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霞
自“李約瑟難題”提出后就一直困擾著中西方的學者們,他們都曾經從各自不同的視角給予解答,在一定的程度上為我國的科技發(fā)展提供了的理論基礎。但最近幾年對這個問題探討和關注的熱情似乎有所淡卻,然而在十九大確立了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之際,探討這個問題就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試圖重新引起對“李約瑟難題”的關注并嘗試對學者們關于此問題的觀點綜合,使得我們能更全面的看待問題。
中國曾經是一個輸出技術的國家,特別是在15世紀以前,中國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制陶、紡織、天文等方面的技術,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然而,近代科學技術卻崛起于西方并非中國,而且從明末清初始中國的科學技術就漸次落后于西方?;蛘哒f,中國為什么沒有與西方同時或前后產生科學技術呢?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這不僅是科學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而且也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最耐人尋味的現象之一。該難題一提出,就一直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許多學者都對之提出各自的見解和解替方案。因此本文試圖對他們的觀點綜合起來,使得我們能更全面的看待問題。
我們首先了解的是西方科學技術的落后是歐洲在進入中世紀(正是我國的唐宋時期,科技達到最高峰)后實行了愚昧落后的政教合一體制,同時,農奴制依然“包含著古代奴隸制的許多成分”。〔1〕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技術進步完全失去了基礎和動力,理所當然地陷入了停滯狀態(tài)。但是,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歐洲人徹底埋葬了封建農奴制,把自己從宗教神學的思想桎梏中解放了出來,并使古希臘文化得到了廣泛傳播,崇尚理性,追求真理,追求人生自由成了一種時髦。在這些社會因素的合力推動下,作為古希臘自然科學復興形式的近代自然科學誕生了。當技術得以以科學為基礎時,技術就如虎添翼,呈加速度發(fā)展態(tài)勢并遠遠超越了以經驗技術為主的中國古代技術。
中國科技自16世紀以后便“停滯在胚胎狀態(tài),無聲無息”。這一時期,中國科技的落后是明顯的。當然,這一落后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把這些原因弄清楚,在當前科技創(chuàng)新的形勢下,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下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方法上進行歸納:
中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限制了科學家的研究范圍。雖然這種自然經濟經過長期的積累下可使我國前期和中期的封建社會的科學技術取得光輝的成就。但由于長期的重農和尚農務實精神使人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求發(fā)展與進步,不愿接受新事物。更重要的是,由于小農經濟的自足性,生產方式的個體性和生產條件的簡陋性,使其本身就缺乏技術革新的要求??梢姡袊∞r經濟的長期阻礙,是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社會根源。
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專制制度是另一個束縛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封建社會后期,封建專制制度發(fā)展成為阻礙科學進步的力量。另外,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對科學的長期忽視,與歐洲封建統治者對科學的寬容、支持的態(tài)度很不相同。第三,官學合一的科舉制,使科技人才被摧殘。專制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格格不入。明清時期,封建專制對創(chuàng)新思想的禁錮達到了頂峰。如大興文字獄,創(chuàng)建八字股考試制度,這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不能不對科學的衰落負責任,明代中葉以后,伴隨著經濟史學家所稱的“資本主義萌芽”和思想家所稱 “實學思潮”的興起,中國科學又開始復蘇,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霞客的《游記》等,但可惜由于明庭腐敗和清軍入關,使中國科學的發(fā)展又一次受到挫折。到了清朝,乾隆帝一手操縱了長達19年的禁書活動,使整個思想界如一潭死水。而且許多知識分子竟認為要想得到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必向西方學習,不必自己研究,只要回歸“六經”即可。就在這時西方人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們的大門,才恍然大悟,發(fā)現自己的科學技術大大落后了。自從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使儒家思想成為獨霸天下的官方哲學后,而儒家思想只注重探索人際和諧、倫理道德的哲學思想,還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這使剛剛處于積累經驗起步階段的中國自然科學又受到沉重打擊。在這個基礎上設立的科舉考試,明顯使教育內容空疏、腐朽、無用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科學技術知識分子的培養(yǎng)及其隊伍的發(fā)展壯大,阻礙了科學技術的廣泛傳播與發(fā)展。這種缺乏民主與自由的復古主義學術道路,實難益于科學創(chuàng)新。
封建專制下,封建鎖國的消極影響,更使人難以接觸到新的科學。然而恰恰科學是需要交流的。中國從明朝起就開始執(zhí)行一條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就阻礙了正常的科技交流。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可能看到科學技術的重大社會意義,對于西方近代科技發(fā)展也如聞“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盡管西洋傳教士打開了中國人認識外部世界的一個被動的窗口,但中國封建勢力關心的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命運,對外來的東西一概排斥。有種夜郎自大卻又保守排外的精神狀態(tài),使中西科技交流陷于中斷,人們對于歐洲科學技術的新近展,以及新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手段茫然無知,完全阻斷了近代中國進行科技引進和創(chuàng)新的契機。
李約瑟博士認為, 在智力上, 中國人并不比西方人差, 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優(yōu),但中國科學技術在近代為何衰落了呢?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雖有其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的輝煌,但又為中國科學技術在近代的落后埋下種子。
中國的傳統思維第一是注重橫向思維, 導致近代科技注重整體功能的宏觀方向發(fā)展,或者說 中國的傳統思維的特點是長于綜合,短于分析,這種思維常常滿足于籠統的自圓其說,不求甚解,忽視局部和個體,它缺乏定量分析手段和形式化、系統化工具,這與西方以細節(jié)分析居優(yōu)的思維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是與近代縱向發(fā)展的微觀科學技術背道而馳; 第二是注重政治倫理輕自然的特點,這種思維方式往往把人倫與天道秩序化,以人事外推天理,以天理比附人事,在這樣一個廣大悉備的秩序中,天地人三體有機聯系起來。但一旦超出日常經驗和直觀推測所能把握的領域,如在微觀物資結構、光學、聲學以及技術設備等后面的理論時,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導致了自成體系的自然哲學的缺乏,這固然束縛了自然知識的獨立發(fā)展;第三中國傳統的價值導向注重經驗實用, 導致理論的缺乏,使得古代科學停留在經驗論階段;第四中國傳統的方法論注重辯證邏輯輕形式邏輯, 導致古代科技缺乏形式邏輯思維的分析推理方法從而限制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第五注重直覺頓悟方法, 排斥科學實證方法,使人們滿足于空談玄辯,聽信于隨意猜測,而輕視對假說與理論的實驗證實,這與近代科學精神背道而馳??傊?在傳統的思維方式下, 科學技術只能向橫向的方面延伸。傳統的系統整體思維方式不改變, 中國就不可能誕生近代科學技術。
在此借用周召光先生的分析對以上內容的概括,他認為中國古代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對商人不太重視,沒有開拓市場。因此沒有推動科技發(fā)展的市場動力;中國古代沒有研究自然科學的專門機構,科學知識不斷積累和系統化,不能上升為理論;古代中國人還自視清高,認為中國文化是世界最高水準,不愿接受外來先進的科技和文化;中國古代大多數知識分子不善于做定量的數學分析和形式邏輯的推理,也不從事有控制的實驗和對自然界有系統的觀測。所以對自然界的理解常常是一種猜測,缺少科學根據。
總的來說,在封建專制統治下的近代中國缺乏一個有利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無法為潛在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空間,中國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就是自然和必然的了。李約瑟曾說,如果不出現種種障礙的話,近代科學也有可能在中國興起。美國學者雷斯蒂沃在1979年就曾預言,“從21世紀開始認識的新科學可能出現在中國,而不是美國或其他地方”(見Research i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Science and Art”,vol.2(1979),p.25)。而今,回望中國過去5年的歷程,無數個中國第一和中國創(chuàng)造已經證明我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勢頭,他們的預言一步步的被驗證中。未來的科學一定屬于中國。
(作者單位: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