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整個環(huán)節(jié)的主體,上好閱讀課是每個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也是每個語文老師所期望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對文本進行感悟、理解、欣賞和評價。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通過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談一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 自主 習慣 興趣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xiàn)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j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地閱讀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當然,閱讀教學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預測、產(chǎn)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chǎn)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的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nèi)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nèi)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五、指導方法,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閱讀教學始終伴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閱讀活動盡管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任何人的主觀意愿都難以強加于他人,尤其教師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精確分析完全可以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閱讀知識可以傳授,可以記憶,對語言和文學作品的深刻感悟與理解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慢慢體會,因此,教師的指導非常重要,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要積極傳授給學生一些科學的閱讀方法,以利于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開展。閱讀伊始,首先要對所讀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社會環(huán)境進行充分了解,現(xiàn)在是網(wǎng)絡時代,為相關知識的尋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這非常有利于及時掌握一些背景知識。在閱讀過程中,以探索精神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一切新奇的內(nèi)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描寫,小到一個生字,大到不懂的內(nèi)容,難以理解的內(nèi)容,感興趣的內(nèi)容……都要一一做好閱讀筆記;第一次基礎性閱讀過后,教師組織學生對于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值得研究探討的內(nèi)容,一起開展研討交流,總結探索出一些最關鍵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進行第二次深入閱讀,這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鼓勵探索、思考,進一步提高閱讀效率。以聽說讀寫結合相結合為主要渠道,對重點字、詞、句、段再進行精讀,并且深入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記憶的內(nèi)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實踐性活動,最終的落腳點在實踐訓練,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探索民族文化語言特色和精華,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閱讀教學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教者要充分利用語文課內(nèi)外的教學內(nèi)容,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小學生健康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情趣。對于有價值的作品通過反復閱讀,進一步深入探索,精讀品味,逐步體會到民族文學語言的魅力。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不能單一或花樣解讀,更不能進行“灌輸式”的強制教育,壓制學生的興趣,要適當增加學生知識量的儲備,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引領他們走進書的世界,暢游其中,并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