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蓓,趙晶,韓小陽
青島市市立醫(yī)院1結直腸外科,2感染性疾病科,3介入放射科,山東 青島 266000
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可引起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臨床表現(xiàn),且可出現(xiàn)腸梗阻、腸穿孔等并發(fā)癥,具有發(fā)病率高、治愈率低的特點[1]。目前,直腸癌治療仍以手術為主,但術后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明顯下降,有關研究表明,幾乎所有腫瘤患者伴有程度不一的癌因性疲乏,表現(xiàn)為多維度的主觀不愉快,疲乏水平和軀體活動無關,經(jīng)充分休息后無法緩解,明顯影響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嚴重時甚至可中斷治療,縮短生存時間[2-3]。近年來,癌因性疲乏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其發(fā)生程度及頻率與應對方式、社會支持、治療方式等有關,心理學會[4-6]認為心理彈性可有效緩解突發(fā)應激事件對機體造成的不良影響,表現(xiàn)出良好的自身適應能力,促進疾病恢復,改善預后,并提出心理彈性可能會對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但臨床關于此類的相關報道較少,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本研究旨在調(diào)查分析直腸癌術后患者心理彈性與癌因性疲乏的關系,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青島市市立醫(yī)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98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直腸癌診斷標準[7],伴糞便形狀或者排便習慣變化,直腸指檢可觸及凹凸不平的質(zhì)硬包塊,大便潛血試驗提示陽性,血常規(guī)提示血沉增快,并經(jīng)病理組織活檢明確診斷;②均行直腸癌前側切除術;③年齡≥20歲。排除標準:①近期使用激素、抗氧化劑、抗血小板等藥物;②有心、肝、腎等主要器官病變明顯者;③有自身免疫或者血液系統(tǒng)病變;④有急性創(chuàng)傷、炎癥及全身其他疾病者;⑤有腹腔粘連或腹部手術史;⑥卡氏評分在60分以下;⑦有精神認知障礙。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資料收集 通過查閱文獻,自行研究設計調(diào)查對象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腫瘤轉移情況、疼痛程度等資料,為確保收集資料的科學性、嚴謹性及真實性,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diào)查者發(fā)放問卷。
1.2.2 癌因性疲乏量表 參照Okuyama[8]等制定的癌因性疲乏量表對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情況進行調(diào)查。該量表包括認知、情感及軀體3個維度,共15個條目,其中認知疲乏維度共4個條目(4、7、10、13),情感疲乏維度共4個條目(5、8、11、14),軀體疲乏維度共7個條目(1、2、3、6、9、12、15)。條目評分按Likert 5點計量法:從完全沒有(1分)到非常多(5分)。認知疲乏維度得分=(條目4+7+10+13得分)-4,為0~16分;情感疲乏維度得分=20-(條目5+8+11+14得分),為0~16分;軀體疲乏維度得分=(條目1+2+3+6+9+12+15得分)-7,為0~28分。總量表得分為0~6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疲乏程度越重,各個維度得分之和為癌因性疲乏總分,本研究測得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62。
1.2.3 心理彈性量表 參照相關文獻[9]制定的心理彈性量表對患者心理彈性進行評分。該問卷共10個條目,單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0分(從不)~4分(幾乎總是)。量表總分為0~40分,各條目得分之和即為總分,總分數(shù)越高提示心理彈性水平越高,本研究測定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21。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個樣本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及線性回歸分析心理彈性和癌因性疲乏的關系。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疼痛程度、術后階段、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直腸癌患者的術后癌因性疲乏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03.161,P<0.01;F=5.241,P<0.01;F=10.834,P<0.01;t=5.440,P<0.01;F=36.702,P<0.01;t=7.128,P<0.01);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疼痛程度、術后階段、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直腸癌患者的術后心理彈性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4.329,P<0.01;F=21.129,P<0.01;F=46.505,P<0.01;t=5.206,P<0.01;F=62.293,P<0.01;t=9.317,P<0.01)。不同性別直腸癌患者的術后癌因性疲乏得分、術后心理彈性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不同臨床特征直腸癌患者術后癌因性疲乏和心理彈性的得分情況(n=98)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直腸癌術后患者的心理彈性和癌因性疲乏呈負相關(r=-0.550,P<0.05)。
以心理彈性為自變量,以癌因性疲乏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可負向預測癌因性疲乏(β=-0.271,P<0.01),線性回歸方程為y=-0.271x-1.236。
近年來,隨著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手術是直腸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該方式能夠清除病灶,緩解腫瘤負荷,但其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手段可對機體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刺激。目前,腫瘤治療已由既往的單純抗腫瘤治療模式轉化為生理、心理及社會的整體治療模式[10]。腫瘤患者的術后狀態(tài)備受臨床關注,其中癌因性疲乏表現(xiàn)最為突出,是影響腫瘤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主要因素,可導致患者日?;顒邮芟?,影響預后[11-12]。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加,心理彈性已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大重點,Satija和Bhatnagar[13]及Rueegg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高心理彈性水平的個體能夠快速擺脫挫折、壓力等事件所致的負面效應,保持積極的應對態(tài)度,國外將心理彈性作為腫瘤患者心理狀態(tài)衡量的重要依據(jù)。因此,充分了解直腸癌術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和心理彈性的特點,及時給于必要的干預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研究顯示,腫瘤患者的年齡與癌因性疲乏有關[15],本研究結果也支持該觀點,表現(xiàn)為年齡高者癌因性疲乏得分較高,可能與20~45歲者正處于奮斗黃金時期,身強體壯,身體承受能力強,而年長者機體器官功能多伴程度不一的衰退,加上早年積勞及手術對機體的消耗,導致癌因性疲乏更重。但隨著其年齡增長能夠更加坦然地面對疾病,及時調(diào)整心態(tài),從而心理彈性得分相對較高,因此臨床上應加強對此類患者的重視程度,減輕其疲乏癥狀和心理壓力,避免不良反應的加重[16-17]。Meysami等[18]研究報道,離婚、喪偶者精神比較敏感且容易感到孤獨,可出現(xiàn)精神空虛等負性情緒,增加癌因性疲乏程度,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該類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得分相對較高,而心理彈性水平相對較低。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文化程度低為癌因性疲乏的另一誘因,考慮原因是文化程度較低者缺乏對疾病診療的相關了解,無法和醫(yī)務人員進行有效溝通,因此癌因性疲乏程度較明顯,心理彈性水平較低,建議醫(yī)護人員應主動和患者溝通,加深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19-20]。疼痛能夠明顯影響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降低食欲,從而導致軀體功能及心理等發(fā)生改變,進一步引起癌因性疲乏,導致情緒低落,影響心理彈性[21]。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4天直腸癌患者的心理彈性得分較低,癌因性疲乏得分較高,考慮手術及化療能夠引起一系列生理及心理壓力,增加患者的疲乏程度,術后化療一期時機體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恢復后,患者疲乏程度明顯下降,心理彈性上升,但隨著化療次數(shù)的增加可大量破壞機體正常細胞,引起不良反應及后果,導致患者疲乏程度及心理壓力出現(xiàn)上升趨勢。另外,并發(fā)癥也能夠加重軀體的疲乏程度,增加癌因性疲乏得分,影響心理彈性[22]。本研究經(jīng)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直腸癌術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和心理彈性呈負相關,即患者心理彈性越高,相應的疲乏程度越低。同時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心理彈性能夠負向預測癌因性疲乏,說明心理彈性能夠于癌因性疲乏中發(fā)揮完全中介作用,提示直腸癌術后患者可通過實施針對性教育和心理疏導增強心理彈性,減少負性情緒,從而減輕癌因性疲乏程度[23]。但本研究由于地域、時間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可能對研究樣本的代表性有影響,有較大的完善空間,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疼痛程度、術后階段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可直接影響直腸癌術后患者的心理彈性和癌因性疲乏。增強直腸癌患者的心理彈性,可能是降低直腸癌術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有效途徑,對促進患者的身心康復,提高其生存質(zhì)量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