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今年夏天,李嘉誠在汕頭大學 2018年畢業(yè)典禮上演講時表示,人生是不能逃跑的。
他說:“所謂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聰明,而是看你能否笑著渡過難關。人生有沒有既定命運,我不知道,但每一天我們在‘零和‘非零間選擇時,我們其實正在不斷選擇自己一生的命運?!?/p>
人生就是不斷填坑
有人說,人在職場中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填坑力,而所謂人生,其實也就是一個坑接著另一個坑。填不上,可能就過不去。這些話道盡了職場中的酸甜苦辣。
所謂的那些坑,可能是自己挖的,也可能是別人挖的。同時一個人也在有意或無意地為他人制造問題。當然,就職場而言,很多坑是老板挖下的???,在這里被作為一個中性名詞看待,可以視之為問題。對于職場中人來說,能填多大的坑,意味著你對這個組織有多大的價值,相應地,組織也應以此來匹配你的待遇。
在好萊塢著名編劇羅伯特·麥基那里,坑被稱為鴻溝。在他看來,一旦某個劇本人物產生了一個試圖達成的愿望,那么作為其阻礙的鴻溝則隨之產生。所以,編劇必須從“上帝視角”不斷地在人物面前劃出一道道鴻溝,否則觀眾一定會瞬間對影片失去興趣,認為是在浪費時間。這意味著,人們作為旁觀者,清楚地意識到人生某種意義上就是在填坑而已,而當事人則往往不愿直面鴻溝?;蛘哒f,旁觀者看到的都是別人的世事無常,為此唏噓,卻不太愿意接受自己也在無常中這個事實。如果一個人沒有看到鴻溝,往往說明他正處于某個層面的因循中卻不自知,這也可以視為一種“輪回”。只有打破它,才能有所成長或者精進?;蛘撸麑⑺季S限制在了“什么都不做,卻能保持當下完美”的幻覺中,而世事卻是遷流不息的。
在哲人眼里,填坑或許是一種西西弗斯式的徒勞,但它的意義更在于從“徒勞”中理解生活的真相,而非駐足觀望。在職場中,它很可能來自老板一些看似不靠譜的決定。前螞蟻金服和支付寶CEO彭蕾曾經說過一句話:“無論馬云的決定是什么,我的任務都只有一個——幫助這個決定成為最正確的決定。”
這句看似拍馬屁的話很有趣,它包含了兩重意蘊:既與多年前曾風靡海內的綠皮偽書《沒有任何借口》暗合,又與李嘉誠說的“愚人只知道‘為,智者有愿力,把‘為變‘成為”相呼應。合二為一,則與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所指向的人生命題相近,即一個人的自由是從受限中獲取的,承認并尊重某個限定并以解決問題為態(tài)度來工作的人,往往更容易在職場生存,并能從不斷地解決問題中得到成長。當然,正因為前提是“受限”,這種成長因此并不是無限的。
陽以生之,陰以成之
人生起伏的劇情可以說是依據于自身的欲望或愿望而產生的,那些坑或者鴻溝,便是它們的副產品。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部分扮演了自我角色的編劇。
就一件具體的事件而言,有的人設傾向于發(fā)現問題,甚至制造問題;有的人設則傾向于解決問題。前者是“生”事,后者是“成”事。古人說:“陽以生之,陰以成之?!北热缬钪娲蟊ㄊ顷?,物質涌現;宇宙冷卻下來則是陰,那時星系就開始形成。
生事既是創(chuàng)造,也是破壞。一個行業(yè)被顛覆,一定起因于某種創(chuàng)新,而對行業(yè)中原霸主企業(yè)而言,創(chuàng)新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但如果只有生事而沒有下文的話,這種生事便如同沒有燃料的火種,很快就會熄滅。反之則是另一種情況。
與如今制度流程發(fā)展非常完備的跨國企業(yè)相對,民企若能發(fā)展起來,往往都來自“生事”與“成事”這兩種能力互補的人之間的合作。同樣,如果喬布斯沒有遇到沃茲尼亞克,恐怕既不會有蘋果公司,更不會有他倆后來的成就。在最初的產品上,沃茲尼亞克更似一個解決問題的人,而對于蘋果公司而言,喬布斯有著比沃茲尼亞克更商業(yè)、更接地氣的一面。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經很詩意地描述了兩種不同人的狀態(tài):“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周易》的表述則更加積極,它描述代表“天”的乾卦時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痹诿枋龃怼暗亍钡睦へ詴r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前句要求人效法永不停息的宇宙,不斷更新;后句要求人效法大地成就萬物,有所擔當。在3 000年前的周朝創(chuàng)業(yè)者看來,人要是同時具有這兩種意愿和能力,自然無往不勝。
盡管職場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看似更為重要,然而從一位外企跳槽到民企的管理者的感悟中可以看到,生事的勇氣同樣不可或缺。人需要按照不同的情境,來調整自己是扮演“挖坑”還是“填坑”的角色。這位管理者說:“在外企我們常常抱怨自己沒什么發(fā)揮的余地。因為被‘夾在各部門之間,各種意見征詢結束,你的選擇也就定下來了。當我來到民企,忽然發(fā)現自己‘自由了。自由是一種可怕的感覺,就是當你在會上隨便說了一句話,所有人都在點頭,然后就要去執(zhí)行了;當你不確定自己的方案,想拿到會上討論,竟然沒有任何反對意見;你想問問老板這事靠譜不靠譜,老板說你最專業(yè),品牌的事我們聽你的意見……前面所有本該反對的人們,退到兩邊,一條明晃晃的通途,我卻忽然不敢邁步了?!?/p>
現實世界還是虛擬空間
李嘉誠在演講中,說自己在生小病期間“迷上了在虛擬世界抄經,迷上了懷素的狂草。虛擬空間里真爽,筆鋒意連,生生不息”,然后又說起回到現實世界如何如何。
在李嘉誠這樣一個成功的商人眼里,不能產生物質回報的活動大致都要算入虛擬空間。我們暫且以他的定義去考察另一個人群,他們既是現實世界的失敗者,同時也是虛擬空間的大成就者。恐怕陶淵明、米芾、梵高都屬于這一類。
人很難擺脫“有用無用”這種二元對立帶來的評判。比如,詩人的稱謂常常是部分高官巨賈面對公眾時的自我粉飾,又常常是某種讓真詩人尷尬的社會標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曾對此十分感慨,她說,人們在公交車上遇到一位詩人或哲學家,眼神會變得異樣。
這種“天”與“地”之間的張力,往往是因為詩人、哲人這類離“天”近的人類,不善于在“地”上謀生,缺乏在俗事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愿,常常使得生活陷入困頓,或淪為邊緣人。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虛擬空間”,他們的“填坑力”同樣出色,懷素勤奮習字也是著名的勵志故事。懷素和李嘉誠的書法水平的差距,大致與他們的財富差距相當。
能夠像李嘉誠這樣嚴格區(qū)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人并不太多,而一些看似成功的人往往因為看錯,反而走出了有趣的人生之路——其實不能算是看錯,只是內心悄悄地做出了風險最小的選擇。而每個人在鴻溝面前,都是從采取風險最小的行動開始的。在挫敗面前,則是有的人轉向,有的人加大投入。
一心試圖從政的金庸,青年時北上求職不果,退而“揮斥方遒”,寫政治評論以求當局矚目,為此又辦了報紙,為了養(yǎng)活報紙,吸引市民購買,開始連載武俠小說并因此家喻戶曉。讀者進入他的小說構建的虛擬空間,消磨了一些時光,金庸自己也通過編織故事,獲得了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的一些滿足。
從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的詩中,可以隱隱發(fā)現,他對汪精衛(wèi)抱有一種深切同情和羨慕的情緒。顯然他不可能羨慕汪精衛(wèi)當了漢奸,而是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去羨慕一個比自己大不了幾歲卻在書寫歷史的人。研究歷史時,陳寅恪很難不把自己代入,覺得自己比歷代政治家更有洞察力,但做學問這種事對他來說又太容易了。渴望成為大學者的錢鐘書,學術上的思力卻相對平庸,遠不如他記憶力以及觀察身邊瑣碎且以此打磨故事的本領出色。
魯迅曾經的上級秋瑾和好友瞿秋白都為各自的革命理想而殉難,想到故人,魯迅多少也有點看不起自己的怯懦,在他應報紙約稿撰寫的紀念孫中山的文章中有很直白的流露。
盡管陳寅恪、魯迅這類人意識到自己是人生的逃跑者,但可能他們只是自身欲望的逃跑者,而非真的逃跑。錢鐘書、金庸則是在欲望中做出了足夠的努力,卻收獲了不錯的副產品,都可以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們認為自己應該過的人生與他們成就的那部分人生,究竟哪個是虛擬世界,哪個是現實世界?這就是如魚飲水的事了。他們和哲人、詩人、志士的差別在于,仍是離地面更近的一類人。
鴻溝只要過去,就是贏
正如你永遠喚不醒裝睡的人,真正跨不去的鴻溝都是一個人內心制造的。因為你相信它是越不過的鴻溝,填不上的坑,它就會成為你無法逾越的幻象。鴻溝是與你的愿望同時產生的。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將人的思維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和失敗、成績與挑戰(zhàn)時的兩種基本心態(tài)。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敗是因為自身能力有限。他們只會對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饋展現興趣,害怕被評價,害怕冒險,遇到挑戰(zhàn)就會退縮,并且擔心自己出丑,只做能力之內的事情,思想就被固步自封了。極端狀態(tài)就是著名的日本死宅青年,深居簡出、靠父母接濟。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人的能力是后天培養(yǎng)的,失敗只是獲取經驗的一種方式。他們會擁抱挑戰(zhàn),從批評中學習和進步,更關注如何激發(fā)自己的能力做到更好。
人既是萬物的量度,也是一件事中最大的變量。你決定是否參與可能帶來挫敗的行為,對你自己來說,就是不斷在是和否之間作選擇。外部的結果因為你的選擇,必然會發(fā)生相關變化。比如一個最終失敗的項目,你參與和不參與兩種情況,對于你自己而言的意義也并不相同。
在德韋克看來,轉變思維方式有時候就是一念之差。與其對應的是,管理大師詹姆斯·馬奇也將學習分為兩種——路徑依賴性的利用式學習和另辟蹊徑性的探索式學習。一些“心氣高”的人往往能夠輕松應付前者,從中獲得贊譽和舒適感。如同鍛煉肌肉,越刺激和消耗它則越強壯,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在感覺安全的學習方式上,而探索式學習的“肌肉”因不使用而日漸萎縮,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越怕“不夠優(yōu)秀”,越是逃避。這也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行動觀。哈佛商學院管理學教授托馬斯·德龍也發(fā)現,很多人甚至會選擇把錯誤的事情執(zhí)行得極“完美”,也不愿意在正確的道路上獲得艱難的進步。
人生是無法逃跑的。你因為愿望產生了鴻溝,又因為認同鴻溝而將自己困在愿望無法滿足的牢籠中,這是最可悲也最常見的事。
李嘉誠還說:“愛因斯坦說過活出人生,只有兩道,一是認為世上毫無奇跡,一是相信一切皆可以是奇跡,這話的滋味——今天的我,能深深體會——為締造有希望的未來,我是永遠不會停下腳步?!睈垡蛩固沟囊馑?,就是當你越過千山萬水,回頭看經過的深山大壑時,感到一切真的是奇跡,而它又是每天積累的步伐所致,可謂毫無奇跡。人生的真相就是一道道鴻溝等你去走過,你不需要想象一個漂亮的姿勢,只要走過去,你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