金項目“民國時期的徐州與中西文化交流”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XSZ-042)
「注釋」
①Chronology of John Deweys Life and Work,Updated, Compiled by Barbara Levine, Nov. 30, 2016.
②《94年前美國教育家杜威在徐州演講號召解放青年心志》,《揚子晚報》2014年6月30日。
③在某國外拍賣網(wǎng)上,賣家也是將此明信片的內容描述為美國傳教士的徐州之行。
④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傳教過程初探》,《海外漢學》2006年第14期。
⑤Lafortune, édouard, Canadiens en Chine : croquis du Siu-tcheou fou : mission des jésuites du Canada, Montréal : lAction paroissiale, 1930.
⑥Alvyn Austin,Jamie S. Scott. Canadian Missionaries, Indigenous Peoples: Representing Religion at Home and Abroad,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5.
⑦R. G. Tiedemann. Reference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ies in China: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Routledge, 2016.
⑧Daniel H. Bays.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⑨Stephen Uhalley, Xiaoxin Wu. China and Christianity: Burdened Past, Hopeful Future, Routledge, 2015.
⑩John D. Meehan. Chasing the Dragon in Shanghai: Canadas Early Relations with China, 1858-1952, UBC Pres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