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雪, 鄭蓉蓉, 馬桂林, 陳娟娟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全身免疫系統(tǒng)嚴重損害的傳染性疾病。其發(fā)病特點變化較快,全國各地流行特點差異較大。廈門市自1992年發(fā)現(xiàn)第一例感染者后,疫情呈逐年上升趨勢。為充分了解廈門市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各年齡段病例的特點,為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策略提供指導,本研究對廈門市2011-2016年HIV/AIDS病例進行分析。
調(diào)查對象為2011-2016年報告的現(xiàn)住址為廈門市的HIV/AIDS病人,共1 494人。
從“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tǒng)”中下載2011-2016年歷史卡片,選取現(xiàn)住址為廈門的病人1 563人。經(jīng)過數(shù)據(jù)核查后,剔除重復報告的卡片,對信息有明顯邏輯錯誤的進一步流調(diào)核實,最終剩余1 494人進行分析。
使用Excel 2007、SPSS 18.0對數(shù)據(jù)庫進行清洗和初步分析。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及卡方檢驗等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11-2016年,廈門市共檢出HIV/AIDS病人1 494例(不含重復報告等剔除病例)。其中本地戶籍542例(36.3%),外地戶籍952例(63.7%);男性1 358例(90.9%),女性136例(9.1%),男女性別比10∶1;年齡分布:0~14歲3例(0.2%),15~24歲362例(24.2%),25~49歲967例(64.7%),50歲及以上162例(占10.8%);婚姻狀況:未婚888例(59.4%),已婚有配偶372例(24.9%),離異199例(13.3%),不詳35例(2.3%);文化程度:文盲32例(2.1%),小學106例(7.1%),初中395例(26.4%),高中及中專學歷351例(23.5%),大專及以上學歷610例(40.8%);傳播途徑:同性性傳播780例(52.2%),異性性傳播668例(44.7%),注射毒品傳播31例(2.1%),其他途徑15例(1.0%);樣本來源:檢測咨詢577例(38.6%),其他就診者檢測291例(19.5%),術前篩查200例(13.4%),性病門診123例(8.2%),其他來源303例(20.3%)。
2011-2016年檢出的所有病例中,占比最高的是25~49歲年齡組967例(64.7%),其次是15~24歲年齡組362例(24.2%)。25~49歲年齡組和15~24歲年齡組的病例數(shù),在2011-2016年期間均有明顯上升,但其在總體病例中所占比例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011-2016年HIV/AIDS病例各年齡段分布 n(%)
14歲以下的3個病例均為母嬰傳播。其余3個年齡段病例性別均呈現(xiàn)出男多女少的特征,50歲及以上年齡組男性占比要低于15~24歲和25~49歲年齡組(χ2=8.4,P=0.02)。15~24歲和25~49歲年齡組病例以外地戶籍為主,而50歲及以上年齡組病例以本地戶籍為主,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8.3,P<0.001)。15~24歲和25~49歲年齡組病例未婚比例較高,50歲及以上年齡組病例多已婚(χ2=213.3,P<0.001)。15~24歲和25~49歲年齡組病例的文化程度顯著高于50歲及以上年齡組(χ2=741.5,P<0.001)。15~24歲年齡組病例以同性性傳播為主,25~49歲年齡組病例同性性傳播和異性性傳播所占比例相近,50歲及以上年齡組病例以異性性傳播為主,3組人群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1.5,P<0.001)。15~24歲和25~49歲年齡組病例的檢出途徑占比最高的均是咨詢檢測,50歲及以上病例的主要檢出途徑是就診者檢測及術前篩查等被動途徑,3組年齡段病例的檢出途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8.7,P<0.001)。見表2。
表2 2011-2016年不同年齡段HIV/AIDS病例特征 n(%)
2011-2016年以來,50歲及以上年齡組病例的傳播途徑始終以異性性傳播為主,同性性傳播占比略有增長,但傳播途徑的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0,P=0.38)。15~24歲及25~49歲年齡組病例的傳播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同性性傳播途徑占比已經(jīng)超過異性性傳播,成為這兩個人群最主要的傳播途徑。15~24隨年齡組這一變化尤為明顯(χ2=38.7,P=0.001)。見表3。
表3 2011-2016年不同年齡段HIV/AIDS病例傳播途徑分布 n(%)
2011-2016年廈門市15~24歲年齡組病例數(shù)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一結(jié)果與全國及黑龍江省的相關調(diào)查結(jié)果一致[1-2]。這一年齡段病例的增加提示艾滋病感染的年齡關口正在前移,艾滋病疫情正在青少年人群中蔓延。這一年齡人群大部分為青年學生,學生群體文化水平高,性觀念開放,此時學生正處于性活躍期,但其自我防護意識較差,尤其是近年來學生中同性性行為的增多更易造成該群體艾滋病傳播[3-4]。由于身份隱蔽,學生中的男男性行為者只能選擇在圈子內(nèi)活動,而該人群的危險行為和HIV感染率處于較高水平,對于比較單純的學生來說,很難辨別并保護自己[5]。因此,需要加大對青少年特別是青年學生中的男男性行為人群的關注,加強其宣教干預工作,避免HIV在這一群體中的進一步蔓延。
不同年齡組病例的人群特征有很大差異,15~24歲及25~49歲青壯年年齡組文化程度較高,且以外地戶籍為主;而50歲以上老年組病例則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以本地戶籍為主,據(jù)報道,不同年齡段居民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有所不同[6]。青壯年病例多為外來人口,而老年病例則多為本地居民,因此在宣傳教育時應針對不同人群實行不同的策略,對青壯年人群應發(fā)動工廠、企業(yè)、高校等單位,重點針對流動人口及學生進行宣教、干預工作。而對于老年人群應調(diào)動當?shù)鼐游瘯壬鐓^(qū)組織的力量加強戶籍人口的防艾基本知識的宣傳。青壯年人群對艾滋病基本知識和檢測途徑了解較多,通常能在高危行為后主動尋求檢測,因此針對這一人群,應探索建立更多的、保護性較好的、可及性更高的自愿檢測點,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由于老年人群對艾滋病基本知識及檢測途徑的知曉相對較低,大部分是在出現(xiàn)癥狀后就診才確診感染HIV,從感染到檢出的時間被延長,這有可能會導致病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導致更大范圍的傳播,同時也延誤了自己的治療。這提示人們需要在老年人群中加大檢測途徑的宣傳,動員有高危行為的人及時、定期進行檢測。
15~24歲及25~49歲這兩個年齡段的主要傳播途徑由異性性傳播轉(zhuǎn)變?yōu)橥孕詡鞑?這與廈門市HIV感染者/AIDS病例的主要傳播途徑變化相一致[7-9]。這一年齡段的人群性生活活躍,高危行為頻繁,造成進一步傳播的風險較大。同時,由于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和社會壓力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同人群大多會選擇與異性結(jié)婚,這就造成了這一人群的雙性性生活,從而使得其配偶和子女的感染風險加大。以上特征提示,必須要對這一年齡段人群特別是其中的同性戀人群的高度重視,加強其預防知識的宣傳,減少高危人群以及其固定配偶的感染。
綜上所述,不同年齡段病例在人口學特征、傳播途徑、檢測途徑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特征。因此,應當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宣傳教育和防控策略,從而達到有的放矢,更好地控制AIDS疫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