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軒,鄢曉龍
原發(fā)性肝癌(簡稱肝癌)是常見惡性腫瘤,我國肝癌發(fā)病率僅次于肺癌和胃癌。目前肝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效果最佳,但由于肝癌起病隱匿、易復發(fā),許多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不具備手術指征。近年來,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在肝癌治療中廣泛應用,被認為是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1]。TACE治療效果受諸多因素影響,準確評估對確定治療方案、指導后續(xù)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CT灌注成像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評價器官及組織血流灌注狀態(tài)的成像方法,肝癌作為一種血管富集的實體腫瘤,其發(fā)生、發(fā)展、TACE治療效果及復發(fā)等,均與血管生成及血供變化密切相關,而CT灌注成像可直觀評估肝癌的血流灌注情況及治療前后血供變化,評估治療效果[3-4]。本研究對肝癌患者TACE治療前后的CT灌注成像表現(xiàn)進行分析,旨在探究CT灌注成像對TACE療效評價的價值。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7年7月醫(yī)院收治的、擬行TACE治療的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肝癌的診斷標準[5],經手術或穿刺活檢證實;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腎功能障礙;檢查前行相關抗腫瘤治療;CT檢查禁忌證患者。共納入符合上述條件患者138例,其中男84例,女54例,年齡38~77(54.16±8.97)歲;Childh 肝功能評級:A 級 88 例,B 級50例。
1.2 TACE治療 采用Seldinger技術行常規(guī)右側股動脈穿刺,經5F RH導管行腹腔干動脈、肝動脈等動脈造影或超選擇性動脈造影及TACE治療?;熕幬铮?-氟尿嘧啶 0.75~1.0 g,表阿霉素 30 mg,順鉑 60~80 mg,絲裂霉素 10 mg,選用其中 1~3 種;栓塞劑:超液化碘化油或碘化油與化療藥物混合的乳化劑,部分患者使用碘化油栓塞后再以明膠海綿顆粒栓塞。以碘油混合乳劑流速減慢或腫塊周圍肝區(qū)出現(xiàn)碘油彌散作為終止栓塞的標準。
1.3 CT全肝灌注成像檢查 于TACE治療前1~3 d及治療后4~6 w行CT灌注成像,采用德國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雙源螺旋CT機,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前囑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盡可能保證均勻的緩慢呼吸。掃描時先行全肝CT平掃,選取包含目標腫瘤、肝實質及相關血管且腫瘤面盡可能大的層面作為中心層面進行動態(tài)掃描。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普羅胺60 ml,流率5 ml/s,掃描延遲 8~10 s。掃描參數:管電壓 120 kV,電流100 mA,探測器24 mm×1.2 mm,矩陣512×512。將灌注掃描圖像傳輸至工作站,采用肝臟灌注模式,計算腫瘤組織及周圍正常肝組織血流量(BF)、肝動脈灌注量(ALP)、門靜脈灌注量(PVP)、肝動脈灌注指數(HPI)等灌注參數,選取感興趣區(qū)測定腫瘤組織灌注參數。肝實質興趣區(qū)選擇避免包含大血管、病灶及異常強化區(qū)域,病變興趣區(qū)選擇避免壞死、腫瘤血管及動靜脈瘺,TACE術前及術后興趣區(qū)的選取盡量保證同一區(qū)域,選取6段灌注平均值作為灌注參數值。所有病例的測量均由兩名高年資放射科醫(yī)生完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肝癌患者TACE術前、術后CT灌注成像表現(xiàn)
138例腫瘤組織全肝灌注均獲得較為滿意的重建圖像,術前灌注成像顯示,59例腫瘤組織在ALP圖上表現(xiàn)為均勻高灌注,79例呈不均勻高灌注,壞死區(qū)呈低灌注或無灌注;PVP圖均呈低灌注狀態(tài)。術后4~6 w均行全肝灌注CT掃描,72例腫瘤病灶內碘油沉積均勻,灌注圖上表現(xiàn)為無血流灌注;66例病灶內碘油沉積部分缺損,在ALP灌注圖上呈高灌注。
2.2 肝癌患者術前不同組織灌注參數比較 與正常肝實質灌注參數比較,腫瘤組織ALP、HPI、BF均顯著升高,PVP顯著下降(P< 0.05,表 1)。
表1 肝癌患者術前不同組織灌注參數比較(n=138)
2.3 肝癌患者TACE治療前后病灶灌注參數比較
與術前比較,術后病灶ALP、HPI、BF均顯著下降,PVP 顯著上升(P< 0.05,表 2)。
表2 肝癌患者TACE治療前后病灶灌注參數比較(n=138)
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原發(fā)性惡性腫瘤,其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改變是肝臟血液供應的改變,其主要過程包括腫瘤內皮細胞的增殖、毛細血管的形成、腫瘤血管與宿主血管合并等。一旦腫瘤血管與宿主血管吻合,腫瘤可快速生長,短期內可發(fā)展為中晚期階段[6-7]?;诖颂攸c,TACE術可通過機械阻塞肝細胞肝癌的供血動脈,在不影響正常肝組織血供情況下,使腫瘤組織灌注量減少,使腫瘤細胞及內皮細胞缺氧、壞死,達到治療目的[8]。
臨床研究證實,單純TACE術較難做到腫瘤完全壞死,體積較大的肝細胞癌在進行TACE治療后,腫瘤周邊部分常伴有栓塞不完全的殘余癌細胞,極易復發(fā)[9],因此,TACE術后做好隨訪及療效判定,并進行進一步治療,對患者預后意義重大。對TACE術后效果的判定常見方法有超聲、CT、MRI、核素顯像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等,其中DSA被公認為評價TACE療效最有價值的檢查手段,但DSA為有創(chuàng)檢查,且價格高昂,術后進行DSA反復檢查不太現(xiàn)實[10-11]。CT灌注成像具有操作簡單、成像快、時間短及空間分辨率高等優(yōu)點,為臨床上包括肝癌在內的許多疾病的診療評估帶來極大的方便。其可通過靜脈團注對比劑后,對選定層面進行動態(tài)掃描,根據時間-密度曲線,利用不同模型計算灌注參數,在一次掃描中即可顯示優(yōu)良的解剖細節(jié)及灌注成像信息。另有研究表明,CT灌注參數與肝癌介入治療的碘油沉積有相關性,因此,CT灌注成像檢查測定相關灌注參數值,明確肝動脈內供血情況,對TACE的治療及預后評價有較大幫助[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正常組織相比,腫瘤組織ALP圖上均表現(xiàn)為均勻或不均勻的高灌注狀態(tài),而腫瘤組織內壞死組織則表現(xiàn)為低灌注狀態(tài),提示肝癌腫瘤肝動脈期呈現(xiàn)高血流灌注,壞死區(qū)則無血流供應;灌注參數顯示腫瘤組織ALP、HPI、BF等參數均顯著高于周圍正常組織,也提示腫瘤血流增多、流速加快等血供特點。另外,與正常組織相比,術前腫瘤組織在PVP圖上呈低灌注表現(xiàn),提示腫瘤組織門靜脈供血較少,而正常組織門靜脈供血較多,這一結果符合肝癌主要為肝動脈供血的病理基礎[14]。比較TACE術前術后腫瘤灌注表現(xiàn)及參數,結果顯示,部分患者術后碘油沉積區(qū)表現(xiàn)為無血流灌注,提示治療效果良好;部分患者灌注圖呈現(xiàn)碘油缺乏區(qū)域呈現(xiàn)血流灌注狀態(tài),提示有活性腫瘤存在。定量分析灌注參數提示,ALP、HPI、BF較治療前顯著下降,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15-16],這一結果也與病理改變一致,證實CT灌注成像可客觀反映肝轉移瘤的血流動力學,評價TACE治療前后血供變化,為臨床提供診斷及預后價值。
綜上所述,CT灌注成像可較好評價肝癌TACE術前術后血供變化,可為TACE臨床療效及患者預后判定提供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