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
摘 要:和原有教材相比,統(tǒng)編教材在教材插圖、材料研讀、相關史事等方面有了很大改進?!侗彼蔚恼巍芬徽n教學,通過整合圖片資源、引入人物圖片、解讀圖片內(nèi)容等,活用教材插圖;通過仔細研讀材料、適當補充材料、巧妙改編材料等,巧用材料研讀;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填補史事資料等,善用相關史事。
關鍵詞:歷史教材 資源 插圖 材料 史事
2016年起,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開始投入使用。和原有教材相比,統(tǒng)編教材在教材插圖、材料研讀、相關史事等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如何巧妙用好教材資源,讓這些資源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是擺在一線教師面前的難題。下面以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6課《北宋的政治》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更好地使用統(tǒng)編教材資源。
一、活用教材插圖
(一)整合圖片資源,導入新課
在設計本課前,按照慣例,我會聯(lián)系教材前后知識及資源。把第5課的五代十國形勢圖與本課的北宋形勢圖對照后,我找到了導入本課的靈感。于是,我整合這兩幅圖片,以此導入新課:“同學們,請看第一幅圖,這是一幅五代十國形勢圖。與漢唐時期不一樣,五代十國疆域雖小,但是強大的地方割據(jù)政權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再來看第二幅圖,這是一幅北宋形勢圖。從疆域上看,北宋結(jié)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實現(xiàn)了局部的統(tǒng)一。另外,北宋時期的中央政權牢牢控制著地方政權,雖有個別叛軍,但并未出現(xiàn)割據(jù)的局面,這是何故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6課——《北宋的政治》?!?/p>
(二)引入人物圖片,剖析信息
北宋政治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對于這一人物形象,初一的學生可能不是很了解,這時,可以引入
教材插圖《宋太祖像》。提問:“從古至今關于宋太祖的畫像有很多,但教材卻選用了這幅畫像,有何用意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之前
的唐太宗畫像,從線條勾畫、官帽等角度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編者對宋太祖的形象刻畫有何用意?”
學生仔細觀察后,不難發(fā)現(xiàn):唐太宗畫像是站立式的,人物線條勾畫以直線為主,顯得更加剛毅;而宋太祖畫像是坐著的,線條勾畫柔和,形象敦厚,顯得更加文雅。追問:“宋太祖是武將出身,為何要如此刻畫他呢?”學生思考后“解密”:可能和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有關,因為從那時起中國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編者很有可能要詮釋這一信息。
也有學生提到,從體態(tài)上看,宋太祖畫像顯得更加胖一點。這時,我適時豐滿人物形象:“其實年輕時的趙匡胤體格魁梧,擅長武術騎射,為人豁達大度,氣概非凡。”接著,結(jié)合教材講述宋太祖的生平:“后漢時,他應募成了郭威帳下的一名士兵。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政權,之后趙匡胤結(jié)識了郭威養(yǎng)子柴榮并受到器重。954年,郭威病逝,柴榮繼位,趙匡胤因高平一戰(zhàn)功勛卓著一躍成為高級將領。959年,柴榮在北伐契丹途中身染重病去世,其剛滿六歲的兒子繼位,后周陷入‘主少國疑的動蕩之中。960年,身為后周禁軍統(tǒng)帥、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策動‘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王朝,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從此,結(jié)束了唐末五代以來的分裂割據(jù)局面,開啟了中華文明歷史發(fā)展的又一個黃金時代。”
寥寥數(shù)語,介紹了趙匡胤由士兵到皇帝的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也為講述他的中央集權埋下伏筆。
(三)解讀圖片內(nèi)容,尋找映射
在講述北宋重文輕武政策時,教材中插入了一張宋人科舉考試圖,細細品味,
可以窺見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部分表現(xiàn)及有利作用。于是,授課時我出示此圖,并提問:“請同學們仔細看一看,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請結(jié)合教材第31頁的內(nèi)容,小組討論一下?!?/p>
我這樣解讀此圖:(1)場地中央坐滿了應試考生,說明皇帝大幅度增加了科舉取士名額;考生認真答卷、虔誠交卷反映出士人
對科舉考試的重視。(2)皇帝主持殿試,聽取匯報,一來體現(xiàn)科舉取士的公正性和考試制度的嚴格性;二來體現(xiàn)皇帝對選士大權的控制,扭轉(zhuǎn)了五代十國時期不重學問、讀書人不愿入仕為官的局面,使新王朝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加強。(3)在考場之外,士人在熱烈討論、相互切磋,反映出當時社會濃厚的讀書風氣,科舉受到極大關注。
二、巧用材料研讀
(一)仔細研讀材料,理清體系
北宋的中央集權制度,不仔細研讀,是很難理清的。再加上初一學生還未構(gòu)建完整的中國古代史的知識體系,政治制度的學習
也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其內(nèi)容也比較枯燥。所以,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對他們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為了幫助學生理清該知識體系,我把“課后活動”的一段材料引到此處,效果甚佳。材料內(nèi)容如下:
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設問:(1)趙普認為五代中國更替頻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趙普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請結(jié)合課本第29~30頁的內(nèi)容,用一張示意圖畫出該解決方案。
待學生閱讀教材、小組討論后,我結(jié)合示意圖講解,對軍權、行政權、財權三方面內(nèi)容層層解析,并加以總結(jié):“以上種種削弱地方勢力、把權力集中到中央的做法,我們用一個名詞來概括,叫什么呢?對了,就是中央集權。通過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皇權大大加強?!?/p>
(二)適當補充材料,夯實理解
在講述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時,如果不適當補充一些材料輔助解讀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引用了《宋史·文苑傳》序中的一段內(nèi)容:“自古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之君,即其一時之好尚,而一代之規(guī)模,可以豫知矣。藝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學之名,作其即位,彌文日增?!?/p>
設問:(1)材料中“藝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奪武臣之權”指的是宋初推行的什么政策?其目的是什么?(2)材料中提到的“宋之尚文”,請問在宋代制度創(chuàng)設方面有哪些表現(xiàn)和影響?(3)“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學之名,作其即位,彌文日增”說明了什么?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的研讀及問題的解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利弊關系,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也可起到補充作用。
(三)巧妙改編材料,提高感悟
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材料研讀”內(nèi)容,可在知識過渡時適當改編。例如,在過渡到北宋輕武政策時,我把教材第31頁的“材料研讀”進行了改編——
刪去了諺語“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的簡單表述,把教材《退將詩》中的兩句擴充為八句,作為一首完整的詩用一張PPT呈現(xiàn),并引導學生齊聲朗讀,整體感知。
設問:(1)為何武將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2)為何當時的人們都不以從軍為榮呢?引導學生得出答案:這和北宋實行的另外一項輕武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導入該子目的學習。
三、善用相關史事
(一)講述歷史故事,提升課堂趣味
缺少歷史故事的講解,初中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就會大打折扣。如講授北宋建立,沒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顯然是不夠完整的。但是關于這一故事,學生是比較熟悉的,如果只把教材上的“相關史事”內(nèi)容簡單呈現(xiàn),會顯得枯燥乏味,同時課堂的趣味性也會降低。因此,我在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采用了讓學生講故事、教師適時點評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填補史事資料,豐滿知識架構(gòu)
《北宋的政治》一課共有兩個子目。在講述北宋重文輕武政策時,如果處理不好,學生很有可能會產(chǎn)生誤解:北宋政權是不重視軍隊建設的,實則不然。在講述完輕武政策后,我用教材第31頁的“相關史事”內(nèi)容進行填補:“宋朝的輕武政策,主要是為了抑制武將,防止武將跋扈,但并非輕視武備及軍隊。事實上,宋朝對軍隊建設是極為重視的,每年的軍費開支約占財政支出的七八成,軍隊人數(shù)最多時達到120多萬?!边@樣的填補,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架構(gòu),提高了學生對知識整體的感知。
參考文獻:
[1] 卜憲群.中國通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