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
最近,有知情人解密一條塵封多年的軼聞趣事:湖北省著名楚劇演員、人稱“女神”的張巧珍曾“走穴”砸了場。
20世紀80年代,演藝界在體制改革“斷奶”期,為探索生存之道,曾一度迷茫、彷徨、焦灼、浮躁,并逐漸刮起一股“走穴”風。后來有人提出“文藝搭臺,經(jīng)貿(mào)唱戲”,才使瀕臨解體的戲曲文藝團體有了活路,日漸從困境中走出來。也使一些名人一夜之間成了香餑餑。
張巧珍當時的政治地位高,社會名氣大,自然成為“能人”們的“眾矢之的”。
那年正月十七,她家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張巧珍與丈夫李鴻鈞破了例,因為來人自稱是她故鄉(xiāng)昹旺鎮(zhèn)(原沔陽縣1951年劃歸漢川)一親戚介紹而來,說的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人家特地帶來幾大包沙湖刁子魚、沔城的藕、鄭場的豆豉、范關(guān)酒等仙桃十大特產(chǎn)。還給張巧珍的兒子塞了個紅包,一再聲明“拜個晚年”。
李鴻鈞對巧珍娘家人一貫殷勤備至,熱情地端茶遞水,問長道短,還置辦豐盛酒飯,盛情款待。
酒過三巡,這位出手闊綽的老板看了一眼墻上“認認真真唱戲,清清白白做人”的條幅,開始自我介紹。他是漢川人,現(xiàn)在仙桃市承包了一家演藝集團公司,選定正月十八舉行開張大典。有人叫他去武漢市楚劇團搬名演員姜翠蘭,但父老鄉(xiāng)親不同意,對他強烈要求說:“一定要看‘活李雙雙——張巧珍的戲,她唱的甜蜜蜜,甜在人心里,比喝雞湯還舒服?!?/p>
所以,這位老板好不容易托人找到巧珍脈南村的親戚幫忙,弄到了地址,張巧珍聽罷,一喜一憂,喜的是,幾十年舞臺打拼,受到廣大觀眾厚愛,父老鄉(xiāng)親仍舊沒有忘記自己;憂的是,劇團剛唱完燈戲回漢,原打算利用3天假期好好陪陪家人,補償對丈夫和孩子們的虧欠。自己順便去醫(yī)院再看看病。更為難的是,劇團領(lǐng)導(dǎo)為考慮全體員工身體,強調(diào)停止一切演出活動。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老板十分通情達理。說不必打擾劇團領(lǐng)導(dǎo),只特邀張巧珍一人,最后雙方達成口頭協(xié)議。演三天,三出戲:《白扇記》、《李三娘》、《打金枝》。來人豪爽地丟下一筆定金,感激涕零而去。
深夜,巧珍翻來覆去久久不能入眠,雖說團里尚未明文禁止“走穴”,但自己是黨員,恐影響不好。想到這里她趕緊拿起家里的電話與那位老板通話,毅然提出退錢停演。
老板雖口氣平和卻柔中有剛地說,甲乙雙方不論口頭或書面,一旦說定又付了定金的協(xié)議就生效了。如果甲方單方違約意味著要向乙方雙倍賠償,那對張姐的損失就太大了。最后對方還信誓旦旦地說:會注意影響,不打廣告!巧珍一聽,啞口無言,只得勉強同意。
翌日一早,張巧珍躡手躡腳溜出劇團大院,與之同去的還有樂隊文武場2人,一行3人登上前來迎接的小車,悄然無聲地出發(fā)了。
仙桃市張燈結(jié)彩,“熱烈歡迎著名演員張巧珍領(lǐng)銜主演”的巨大橫幅標語扯滿大街小巷。下了車,張巧珍3人在前呼后擁下被迎進四星級賓館豪華套間,受到高規(guī)格接待。張巧珍神色凝重,對那位老板嚴肅地低語命令:“趕快給我撤下那些標語廣告,一條也不留!”
晚上,第一場演出開始了,前面由當?shù)貏F演出兩出小戲。張巧珍壓軸演出《白扇記》。此戲由名師張云俠親授于她,演出不計其數(shù);先后由省市、中央電臺和電視臺錄音、錄像播放,又由福建省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專門對臺灣播放。張巧珍還曾赴京專為晚年毛澤東錄制電視片。無疑,今天的觀眾定會大飽眼福。
誰曾料到,當劇情演到黃氏女與她的兒子胡金元痛訴家史,即“血海的深仇不得不講”核心唱段時,臺詞應(yīng)是:“二任官做到了六年之上, 娘在任所生下了乖巧兒郎。 我的兒叫金元不叫魚網(wǎng)……”唱到此時,她的眼睛余光無意瞟到黑壓壓觀眾席的后方,不知是她出現(xiàn)幻覺,還是真實發(fā)現(xiàn),反正多年后張巧珍回憶到,她隱隱約約看到“歡迎張巧珍”的橫幅標語一閃,頓時,她感到不寒而栗,后背發(fā)涼,同時一種受騙的怒火直沖頭頂。一走神,她把“我的兒叫金元不叫魚網(wǎng)”一句完全搞反,竟唱成:“我的兒叫魚網(wǎng)不叫金元?!?/p>
史載:江漢平原一帶素有民諺:“五里三臺戲,不離《白扇記》”,“不唱《白扇記》不是花鼓子戲”。其中《魚網(wǎng)會母》(又名《當鋪認母》)為全劇重場,無一道白,一唱到底。在五百余句唱詞中將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經(jīng)歷代藝人千錘百煉成為傳統(tǒng)經(jīng)典。乃楚劇、荊州花鼓戲、東路花鼓戲等劇種有名的唱工戲。曾風靡荊楚大地,經(jīng)久不衰。
當張巧珍這“不叫金元”的腔一唱出口,臺下立即有人脫口而出“錯了”!緊接著埋怨聲、嘆息聲,夾雜著“退票”聲此起彼伏,如同開了鍋。
與張巧珍同去的文武場二位同志正在臺側(cè)全神貫注伴奏,見此情形臉色發(fā)白,瞠目結(jié)舌。
張巧珍畢竟有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和相當?shù)膽?yīng)變能力,遇亂不驚。在4∕4節(jié)奏緩慢的音樂過門中,她定了定神,神態(tài)自若,臨場發(fā)揮地現(xiàn)編加了兩句詞,再倒回去幾句,既十分藝術(shù)地向觀眾賠了禮,又不露聲色地修補了眼前的差錯。她是這樣唱的:
“母子相逢心激動適才胡亂講,
請諒解再容娘細說端詳。
二任官做到了六年之上,
娘在任所生下了乖巧兒郎。
我的兒叫金元不叫魚網(wǎng)。”
在正常情況下,按說這里會報以掌聲,那是大度的觀眾對急中生智的寬容與諒解。今天雖無效果,但那股嘈雜鼓噪聲還是逐漸平息下來,使后戲得以演完。大幕似發(fā)出一聲沉重嘆息地降落下來了。觀眾散場時什么聲音都有,唯獨沒有歷次的鼓掌和贊美聲。張巧珍自出道以來遭遇了她舞臺藝術(shù)史上的“滑鐵盧”。
歲月更迭,韶華易逝。
時隔數(shù)年,湖北省楚劇團送戲下鄉(xiāng)巡演又途經(jīng)仙桃市。不再年輕的張巧珍率團舊地重游,昔日羞恥記憶猶新。她對自己的砸場耿耿于懷,做夢都想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她沒有絲毫猶豫,毅然謝絕當晚演《打金枝》的建議,獨上《白扇記》。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演員,同樣的觀眾,同樣的戲。不同的是,“熱烈歡迎著名楚劇表演藝術(shù)家張巧珍領(lǐng)銜主演”的巨大橫幅標語布滿全城,市區(qū)各電視臺隆重推出她惠民巡演的信息,全天候滾動播放。
主演與大多數(shù)觀眾心里明白:今天有一場好戲看!
當張巧珍主演的《白扇記》又演到黃氏女與她的兒子胡金元痛訴家史,即“血海的深仇不得不講”核心唱段時,張巧珍聚精會神、縱情地唱道:“娘在任所生下了乖巧兒郎。我的兒叫金元不叫魚網(wǎng)?!?/p>
巧珍這句迓腔尾音剛一唱罷,臺下爆發(fā)出的掌聲、喝彩聲、尖叫聲不斷,經(jīng)久不息。掌聲排山倒海,震蕩楚天,仿佛是對一筆久欠的債務(wù)進行加倍補償。后臺眾人大吃一驚,十分納悶。幾個青年人議論紛紛:“奇怪!這里從來沒有效果的呀,奇怪!哎呀,只怕是喝倒彩,反效果吧……”
當年曾參與張巧珍“走穴”的國家一級演奏員、打鼓佬楊啟旭聽罷,看了看臺下人潮中帶頭鼓掌的那位老板,也望了望張巧珍柔韌的側(cè)影,不禁發(fā)出會心的微笑,意味深長地道:“伢們,我跟你們張老師伴戲大半輩子,今天算是看懂了,這才叫真正的‘唱(戲)做(人)俱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