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勝,陳冬梅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慢性非結(jié)石性膽囊炎(CAC)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多以右側(cè)脅肋不適為主,可伴有口苦、腹脹、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抗炎、利膽、鎮(zhèn)痛等藥物協(xié)同治療,但由于該病易反復發(fā)作,因此治療效果往往不滿意。筆者用西藥抗炎、利膽聯(lián)合大柴胡湯加減治療CAC獲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72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門診治的慢性非結(jié)石性膽囊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男10例,女26例;年齡44~65歲,平均(52.8±7.5)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8.5±1.4)個月。對照組男11例,女25例;年齡41~65歲,平均(53.9±5.8)歲;病程7個月~4年,平均(8.8±1.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nèi)科學》[1]以及《中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jié)石內(nèi)科診療共識意見》(2014年)[2]擬定:①持續(xù)右上腹鈍痛或不適感,或肩呷區(qū)疼痛;②有惡心、喛氣、泛酸、腹脹和胃部灼熱等消化不良癥狀,進食油膩后癥狀加重;③經(jīng)常有急性發(fā)作和緩解交替的特點;④膽囊區(qū)有輕壓痛和/或叩擊痛;⑤彩超提示膽囊壁毛糙增厚(≥3mm),膽囊縮小或變形;⑥膽囊造影可見膽囊縮小或變形,膽囊收縮不良。具備⑤或⑥中任何1項,加①②③④中2項即可診斷。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膽囊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3]中關(guān)于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的診斷標準。①主癥:右脅疼痛和口苦咽干。②次癥:惡心嘔吐、厭食油膩、納呆腹脹、小便黃赤以及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弦數(shù)。除主癥及舌脈必備外,次證兼有2項次癥即可診斷。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標準,年齡40~65歲,有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病史,病程3個月或以上。
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急性膽囊炎、化膿性膽囊炎、梗阻性膽囊炎以及膽囊炎合并膽管炎、膽結(jié)石、膽囊息肉,合并有嚴重心、腦、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兩組均給予亮菌甲素片(南京制藥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H10940228)口服,1次15mg,日3次;熊去氧膽酸膠囊(Dr.Falk Pharma GmbH,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50365)口服,1次250mg,日3次。
觀察組加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藥用柴胡12g,黃芩12g,大黃3g,枳實10g,炒白芍10g,姜半夏6g,雞骨草15g,金錢草15g,綠梅花6g。免煎顆粒,日1劑,開水沖分兩次服用(免煎藥物由江陰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
兩組均30天為一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觀察右脅疼痛、口苦咽干、惡心嘔吐、厭食油膩、納呆腹脹、小便黃赤等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臨床療效、B超療效以及復發(fā)率。
單項癥狀:右脅疼痛、口苦咽干、惡心嘔吐、厭食油膩、納呆腹脹、小便黃赤等臨床癥狀按輕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度,主癥計以0、2、4、6,次癥計以0、1、3、5分。
用SPSS22.O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 )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膽囊B超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痊愈:膽囊、膽管壁厚、毛燥及膽汁透聲3項恢復正常。顯效:膽囊壁厚、毛糙程度和透聲3項中有2項恢復至基本正常。有效:3項中至少1項得到改善。無效:各指標均未改善,甚至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B超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B超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中醫(yī)單項癥狀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yī)單項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中醫(yī)單項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癥狀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右脅疼痛 觀察組 36 3.51±0.85 1.48±0.33* 1.22±0.27△對照組 36 3.54±0.79 1.91±0.54* 1.62±0.47口苦口干 觀察組 36 3.12±0.77 1.01±0.22* 2.19±0.43△對照組 36 3.09±0.78 1.44±0.36* 1.70±0.50厭食油膩 觀察組 36 2.18±0.26 1.53±0.19* 0.70±0.11△對照組 36 2.21±0.25 2.10±0.24 0.12±0.02惡心嘔吐 觀察組 36 1.53±0.17 0.88±0.11* 0.72±0.12對照組 36 1.57±0.24 0.84±0.12* 0.74±0.11納呆腹脹 觀察組 36 2.75±0.47 1.34±0.22* 1.43±0.37△對照組 36 2.71±0.44 2.13±0.34* 0.71±0.11小便黃赤 觀察組 36 1.18±0.26 0.64±0.09* 0.50±0.06對照組 36 1.16±0.26 0.65±0.08* 0.49±0.07
兩組復發(f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fā)比較 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慢性非結(jié)石性膽囊炎多與細菌感染以及膽固醇代謝失常刺激膽囊組織增生肥厚等因素有關(guān)[5]。近期研究認為膽囊動力學異常、各種原因造成膽囊缺血以及飲食因素等也與本病發(fā)生有關(guān)[2]。
慢性非結(jié)石性膽囊炎屬中醫(yī)“痞滿”、“脅痛”、“腹痛”、 “黃疸”、“膽脹”等范疇。病因主要包括飲食不節(jié)、外感濕熱、勞欲久病、跌仆損傷等,病位在膽,累及脾、肝,胃等臟器。膽汁需靠肝氣疏泄,若肝氣功能失常,則會導致膽汁壅滯,郁而化熱,濕熱阻滯氣機,病機為肝氣不舒、濕熱蘊結(jié)。病程纏綿難愈,且易于復發(fā)。大柴胡湯出自《金匱要略》,原本治療少陽陽明合并,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大便不解等。方中柴胡為君藥,具有疏肝理氣功效,配黃芩和解清熱;大黃配枳實內(nèi)瀉熱結(jié),行氣消痞; 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以理氣和血,以除心下滿痛; 半夏和胃降逆,加以姜制,以治嘔逆不止;金錢草化濕解毒,為利膽要藥;雞骨草清熱利濕解毒,綠梅花開郁和中解毒。諸藥合用,有散有清,借肝的疏泄條達,行少陽的氣滯,達到疏肝利膽,和降通腑,清利肝膽濕熱之目的?,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大柴胡湯可增強肝膽的疏泄作用,恢復膽囊功能,利于排泄膽汁[6]。雞骨草具有利膽、抗炎、提高機體免疫作用[7]。金錢草有明顯促進膽汁排泄和分泌作用[8]。
綜上所述,大柴胡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非結(jié)石性膽囊炎有起效迅速,標本兼治的特點,不良反應(yīng)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