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2016年教育部正式頒發(fā)《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報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目標,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等三個領域設計素養(yǎng)指標,確立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的中國學生發(fā)展的六大核心素養(yǎng)。
文化基礎領域的核心素養(yǎng)設計中,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并列相生,成為我們觀察學生發(fā)展狀態(tài)的基礎內容。學生發(fā)展的文化基礎領域素養(yǎng),相對于社會結構的人文與科學關系而言,著眼于個體,而且內涵更有針對性。如果將語文課堂視為學生發(fā)展的人文底蘊素養(yǎng)的主要路徑的話,那么,科學精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則可以開發(fā)出語文課堂的新的潛力,有利于提升語文課堂的教育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文化基礎領域的良好素養(yǎng)。
我們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可以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下,建立語文課堂新視野,尤其應在文化基礎領域將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整合融匯,將其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推動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一)理性思維的貫通
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正確理解文章的內容,深層次挖掘文本內涵,并做到舉一反三,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在探討《庖丁解?!分黝}內涵時,可聯(lián)系《寡人之于國也》和《種樹郭橐駝傳》,多媒體給出如下內容: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薄垛叶〗馀!?/p>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于國也》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薄肮饰岵缓ζ溟L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薄斗N樹郭橐駝傳》
把三段話放在一起,讓學生品讀后比較、分析,概括出這些話中共同包涵了道理。學生得出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天道,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求同歸類,是讓目標指向明確的有效思維方式。
語文教學中應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考的問題能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有條理、有邏輯的思維習慣,從而提升自己嚴謹理性的思維素養(yǎng),把學生塑造成思維深邃的思想者。
(二)批判品質的引導
中國當前的教育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嚴重缺失。應試教育背景下要求答案標準化導致語文教學僵化,學生質疑意識的缺失,學生思維趨同僵化。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
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立足教材,選擇可質疑批判的材料,引導學生質疑批判。以《雨巷》為例,如果其主題的解讀僅僅停留在愛情層面,未免太過單一??梢龑W生從以下兩方面思考:一是從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角度,遵循知人論世的鑒賞原則解讀;二是從人生哲理角度,結合較高層次的閱讀體驗品味。學生得出如下答案:(1)政治主題說,《雨巷》產生于“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期,反動派對革命者進行血腥屠殺,全國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當時的革命青年從火熱的革命熱情中一下子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雨巷》表達了一代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的心境和追求的迷茫。(2)哲理主題說,“雨巷”喻漫長人生路,“我”即追求者,“丁香姑娘”喻希望或某種成功?!拔摇睂Α岸∠愎媚铩辈粩嗟刈穼ぬN含著“我”不斷地爭取夢想的實現(xiàn),而又不斷寄托新的希望,這就是一種永無止境的人生追求?!队晗铩妨艚o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學生在批判質疑中領略到其主題之豐厚,感受到朦朧而又幽深的詩意美。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樹立創(chuàng)造性思維觀念,樹立批判性思維的課堂意識,不能墨守陳規(guī),要敢于標新立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與批判精神,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三)探究精神的滋養(yǎng)
杜威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因此,讓學生學會勇于探究是語文課堂教學貫徹科學精神的關鍵。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呢?
首先是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美國《科學教育標準》指出:“有科學素養(yǎng)意味著一個人對日常所接觸的各種事物能夠提出、能夠發(fā)現(xiàn)、能夠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出來的一些問題?!币虼?,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探究精神的前提。英國哲學家波魯爾說:“科學只能從問題開始?!币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它能夠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不迷信書本,敢于質疑,擺脫權威的束縛,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其次是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課堂變革?!墩n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指學生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一般分為“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收集事實與證據”“檢驗假設”“交流”六步驟。探究性學習的愿景是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fā)現(xiàn)、形成、應用和發(fā)展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讓學生盡可能地像科學家那樣,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發(fā)現(xiàn)知識、再創(chuàng)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愉悅。同時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又培養(yǎng)了獨立自主、主動求索、敢于面對困難的精神品質,最終成為具有科學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