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春
觀前街,姑蘇第一商業(yè)街,因地處玄妙觀前而得名。街道不長,僅770米,但很古老,西晉時就有了。15個世紀(jì)中,這里宮殿巍峨、香火繁盛,桃花灼灼、士女云集。那時觀前街的繁華,是宗教和民俗的繁華,還不是商業(yè)的繁華。
直到17世紀(jì)后,老字號陸續(xù)入駐,商業(yè)氛圍漸濃,這條老街,被喧鬧的市聲喚醒,開始了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商業(yè)繁華。
一樹繁花,一地碎錦
伍子胥建造的蘇州城,周長達24公里,堪稱當(dāng)時的世界級大都市。那時候城里居民不多,城內(nèi)一派田園風(fēng)光,滄浪亭一帶的南園曾經(jīng)油菜花遍地,北園一帶則稻花飄香。觀前街所在地位于市中心,據(jù)說曾經(jīng)建有吳國宮城,漢武帝時建有祭祀的天臺。西晉是一個道教昌盛的時代,玄妙觀的前身上真道院在這片空地上建成。
此后,道觀歷經(jīng)改名,歷經(jīng)兵火,但香火頑強不滅。宋朝的時候,道觀首遇大發(fā)展,宣和年間,宋徽宗賜香火田五十頃。古代一頃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00畝地,如果是這樣的話,小半個蘇州城都是道觀的田產(chǎn)了。沿著正山門中軸線,兩側(cè)一個院落接著一個院落,就像一張張棋盤,大小、高低不同的宮殿錯落有致地鋪展,飛檐翹角,巍峨壯麗。紹興年間,蘇州郡守召集擅長畫山水、人物、樓宇、畫船、花木的畫家,各司其職,用精致的工筆畫,記錄下了玄妙繁華圖的點點滴滴。
玄妙觀的名稱,是元朝時定下的,一直流傳至今。“玄”字因為和康熙皇帝的字相沖突,道觀曾被改為圓妙觀,到了民國年間,又改回了玄妙觀的名號。
那時的觀前街,東段三分之二叫觀前大街,大約兩三米寬,青石板鋪成,底下是下水道,西段從施相公弄到人民路那段叫察院場,比東段還要窄。
自古以來,蘇州人好宴游,是出了名的。除了前來辦事,顯然不會錯過城里的這一處美景。尤其是春天,萬物復(fù)蘇,桃紅柳綠,人們會劃船、乘轎子或步行前來,逛上個大半天。那些賣糖粥的、挑餛飩擔(dān)的、做海棠糕的、唱小熱昏的、說評話的,也紛紛設(shè)攤招攬顧客,宗教的莊嚴(yán)和世俗的喧鬧在這里匯聚激蕩。
明朝時的蘇州人,可能隨便抓一個,都是詩人。話說觀里的桃花,種了有上千年了,也沒見誰給觀前街起別名,到了明朝,那些盛放的桃花,一枝又_枝越過道觀的圍墻,開在了觀前街上,春風(fēng)一吹,灑落一地花瓣,就像打翻了一地碎錦,于是,人們就稱觀前街為碎錦街。
幾家商鋪,幾點溫情
觀前街的繁華,是從17世紀(jì)起,慢慢孕育起來的,不疾不徐,但也是暗藏著韌勁,朝著姑蘇繁華第一街挺進。
自從京杭大運河開通,蘇州作為運河大碼頭,最繁華的地段歷來就在城西北的閶門,就是曹雪芹所說的紅塵中—二等富貴風(fēng)流之地。從北方來的船只,過了滸墅關(guān),經(jīng)楓橋,就來到了閶門外;從南邊來的船只,到了城東南的覓渡橋,沿寬闊的護城河,經(jīng)過西南角的盤門,目標(biāo)也是閭門。閶門的運河碼頭,直接叫萬人碼頭。18世紀(jì)中葉一幅《姑蘇繁華圖》,細膩描繪了閶門一帶的市肆繁盛的圖景。
與此同時,觀前街也在以自己的節(jié)奏發(fā)展著。碎錦街上擺攤的生意雖然不錯,畢竟不穩(wěn)定,還要經(jīng)受風(fēng)吹雨淋,慢慢地,店鋪出現(xiàn)了。
最早的店鋪在觀東醋坊橋畔,叫做陸稿薦肉鋪,最初生肉熟肉均賣,后來專門做熟肉,350多年后的今天,這家老字號還在老地方。春天的時候,到陸稿薦買幾塊醬汁肉,依然是今天蘇州城里的一樁美事。
到18世紀(jì)早期,一批老字號紛紛入駐,包括雷允上藥鋪、稻香村茶食糖果號、松鶴樓菜館、春蕾茶莊、恒孚銀樓等。19世紀(jì),又增加了黃天源糕團鋪、三萬昌茶莊、乾泰祥綢緞顧繡局、采芝齋糖果店、葉受和糕點鋪、王四酒家、元大昌酒樓等。蘇幫菜館翹楚松鶴樓,起初只是一間只有十幾平方米的小面館,小小的面澆頭,也當(dāng)作大菜來做,鹵鴨面、壯雞面當(dāng)時都做到了蘇州城第一。
這些名店,產(chǎn)品頂尖,服務(wù)也是蘇州城里的標(biāo)桿。送外賣,是最起碼的服務(wù),精致的竹制或木制提籃,盛放著飯菜酒,送到客人府上或者旅店時還熱騰騰的,沒有配送費一說,也沒有點菜金額多少一說,愿意給堂倌跑腿費就給,不給也照樣送。到乾泰祥買綢緞,不必帶錢,先量體裁衣,做好了會有伙計送上門,等到了中秋節(jié)或者過年時,再通知伙計上門收款。
如果說觀前街是一條船,那么,這些鱗次櫛比的商號,就是這條船的壓艙石。這些老字號把顧客當(dāng)成鄰居或親眷,誠心誠意待客,慢慢沉淀成一種帶著濃濃溫情的姑蘇商業(yè)文化。只要老字號在,觀前街民俗淳厚、土風(fēng)清嘉的靈魂就不會丟。
幾朵煙云,幾許繁華
19世紀(jì)的觀前街,不僅老字號店鋪紛紛入駐,周邊茶樓書場也很多。碧鳳坊有桂舫閣,太監(jiān)弄有老義和,蘭花街有清風(fēng)明月樓。這些茶館都附帶書場,臺前,說書先生坐在椅子上,手拿三弦和琵琶,說噱逗唱,抑揚頓挫的聲音,完全出自天然的好嗓子,沒有麥克風(fēng)。落地長窗打開著,買不起書籌的人,就擠在窗外蹭聽。有的人還坐在院子里大水缸邊沿,聽到精彩處,一驚,跌入水缸成了落湯雞。
夜場散場的時候,茶館伙計手腳麻利,將掛在廊檐下的、寫有不同姓氏的燈籠一盞盞取下,點上,分別交到主人的手里,幾百盞燈籠聚了又散,流向周邊小巷,就像流光溢彩的小河。
1923年秋,郁達夫從上海來到蘇州,他感嘆,蘇州真像18世紀(jì)浪漫的古都。27歲的郁達夫在觀前街逛著,先是看到幾位身著長裙的女青年在一家樂器鋪里買簫,他在一旁呆看了許久,那些女孩子也忍不住回望了他好幾眼。然后,郁達夫又在玄妙觀門口的一家書店里看到一位年輕學(xué)生在那里買雜志,而這雜志正是郁達夫和朋友共編的。
20世紀(jì)20年代末,北局幾乎一天一個樣,新蘇飯店、東吳乾坤大劇場、蘇州電影院、大光明電影院、國貨公司先后建成。1929年,京劇大師梅蘭芳來蘇賑災(zāi)義演。梅蘭芳下榻在觀前街西的鶴園,每餐菜肴點心皆由松鶴樓名廚烹飪。演出結(jié)束,乾泰祥綢布莊老板在鶴園為梅蘭芳餞行,仍由松鶴樓名廚料理。興盡席散,梅蘭芳非常高興,賞松鶴樓大洋80元以表謝意,在當(dāng)時,80元大洋可以購買1000斤大米。
20世紀(jì)30年代初,鄭振鐸來到觀前街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飯館生意火爆,走了兩三家,才找到一張空桌。而黃昏的觀前街,也別有一番魅力。街上燈火璀璨,霓虹閃耀,銅的、布的、黑漆金字的招牌,密密匝匝排列在頭頂,一舉手便可觸到幾塊。茶食店里的玻璃匣,亮晶晶的,里面精致的蘇式糖果點心,好像在向人們招手。
觀前街的繁華,藏在這斑駁陸離的街燈霓虹里、琳瑯滿目的茶食糖果里、甜糯溫婉的吳儂軟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