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愉,龐龍
作者單位: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510000 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省中醫(yī)院)廣州510000
李某,女性,68歲,農民,因雙眼視力逐漸下降半月,視物不見1 d入院。半個月前因感冒后出現(xiàn)雙眼視力進行性下降,偶有眉棱骨疼痛,無眼紅、眼脹痛、眼前暗影遮擋、視物變形變色等癥狀,就診于我院門診,診斷為“雙眼球后視神經炎(待排)”。曾于外院行雙眼閃光視覺誘發(fā)電位(FVEP)示:在正常參考值范圍。頭顱MRI+MRA示:前節(jié)突結節(jié)狀異常信號影,雙側放射冠、雙側半卵圓中心及雙側額葉皮層下腦缺血梗塞灶,未見急性梗塞,建議增強掃描除外轉移,雙側椎動脈顱內段上段、基底動脈起始段纖細、狹窄。遂收至我科治療。入院時專科情況,視力:右眼無光感,左眼光感(光定位不準確)。眼壓:雙眼14.7 mm Hg(1 mm Hg=0.133 kPa)。 雙眼前節(jié)未見明顯異常。眼底見:視乳頭色淡紅,邊界清,C/D約0.4,黃斑區(qū)未見出血、滲出、水腫。視網膜血管走形正常,周邊視網膜平伏。OCT檢查雙眼黃斑區(qū)未見明顯異常(見圖 1)。
患者既往有 “冠心病”、“頻發(fā)室性早搏”病史。2009年3月因“左側乳腺癌”行左乳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病理示左乳浸潤性導管癌;2013年3月行右腋下淋巴結活檢提示乳腺癌轉移;同年10月胸部CT示肺、肝轉移;2017年4月查ECT示全身多發(fā)骨轉移癌;8月行肝癌穿刺活檢術,病理示肝臟轉移性浸潤性導管癌。2009年至今曾行多次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及內分泌藥物治療。
入院后檢查結果,血常規(guī):WBC 8.14×109/L,NEUT%78.1%,RBC 3.31×1012/L,Hb 100 g/L。凝血:FIB 6.11 g/L。 生化:GGT 232 U/L,UA 379μmol/L,CK-MB 56.6 U/L,LDH 319 U/L。 腫瘤標記物:CEA 27.41 ng/ml,CA125 44.21 U/ml,CA153 69.58 U/ml,AFP、CA199未見異常。頸動脈彩超:右側頸動脈斑塊形成。經顱多普勒(TCD)椎動脈彩超未見異常。顱腦MRI增強掃描:雙側放射冠及額葉皮層下腦缺血梗塞灶,未見急性梗塞;側腦室旁腦白質變形、腦萎縮(圖2)。診斷為“雙眼視神經疾患(球后視神經炎?缺血性視神經病變?)”。
該患者入院第二天病情開始加重,視力加重至雙眼無光感,雙眼瞳孔散大,瞳孔直接及間接對光反射由減弱變?yōu)橄Вㄈ朐旱? d)。治療上,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靜滴3 d后改為甲強龍1000 mg靜滴5 d沖擊治療,及疏血通注射液活血化瘀、彌可保營養(yǎng)神經、中藥湯劑辯證口服、中醫(yī)特色療法治療。治療10 d后,視力未見改善。治療期間查雙眼眼壓、眼底均未見異常。
住院期間請神經內科及神經外科會診,神經外科仔細閱讀顱腦MRI增強片后考慮腦膜瘤可能,并與影像科溝通后修改顱腦MRI增強意見為:前床突腦膜瘤可能性大。我科最終診斷為前床突腫瘤,并與神經外科討論后,將該患者轉至神外科治療。
顱內腫瘤可通過影像手段為診斷提供依據。前床突腫瘤由于發(fā)病位置特殊,在解剖上與視神經及視束的關系密切,易造成視神經及視交叉受壓,影響視神經、視束的血供[1],從而影響視力。在臨床上可通過CT或MRI可協(xié)助診斷[2-4]。該患者的顱腦MRI增強片示前床突可見扁丘狀強化灶,大小約1.5 cm×0.6 cm×1.7 cm,內部信號欠均勻(圖2紅箭頭所示)。此腫瘤雖然在影像學上表現(xiàn)并不十分典型,然而在排除了其他診斷可能,并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故考慮前床突腫瘤是最終診斷。
前床突腫瘤可以行腫瘤切除術,術后有較大的可能恢復視功能,但患者由于身體原因拒絕手術治療,故也無法最終明確該腫瘤的性質。MRI增強掃描也可以為區(qū)分腦膜瘤與轉移瘤提供證據。由他臟轉移而來的腦膜瘤在MRI增強圖像中可見環(huán)形增強病灶,在MRI非增強掃描T1W1的信號低于原發(fā)性腦膜瘤[5]。而原發(fā)性腦膜瘤中60%顯示有硬膜尾征,對定性診斷也有所幫助。然而原發(fā)性腦膜瘤,尤其是惡性腦膜瘤也可出現(xiàn)環(huán)形增強病灶;而硬膜尾征并無明顯特異性,也可表現(xiàn)在轉移瘤的影像中[6]。在本病例中,雖影像科及神經科考慮腦膜瘤可能性大,但要鑒別腫瘤為原發(fā)還是繼發(fā),仍需組織病理學確定。
圖1 患者李某雙眼黃斑OCT及眼底圖 (入院時)。1A右眼;1B左眼。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圖2 患者李某顱腦增強MRI圖。2A矢狀位像;2B軸位像;2C冠狀位像。紅箭頭指腫瘤部位。MRI核磁共振成像
本病例的患者在此次發(fā)病前有明確的外感病史,且發(fā)病后也偶有眉棱骨疼痛,臨床表現(xiàn)與球后視神經炎的表現(xiàn)基本相符。然而該患者并無眼球壓痛、轉動痛及牽扯痛,前期FVEP未見異常,而VEP為球后視神經炎的敏感指標,可出現(xiàn)不同形式的異常表現(xiàn)[7]。且視神經炎的患者,經激素治療后應有效,視力可恢復良好[8,9];而該患者激素沖擊治療后雙眼視力仍為無光感,故暫不考慮球后視神經炎的診斷。
后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pos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PION)以急性無痛性視力喪失、多樣的視野缺損、相對瞳孔反射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視乳頭無水腫[10]。按病因學可將PION分為三類:巨細胞動脈炎性PION、非動脈炎性PION和手術相關性PION[11,12]。其中非動脈炎性PION多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周圍血管疾病、頭部血管疾病等全身血管疾病及煙、酒等血管危險因素有關。
本患者既往冠心病病史,顱腦MRI提示多處缺血梗塞灶、腦動脈多處狹窄等,均為PION的高危因素。除此之外,患者惡性腫瘤伴全身多發(fā)轉移,不除外形成的癌栓引起的缺血。然而有研究表現(xiàn)全身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可提高因PION導致的視力下降,其原因與激素可減少微血管通透性、減少視乳頭微血管收縮有關[13-15]。
放射性視神經病變 (radiation optic neuropathy,RON)是一種由頭部、眶部或鼻腔部腫瘤放射治療后引起的罕見的不可逆轉的眼部并發(fā)癥,可導致嚴重的、急性的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16],通常發(fā)生在放射治療數月或數年后。在本病例中,患者曾于就診前6個月因乳腺癌骨轉移行共計43次放療,且RON的眼部表現(xiàn)與該患者基本相符。然而該患者的放療部位是非頭部、眶部或鼻腔部治療,因此影響相對較小。
本病例在一開始的診斷上就出現(xiàn)疑難點,在我科對該病例進行討論后,考慮后部缺血性視神經炎的可能性更大,然而經過激素沖擊治療后視力仍為無光感,使診斷一度陷入絕境。最終在影像學上找到可致盲的顱內腫瘤,且符合患者的癥狀,故最終診斷為前床突腫瘤。但是,實際本患者病情中均涉及以上鑒別診斷中四種疾病,同時患者乳腺癌全身轉移引起的身體狀態(tài)低下等,可能對患者的視力急劇喪失均有一定關系,只是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現(xiàn)將本病例的診斷疑難點總結如下:(1)該患者全身疾病復雜。患者惡性腫瘤伴全身多發(fā)轉移,消瘦、納差、憂郁等惡病質表現(xiàn)明顯;冠心病病史,全身血管情況差。以上兩個原因可以是許多眼科相關疾病的高危因素及發(fā)病因素。(2)影像學特征不明顯。顱腦MRI對腫瘤的診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在本病例中由于腫瘤較小、周圍結構復雜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影像學特征并不明顯。加之影像學醫(yī)生及眼科醫(yī)生對該病影像學表現(xiàn)的認識不足,未能及時明確診斷。(3)應加強多學科協(xié)同會診診斷眼科疑難重癥的診療模式。應及時請相關科室進行協(xié)同診斷,可以盡早發(fā)現(xiàn)以眼科癥狀為首診的其他系統(tǒng)的疾病。(4)該病例由于病人全身基礎情況差,轉至神經外科后最終拒絕手術治療,因此缺乏腫瘤的病理診斷以明確腫瘤性質為原發(fā)還是繼發(fā)。
以雙眼視力喪失首診的顱內腫瘤病例并不常見,因此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應當更加細心、更加全面地收集病史、完善檢查,若是本科室難以決斷的病例,有必要請相關科室的專家教授指導以完善診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