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婧,李建華,鄧 潔,馬科院
安氏分類法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診斷錯牙合畸形的方法,其中安氏Ⅱ類1分類是骨骼或牙齒在生長過程中,多種因素導致的錯牙合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1]。目前國內(nèi)外對此類患者主要采用拔牙和非拔牙(整體遠移上頜牙列)矯治兩種方法,拔牙矯治時間較長,且拔除了具有咀嚼功能的4顆前磨牙,部分患者存在恐懼感;非拔牙矯治所需時間相對較短,創(chuàng)傷較小,患者易接受。但臨床上對該類患者是否采用拔牙矯治一直存在爭議[2]。本研究對87例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臨界病例分別采用拔牙或非拔牙兩種方法進行矯治,對其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希望為臨床矯治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1.1 病例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醫(yī)院治療的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臨界病例87例,納入標準:(1)符合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臨界病例的診斷標準:ANB≥4°,前牙覆蓋≥5 mm,上下牙列輕中度擁擠;(2)磨牙遠中關系;(3)均角,恒牙列;(4)如果存在上頜智齒,需在矯治前拔除。排除標準:(1)有正畸正頜治療史;(2)因其他原因引起的顱頜面畸形。根據(jù)不同矯治方法,將患者分為拔牙組(44例)和非拔牙組(43例)。拔牙組中,男21 例,女 23 例,年齡 16~45(24±5.7)歲;非拔牙組中,男 19 例,女 24 例,年齡 16~43(23±6.1)歲。 兩組性別、年齡、錯牙合畸形等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得到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矯治方法兩組均采用MBT直絲弓矯治。拔牙組:矯治前拔除4顆第一前磨牙或拔除上頜2顆第一前磨牙、下頜2顆第二前磨牙,7 d后行MBT直絲弓矯治。上頜采用中度或重度支抗(腭杠+口外弓或微種植體),下頜采用輕度支抗,排平整齊牙列,關閉拔牙間隙。矯治結束后,基本達到正常的覆牙合覆蓋,雙側后牙中性關系。平均矯治時間約24個月。
非拔牙組:采用自攻型微種植體支抗系統(tǒng)(Ormco 公司,Vector TAS)[3-4],初始弓絲排齊牙列后,換用0.019×0.025英寸的不銹鋼方絲為主弓絲,局部麻醉下,微種植釘(直徑2.0 mm,長度12 mm)植于上頜顴牙槽嵴。在種植體與尖牙近、遠中牽引鉤之間用彈力圈結扎牽引,24 h持續(xù)加力,使上牙弓整體后移,解除上頜前突,實現(xiàn)尖牙、磨牙中性關系,正常覆牙合覆蓋[5]。平均矯治時間約17個月。
兩組在矯治術前及矯治結束后,分別取模型、留存影像資料。
1.3 觀察指標
1.3.1 PAR指數(shù) PAR指數(shù)項目包括:前牙排列、后牙排列、后牙咬合、覆牙合、覆蓋、中線[6]。在矯治前及矯治結束后,采用游標卡尺、直尺和分規(guī)尺,測量模型PAR指數(shù)各項目并計分。每項計分時需加權處理,其中前牙段的牙列錯位和頰側咬合關系權重為 1,覆蓋、覆牙合及中線的權重分別為6、2、4。 每一項得分乘以各自權重值并相加,即為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差值=治療前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值-治療后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值;加權PAR指數(shù)分值減少率=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差值/治療前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值×100%。根據(jù)矯治結束后加權PAR總分差值及加權PAR指數(shù)分值減少率對矯治結果進行等級評定[7-9]。(1)變壞或無改變:加權PAR指數(shù)分值減少率<30%;(2)改善:加權PAR指數(shù)分值減少率≥30%,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差值<22;(3)明顯改善:加權PAR指數(shù)分值減少率>30%,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差值≥22。
1.3.2 面部正貌指標 選用Winceph7.0頭影測量分析軟件,將患者的數(shù)碼攝像、X線頭顱側位片、曲面斷層片掃描錄入,分別測量患者矯治術前后的面寬、下頜寬、瞳距、鼻寬、口寬、面高、下面高,并計算面寬/瞳距、下頜寬/瞳距、鼻寬/瞳距、口寬/瞳距、面高/瞳距、下面高/瞳距,下面高/下頜寬各項比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矯治前后加權PAR指數(shù)相關分值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值、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差值和加權PAR指數(shù)分值減少率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表1);兩組正畸效果也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表 2)。
2.2 兩組矯治前后面部正貌指標比較 矯治后,兩組中下面高/瞳距、下面高/下頜寬及非拔牙組中面高/瞳距均較矯治前前明顯增加(P<0.05,表3),其他面部正貌指標無顯著變化(P>0.05);非拔牙組矯治后下面高/瞳距和下面高/下頜寬矯治前后差值顯著大于拔牙組(P<0.05,表4),其余項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凸面型容貌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正畸矯治的目的是美觀自然、功能協(xié)調、結構穩(wěn)定。對于已過生長發(fā)育期的成人患者,主要通過正畸掩飾性治療,對于面型十分前突的患者,甚至可能會選擇正畸正頜聯(lián)合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的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值、加權PAR指數(shù)總分差值和加權PAR指數(shù)分值減少率均無明顯差異。參照正畸后評價等級標準[10-11],拔牙組總改善率為86.36%,非拔牙組為83.72%,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對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臨界病例,兩種矯治方式均能獲得較好效果[12],且效果相當。
表1 兩組矯治前后加權PAR指數(shù)相關分值比較
表2 兩組正畸效果比較[n(%)]
表3 兩組矯治前后面部正貌指標比較
表4 兩組矯治前后面部正貌指標差值比較
兩組面寬/瞳距、下頜寬/瞳距、鼻寬/瞳距、口寬/瞳距在治療前后和組間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明正畸治療對患者面寬及下頜角寬無顯著影響,提示正畸治療沒有瘦臉效果。非拔牙組面高/瞳距在矯治前后有顯著增加(P<0.05),而拔牙組在矯治前后變化不大,可能是拔牙矯治引起磨牙前移的楔形效應,使下頜骨發(fā)生逆時針旋轉,抵消了垂直方向增大的效果,表明拔牙矯治可能更利于面高的控制。兩組在矯治后下面高/瞳距,下面高/下頜寬均增大(P<0.05),說明兩種矯治方式都會讓面下部垂直高度增加,可能會出現(xiàn)面下1/3的軟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變得修長。非拔牙組矯治后下面高/瞳距和下面高/下頜寬矯治前后差值顯著大于拔牙組(P<0.05),表明非拔牙矯治對患者的下面高/下面寬影響更大,這從另一方面證實,非拔牙矯治會使面下1/3較之前變得修長,提示在治療中需對垂直方向引力進行嚴格控制。
綜上所述,兩種正畸矯治方式療效均較好,其中非拔牙矯治的創(chuàng)傷較小,且完整保留了28顆牙齒,而拔牙矯治可能在改變患者容貌上相對較好。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待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