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波
摘 要: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罢Z言與文化唇齒相依”,文化是語言的屬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交叉滲透,相輔相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使學生接觸和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他們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他們對本國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的學習和傳授,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滲透,重視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體驗兩種文化的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學生只有同時掌握了語言和文化,才能在交際中得體的運用語言,才能讓他們在語言交流中游刃有余,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滲透 培養(yǎng)
文化是語言的屬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關系密切,相輔相成。著名的英語教授王佐良曾經(jīng)說過:“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边@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語言知識,更多的是要引導其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將文化滲透與語言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巧挖教材,滲透文化
(一)話題導入
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真實的語言交際的話題,這些話題都是滲透和學習西方文化知識,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渠道。 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遞,使學生理解教材的話題內(nèi)容,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還應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所學語言國家、社會、文化等國情知識。增強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文化素養(yǎng),從而達到能夠得體的進行簡單的語言交際的目的。
(二)詞匯滲透
詞匯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匯的語音和語義,還應著重介紹詞匯的文化意義。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英語詞匯和漢語的不對應文化意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red在漢語中象征著歡樂、吉祥、喜慶、熱烈,然而在英語中象征著危險、暴力、犧牲、流血。Good luck翻譯是:祝你好運。然而在英語使用中卻蘊含著幸災樂禍的意思。在教授單詞的時候要充分挖掘這些詞匯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并及時進行歸納、對比、總結,找出這些英語詞匯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和運用這些詞匯,避免在交流中出現(xiàn)的尷尬和沖突。
二、巧設活動,體悟文化
(一)體驗得“滋味”
最能代表文化和反映民族習慣的是各種節(jié)日和慶典。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節(jié)日的特性,結合中、西方節(jié)日開展以節(jié)日文化為主題的英語活動,將課堂知識運用到實處。有組織,有目的地設計活動場景,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感受節(jié)日文化。在Easter這一天組織學生繪作復活節(jié)彩蛋,設計復活節(jié)兔子;母親節(jié)和父親節(jié),與學生一起制作賀卡,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在Thanksgiving這一節(jié)日當天組織學生制作感恩節(jié)火雞,海螺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節(jié)日氛圍。同時,引導學生將感恩節(jié)與我國的春節(jié)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兩個節(jié)日的異同,并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不同的地方,感悟中西文化的差異。既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又有效地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競爭促“成長”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階段,活潑、好動??菰锏摹⒅芏鴱褪嫉膶W習與他們貪玩的年齡相悖。但是比賽、表演,就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熱情,等于給他們提供了競賽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參與興趣。學??梢远ㄆ陂_展英語故事比賽,英語課本劇評比,英語手抄報評比等。這些活動有利于調(diào)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一種競爭向上的局面,孩子和孩子競爭,家長和家長競爭,看誰學得好,看誰進步得快。只有比,他們才會感到自己學習英語的價值所在,才會有股上進的勁頭。
三、巧施環(huán)境,感受文化
(一)班級氛圍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所以在教室的布置上要多多體現(xiàn)了英語的文化氛圍。教室里設立English corner,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可以是一篇漂亮的英語書法;可以是一段有趣的英語故事;也可以是一張優(yōu)美的英文手抄報 。
(二)校園環(huán)境
環(huán)境的熏陶只限于教室,那是不夠的,英語學習需要一個大環(huán)境。走進我校校園,隨處可見鮮明的中、英雙語標志;二樓的英語文化長廊,更是豐富多彩。每月一主題,根據(jù)主題的內(nèi)容,由師生共同參與完成,供全校師生借鑒和學習英語中不同的文化小典故,這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和提高全校師生的跨文化意識。
四、巧用學生,廣集文化
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接受的信息主要來自于:教材、教師。學生獲取的知識面狹窄,缺乏主動性,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電腦、智能手機已經(jīng)走進我們的生活。所以在英語文化的學習中,我大膽地鼓勵學生自己去收集更多的相關文化信息,并在課堂上一起分享、交流,既開闊了信息源,豐富了學生的信息量,又提高了他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文化概念所涉及的內(nèi)容紛繁復雜,而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五、去粗取精重選材
文化知識的滲透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不能完全脫離教材,應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而定。小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生活經(jīng)驗有限,滲透的文化內(nèi)容要淺顯易懂,有些內(nèi)容只要點到為止,讓學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斷添加內(nèi)容。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甄別篩選相關的文化知識,精選出最具實用性和普遍性的部分,合理安排文化滲透內(nèi)容。文化教學不能沒有目的和邊際,這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找不到學習的重點和方向,甚至失去學習興趣。
六、循序漸進促發(fā)展
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內(nèi)容應符合學生的心里特點和認知水平。文化意識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文化知識的滲透要伴隨整個教學過程,與教學同步進行,結合教材內(nèi)容,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識水平、接受能力來確定文化滲透的內(nèi)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xiàn)象到本質。讓文化滲透的內(nèi)容現(xiàn)出文化本身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讓孩子們在有序的文化基礎之上,更好地掌握英語系統(tǒng)化知識。
掌握一門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進行得體的使用。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文化滲透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使學生對英語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交流中得體、大方的使用英語。因此,文化滲透在小學階段是十分必要的,教語言,傳文化,讓學生在英語的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M].北師大出版社,2011.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