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立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錯誤,出現(xiàn)錯誤是難免的,這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但教師要及時地針對錯誤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糾錯,矯正學生的理解,以正確地掌握知識。
辯論交流,剖析錯誤
俗話說:“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倍F(xiàn)實教學中,當學生出錯后,有的教師過于急躁,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并告之錯誤的緣由,這樣看似“消滅”了錯誤,但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同樣的錯誤仍會反復出現(xiàn)。因此,我們應(yīng)把學生的錯誤當作學習過程中的一劑“氧化劑”,要有耐心地引導學生展開辯論交流,從而幫助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根源,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剖析錯誤的能力,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如:“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教師在學生理解了組合圖形的概念后出示一個組合圖形,并拋出一個問題“你們能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嗎?”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全班交流。一位同學上臺把這個組合圖形畫出來,分成了兩個基本圖形。此時,我不急于評價,而是把評價權(quán)留給學生,給予學生辯論交論的時間與空間。“這樣分可以嗎?”學生基于自己的思考與理解,引發(fā)了同學間的爭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時我根據(jù)學生的意見,分成兩組展開辯論。認為“行”的同學發(fā)言:“分成了梯形和直角三角形,這兩個圖形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認為“不行”的同學上臺邊指邊說:“這樣分雖然分成了兩個基本的圖形,但這個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這個梯形的上底是多少?你們能求出來嗎?”“既然不能,那這樣分是錯誤的。”在爭辯的過程中,我只充當“旁觀者”,讓學生在辯論中“知其錯, 更知其所以錯”。
齊心協(xié)力,修正錯誤
當學生找到了錯誤的根源后,就需要教師引領(lǐng)學生去“修正”錯誤。但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讓出錯的學生對錯誤進行修正,而忽視做對的學生,造成此類學生無所事事,心不在焉。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錯誤”當作學習過程中的一劑“催化劑”, 讓每一位學生齊心協(xié)力地參與修正錯誤。這樣既糾正了錯誤,又幫助學生深化理解知識。如上述例子,當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后,我就組織所有學生參與改正錯誤。
“那該怎么分解才能求出它的面積呢?”學生想出了以下的分法:學生1:我把它分成一個小直角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左邊直角三角形的底是14﹣10=4cm,高是10﹣4=6cm,這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4×6÷2=12(cm?)。右邊正方形面積=10×10=100(cm?),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12+100=112(cm?);學生2:我把它分成一個梯形和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是10×4=40(cm?)。梯形的上底10cm,下底14cm,高是10﹣4=6cm,梯形的面積=(10+14)×6÷2=72(cm?),組合圖形的面積=40+72=112(cm?);學生3:我也把它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上面三角形的底是14cm,高是10﹣4=6cm,面積=14×6÷2=42(cm?)。梯形的上底4cm,下底10cm,高是14﹣4=10cm,面積=(4+10)×10÷2=70(cm?),組合圖形的面積=42+70=112(cm?);學生4:我用添補法把它補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14cm,寬10cm,面積=14×10=140(cm?)。梯形的上底是4cm,下底10cm,高是14﹣10=4cm,面積=(4+10)×4÷2=28(cm?),組合圖形的面積=140﹣28=112(cm?)。然后我引導學生觀察這幾種方法,發(fā)現(xiàn)雖然分解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組合圖形轉(zhuǎn)化成幾個基本圖形,再算出它們的面積,使每位學生都對這種轉(zhuǎn)化分解求組合圖形的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修正錯誤的過程,這樣即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拓寬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分析總結(jié),反思錯誤
學生糾錯后,還要把學生的錯誤當作后續(xù)學習的一劑“預(yù)防劑”,要有恒心,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反思,在反思中吸取教訓,完善認知,提高對錯誤的免疫力。
如上述例子中,當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后,我及時引導學生對剛才的錯誤進行分析總結(jié):“剛才我們對這個組合圖形進行分解時出現(xiàn)了錯誤,現(xiàn)在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錯在哪里?”有的學生說:“剛才認為只要能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幾個基本圖形就可以了,而沒有考慮分解后的基本圖形能不能算出面積?!蔽揖o接著追問:“通過以上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分解組合圖形的經(jīng)驗?怎樣才能防止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有的學生說:“要注意分解后基本圖形的各部分數(shù)據(jù)都能求出來?!边€有的學生說:“分解后的幾個圖形的面積必須能求出來,整個圖形的面積才能求出來。”在上例的教學中,我對“錯誤”的處理并沒有因為學生得到正確答案而停止,而是讓他們對錯誤進行理性的反思,幫助學生去尋找防止“錯誤”的“秘訣”,這樣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同時積累了一定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