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夏永壽,王瑛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1腫瘤科,3呼吸內科,西安710038
2長安醫(yī)院血液內科,西安710016
胃癌是中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1]。資料顯示,由于胃癌無特異性癥狀,臨床診斷比較困難,多數(shù)患者被確診時已處于疾病晚期,即便行手術治療也難以使患者受益[2]。為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生命質量,延長其生存時間,臨床多行化學治療[3]。研究證明,盡管化療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但是化療方案種類繁多,且多數(shù)化療方案存在嚴重的不良反應,治療結果不佳[4]。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將多西他賽、奧沙利鉑、替吉奧三聯(lián)化療應用于局部進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的臨床治療,其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治療的178例LAGC患者。納入標準:經(jīng)影像學、病理學確診為LAGC且病灶可評價,卡氏功能狀態(tài)(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60分,預期生存期>90天,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的患者。排除標準:骨髓儲備功能異常,肝、腎功能異常,有遠處轉移,并發(fā)其他腫瘤,既往有放、化療史及消化道大出血或梗阻的患者。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的178例LAGC患者中男97例,女81例;年齡為60~86歲,平均年齡為(73.51±7.42)歲;體重指數(shù)為19.62~29.69 kg/m2,平均體重指數(shù)為(24.77±2.53)kg/m2;病理類型:低分化腺癌 38例,中分化腺癌82例,高分化腺癌58例;TNM分期:Ⅲa期102例,Ⅲb期76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 體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陽性25例,HER2陰性153例;合并癥:高血壓106例,高脂血癥88例,糖尿病79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78例LAGC患者隨機分為DSOX組(多西他賽、奧沙利鉑、替吉奧)和DCF組(多西他賽、5-氟尿嘧啶、順鉑),每組8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HER2、病理類型、TNM分期、合并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選擇同期于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且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的健康者89例納入對照組,其中男51例,女38例;年齡為61~85歲,平均年齡為(73.55±7.47)歲;體重指數(shù)為19.64~29.72 kg/m2,平均體重指數(shù)為(24.81±2.57)kg/m2。3組受試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備案。
表1 DSOX組與DCF組患者的基線資料
DSOX組患者采用DSOX方案(多西他賽、奧沙利鉑、替吉奧)化療。第1天,多西他賽75 mg/m2,靜脈滴注1 h;第1天,奧沙利鉑130 mg/m2,靜脈滴注3 h;第1~14天,替吉奧膠囊400 mg/m2,口服,每天2次。21天為1個化療周期。
DCF組患者采用DCF方案(多西他賽、5-氟尿嘧啶、順鉑)化療。第1天,多西他賽75 mg/m2,靜脈滴注1 h;第1天,順鉑75 mg/m2,靜脈滴注1 h;第1~5天,5-氟尿嘧啶500 mg/m2,靜脈滴注4 h。21天為1個化療周期。
觀察DSOX組、DCF組患者治療前、治療3個周期后及對照組受試者同時間點的血清T淋巴(T lymphocyte,T)細胞、輔助性T(helper T,Th)細胞、抑制性T(suppressor T,Ts)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細胞、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等免疫因子水平,血清細胞角蛋白 19(cytokeratin 19,CK19)、分化群 105(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05,CD105)、分化群 14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46,CD146)水平及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血清T、Th、Ts、CIK、NK細胞等免疫因子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檢測血清CK19、CD105、CD146。不良反應依據(jù)加拿大臨床試驗組國家腫瘤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 Clinical Trials Group,NCIC CTG)2.0不良反應標準[5]進行評價。
療效評價標準參考2000年RECIST實體瘤治療療效評價標準[6]。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所有病灶失去功能活性或所有病灶完全消失,維持4周;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病灶最長徑總和減少≥30%,維持4周;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病灶最長徑總和縮?。?0%,或增大<20%;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病灶最長徑總和增加≥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緩解率(response rate,RR)=(CR+P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表示,組內、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DSOX組患者的RR為41.57%(37/89),高于DCF組的26.97%(24/8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91,P=0.041);DSOX組患者的DCR為80.90%(72/89),明顯高于DCF組的60.67%(54/8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753,P=0.003)。(表2)
治療前后,DCF組、DSOX組患者的T、Th、CIK、NK細胞水平均低于對照組,Ts細胞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DCF組與DSOX組患者的T、Th、Ts、CIK、NK細胞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DCF組、DSOX組患者的T、Th、CIK、NK細胞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Ts細胞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DSOX組患者的T、Th、CIK、NK細胞水平均高于DCF組,Ts細胞水平低于DCF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n(%)]
治療前后,DCF組、DSOX組患者的CK19、CD105、CD146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DCF組與DSOX組患者的CK19、CD105、CD14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DCF組、DSOX組患者的CK19、CD105、CD146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DSOX組患者的CK19、CD105、CD146水平均低于DCF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DSOX組患者的惡心嘔吐、血小板減少、粒細胞減少、肝功能不全、脫發(fā)、手足綜合征的發(fā)生率均低于DCF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5)
表3 3組對象治療前后的免疫因子水平比較(×10 9,±s)
表3 3組對象治療前后的免疫因子水平比較(×10 9,±s)
注:a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b與對照組比較,P<0.05;c與DCF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89)DCF組(n=89)DSOX組(n=89)F值P值T細胞治療前78.0±7.9 49.0±5.0b 48.9±4.9b 672.182 0.000治療后78.0±7.9 57.6±5.8a b 65.9±6.7a b c 198.019 0.000 Th細胞治療前37.6±3.8 20.9±2.2b 20.9±2.2b 1035.601 0.000治療后37.7±3.8 23.4±2.4a b 26.1±2.7a b c 547.590 0.000 Ts細胞治療前15.3±1.6 26.2±2.7b 26.2±2.7b 622.709 0.000治療后15.2±1.6 23.3±2.4a b 20.4±2.2a b c 338.432 0.000 CIK細胞治療前8.9±0.9 3.3±0.3b 3.3±0.3b 2686.143 0.000治療后9.0±0.9 4.5±0.5a b 5.8±0.6a b c 954.229 0.000 NK細胞治療前30.0±3.2 17.7±1.8b 17.7±1.8b 830.897 0.000治療后30.3±3.2 19.9±2.0a b 23.2±2.4a b c 377.112 0.000
表4 3組對象治療前后血清CD105、CD146及CK19水平的比較(±s)
表4 3組對象治療前后血清CD105、CD146及CK19水平的比較(±s)
注:a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b與對照組比較,P<0.05;c與DCF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89)DCF組(n=89)DSOX組(n=89)F值P值CK19(ng/ml)治療前1.65±0.17 3.46±0.33b 3.48±0.35b 1132.660 0.000治療后1.67±0.18 2.64±0.27a b 2.13±0.22a b c 408.979 0.000 CD105(pg/ml)治療前3.79±0.39 6.19±0.62b 6.22±0.63b 556.171 0.000治療后3.81±0.40 4.98±0.51a b 4.38±0.44a b c 148.920 0.000 CD146(ng/ml)治療前97.89±9.92 223.29±22.89b 226.85±23.07b 1247.552 0.000治療后97.90±0.41 167.86±17.29a b 130.96±13.19a b c 691.270 0.000
對于LAGC的化療,目前尚無金標準[7],臨床多采用DCF方案進行化療[8]。資料顯示,盡管DCF方案治療LAGC可以使多數(shù)患者獲益,但是因為5-氟尿嘧啶靜脈用藥不方便,順鉑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強,患者耐受性較差,所以臨床上DCF方案的應用常受到一定的限制[9]。多西他賽與微管β位點特異性結合,可以在提高微管裝配水平的同時避免微管解聚,使細胞有絲分裂停止于M期,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誘導細胞凋亡[10]。多西他賽還可以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成,促進腫瘤細胞凋亡[11]。奧沙利鉑可以生成烷化結合物,結合DNA分子上的G共價鍵,抑制DNA分子的復制和轉錄,干預腫瘤細胞生長[12]。奧沙利鉑結合DNA的速率遠高于順鉑,且結合緊密,對腫瘤細胞有較強的殺滅作用[13]。替吉奧主要包括奧替拉西鉀、吉美嘧啶、替加氟。替加氟的生物利用度高,緩釋能力強,在機體內可以生成5-氟尿嘧啶,起到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14]。吉美嘧啶可以降低5-氟尿嘧啶的解離速度,延長5-氟尿嘧啶的作用時間,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奧替拉西鉀可以選擇性抑制乳清酸磷酸核糖轉移酶(orotat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OPRT),抑制替加氟磷酸化生成5-氟尿嘧啶的進程,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替吉奧中3種成分的協(xié)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抗腫瘤作用[15]。本研究中,DSOX組患者的RR、DCR均高于DCF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均低于DCF組,提示DSOX方案治療LAGC比DCF方案更有優(yōu)勢。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
研究發(fā)現(xiàn),以T、CIK、NK等細胞為主的細胞免疫在抵抗腫瘤發(fā)生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細胞免疫可以通過免疫監(jiān)視作用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或殺滅腫瘤細胞[16];同時腫瘤細胞對免疫監(jiān)視具有極強的反作用[17]。研究證明,腫瘤細胞可以干預細胞免疫,抑制免疫監(jiān)視作用,甚至發(fā)生免疫逃逸,進而可以正常增殖和轉移[18]。本研究顯示,治療前所有患者的免疫細胞水平明顯偏低,說明患者的細胞免疫抑制比較嚴重。治療后,DSOX組患者的免疫細胞水平回升,且免疫細胞水平高于DCF組,說明DSOX方案可以促進腫瘤細胞凋亡,解除免疫抑制,促進細胞免疫發(fā)揮正常的作用。CD105在腫瘤新生血管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研究證明,CD105在炎性反應及腫瘤組織血管內皮細胞中高表達,可以在轉化生長因子-βⅡ型受體(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Ⅱreceptor,TβR-Ⅱ)作用下結合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二聚體蛋白,進而抑制TGF-β的活性,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促進新生血管生成[20]。Micu等[21]證明,在胃癌切除標本中,CD105呈高表達。Smith等[22]發(fā)現(xiàn),血清CD105水平與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腫瘤細胞轉移關系密切。Grigore等[23]證明,CD105在腫瘤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清CD105水平可以作為胃癌進展、轉移及預后的重要標志物。CD146可以使細胞滲透性升高,引發(fā)腫瘤細胞簇和新生血管形成,促進腫瘤細胞的生成和生長。此外,CD146還可以促進腫瘤細胞骨架重組,提高其裝配水平,提高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能力[24]。Yang等[25]分析了CD146與神經(jīng)膠質瘤的關系,結果表明神經(jīng)膠質瘤的分級與CD146陽性染色呈正相關,CD146在胃癌檢測中具有積極的作用。Vaiopoulos等[26]證明,CK19、CK20聯(lián)合檢測在胃癌的診斷和排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監(jiān)測胃癌的重要指標。Kumagai等[27]以CK19mRNA評價胃癌轉移,結果表明胃癌轉移患者CK19mRNA顯著升高,說明CK19mRNA與胃癌轉移具有一定的關系。本研究中,治療前后,DCF組、DSOX組患者的T、Th、CIK、NK細胞水平均低于對照組,Ts細胞、CK19、CD105、CD146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DSOX組患者的CK19、CD105、CD146水平均低于DCF組,提示與DCF化療方案相比,DSOX化療方案對LAGC細胞具有更強的抑制作用。
綜上所述,多西他賽、奧沙利鉑、替吉奧三聯(lián)化療可以有效地殺滅LAGC細胞,改善免疫失衡,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且不良反應較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