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堂,章 鵬,趙富民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沭陽附屬醫(yī)院,江蘇 沭陽 2236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該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調(diào)查顯示[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腦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多屬氣虛血瘀型,患者伴有肢體癱軟、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吞咽困難等癥狀[2]。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可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我院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女15例,男25例;年齡50~75歲,平均(63.2±3.8)歲;病程15~25天,平均(16.3±6.2)天;伴原發(fā)性高血壓8例,糖尿病6例。對照組女16例,男24例;年齡52~73歲,平均(64.3±3.5)歲;病程15~24天,平均(15.9±5.2)天;伴原發(fā)性高血壓9例,糖尿病5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指南》[3],局部神經(jīng)功能缺損,經(jīng)MRI或CT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價標準》中氣虛血瘀型腦卒中診斷標準[4],主癥為半身不遂、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次癥為頭痛頭暈、飲水嗆咳、瞳神變化、共濟失調(diào),舌質(zhì)暗淡苔白有齒痕、脈細沉。
納入標準:年齡50~75歲,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病程小于14天,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有精神類疾病、意識不清無法配合治療。
兩組均給予尼莫地平片30mg,6h口服1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配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等、營養(yǎng)腦神經(jīng)、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治療。
觀察組加用易通湯治療。藥用黃芪30g,當歸10g,川芎10g,桃仁10g,雞血藤15g,絲瓜絡20g,淫羊藿10g,肉蓯蓉10g,肉桂6g;氣虛加黨參10g;血瘀加水蛭6g,地龍10g;頭痛加防風10g,延胡索10g,全蝎6g;嘔吐加清半夏10g,生姜10g,肉豆蔻10g,砂仁15g;畏寒制冷加附子6g,桂枝10g。每日1劑,水煎煮早晚各溫服1次。
兩組10天為一療程,均治療2個療程。
參照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標準,觀察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征及癥狀變化,觀察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全血還原黏度、纖維蛋白原。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22.86±5.92 14.50±4.75對照組 40 23.24±6.06 17.88±5.23 t 0.284 3.876 P 0.777 0.000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組別 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漿黏度(mpa/s) 全血還原黏度(mpa/s) 纖維蛋白原(g/L)例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6.20±1.25 4.08±1.06 13.19±3.89 10.12±3.00 2.21±0.28 1.21±0.23 11.67±3.19 8.27±2.19 5.61±1.91 3.51±1.21對照組 40 6.15±1.26 5.09±1.34 13.18±3.80 12.57±2.89 2.19±0.26 2.01±0.35 11.69±3.15 10.76±2.28 5.46±1.90 5.09±1.60 t 0.178 3.739 0.012 3.720 0.331 12.081 0.028 4.981 0.352 4.981 P 0.859 0.000 0.991 0.000 0.742 0.000 0.978 0.000 0.726 0.000
腦卒中屬中醫(yī)“中風”范疇,主要表現(xiàn)為卒然昏仆、人事不省,醒后伴有語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飲食嗆咳等癥狀?;颊叨嘤袣舛谭α?、其自汗出、偏身麻木等癥,屬氣虛血瘀證型。《雜病源流犀燭》中云[5]:“人到六十,氣血衰竭,乃有中風之病?!被颊咂饺諝庋澨?,加之嗜酒肥甘、憂思惱怒、外邪入體,導致脈絡瘀阻、氣血逆亂,再加年老體衰而發(fā)病。中風恢復期多為氣虛血瘀證,氣虛至血行不暢,脈絡瘀阻,蒙蔽清竅,治療應以補氣活血為主。
易通湯方中君藥為黃芪,其性甘微溫,可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是補氣要藥,具有補氣行血功能;臣藥當歸為補血圣藥,起到補血活血作用;川芎為血中之氣藥,配以黃芪可起補而不滯的功效;雞血藤、桃仁、絲瓜絡皆為活血化瘀通絡之圣品,配以肉桂、肉蓯蓉、淫羊藿可起壯元固根、溫補腎陽作用。諸藥合用,補正氣、化瘀血、足元陽、健功能。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可有效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內(nèi)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清除自由基,修復受損腦細胞;川芎中的生物堿和川芎嗪能預防血栓,改善腦血管微循環(huán),促進神經(jīng)元恢復;當歸提取物可增強腦細胞抗氧化能力,保護腦內(nèi)皮細胞。
易通湯輔治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對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單用西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