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飛
【摘 要】 本文根據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際運用意義,提出幾點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
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科知識是對生活的概括與總結。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將抽象的知識重新融于生活中,將抽象知識形象化,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與教學語言將教學內容用符合學生年齡階段心性特點的教學方式呈現出來,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經驗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要做到數學知識生活化和生活經驗數學化兩者相結合,從而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yǎng)。生活化教學對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小學生處于身心正在發(fā)育還未發(fā)育成熟的階段,思想特征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度發(fā)展的變化階段,在學習中更多的還是以形象思維先入為主,再轉變?yōu)槌橄笏季S。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就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化,這更有利于小學生的理解與吸收,再轉化為熟練記憶并應用的抽象知識點。
第二,小學數學知識是數學學科學習的基礎階段,知識點內容本身大多數就是來自實際生活,與生活實踐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性。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到有一定難度的方程都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到。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使小學生不僅僅是記住數學,還能夠使用數學,為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具體方式
1.以游戲模擬生活場景,增加教學樂趣
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的、抽象的,單純的理論教學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在學習知識點之后使用知識點。在教學課堂中,可以簡單設置一定的游戲,游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既不脫離教學課堂任務,又將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實踐中更加準確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提高知識點的實踐能力。
例如一年級下學期中的《認識人民幣》這一課的知識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大采購”的游戲。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個小組,一組扮演商戶,利用手邊的東西,比如書本、文具盒、鉛筆等作為待售商品,自己精心價格的制訂,而另一組學生就可以扮演顧客選擇喜歡的東西與商戶進行買賣交易。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計算關于差價所需要找回的金額,最后完成整個交易。利用游戲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記憶,最終又成為學生腦子里抽象的數學知識。
2.用生活現象解釋數學知識
數學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跳脫出教材的限制與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將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課堂中來,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走進數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對于二年級的《數據的收集整理》的教學知識點來說,教師就可以以挑選校服樣式的實際生活知識來解釋“統(tǒng)計”的含義。在選擇校服樣式中,學校與校服制作方會將幾種校服樣式進行展示,然后每個班級抽取十名學生代表,十名家長代表和兩名教師代表進行投票,投票數最多的校服樣式就成為學校的校服。這就是“統(tǒng)計”概念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學生們也就從自己身上穿著的校服中獲得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用生活場景來解釋數學知識,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3.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在實踐中獲得結果,發(fā)現不足的。通過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有利于學生不僅僅是記憶數學,也是更好地理解數學、適應數學,素質教育要求教育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術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突破試題的局限,將數學應用到實踐中。
例如:與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時,有一種食用油,1L裝的是32.9元,而1.8L裝的是52.8元,購買哪一種規(guī)格的食用油更加劃算,并且說出理由。這類實踐問題就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況切入,讓學生嘗試通過數學知識解釋生活常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學習知識點、記憶知識點之后的運用知識點的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4.數學課后作業(yè)的生活化
傳統(tǒng)作業(yè)更多的是對理論內容記憶的測試,作業(yè)內容相對枯燥無趣,小學生對寫作業(yè)通常是抱有抗拒的心理。小學數學教學之后的課后作業(yè)是對學生課堂學習知識點的鞏固與運用,也是小學生提高數學實踐能力的關鍵部分。也正因如此,數學教師需要加強教學后對學生使用數學的訓練,將課堂內容延伸到課堂之外,布置生活化的數學作業(yè)內容,幫助小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點后,教室就可以留下一個問題:為什么說三角形是最堅固的平面形狀?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到了三角形這一特點?教師通過簡單的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數學現象來調動學生主動發(fā)現的欲望,也提高了學生在掌握知識點之后遇到類似問題之后的解決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小學生拉近與數學知識的距離,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形象化地傳授給學生,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湯小明.穿透生活把握數學--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5(26).
[2]陸少解,覃膽妹.數學生活化,生活化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1).
[3]孟慶紅.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1).
[4]楊進生,楊輝.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實踐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8(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