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強
摘要:現(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初中階段需要注重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與社會發(fā)展實際進行密切的聯(lián)系,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本文對微視頻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希望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
關鍵詞:微視頻;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微視頻指的是由一段簡短的畫面、文字。聲音組成的動態(tài)內容,微視頻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某件事物進行直觀的展示,向人們傳遞相關信息,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微視頻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技術教學的多樣性,能夠讓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更加形象、有趣,也能夠促進教學資源的共享,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短視頻具有比較大的實用價值。
一、微視頻概述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速度非??欤鞣N形式的技術應用與媒體相繼出現(xiàn),微視頻就是一種新的信息形式。微視頻指的是將視頻時間控制在30秒到20分鐘之間的一種視頻形式,它與傳統(tǒng)的視頻在形式上存在較大差別[1]。微視頻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與攝制主體等方面,一方面,微視頻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多樣的,視頻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人們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相應終端進行視頻的播放與觀看,微視頻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拍攝主體的大眾化,人們的參與性更強,可以通過手機、數(shù)碼相機等設備進行視頻的拍攝,并且拍攝時間與地點都非常自由,限制性低,可以總結為微視頻具備短、快、精的特點。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按照實際的課程內容與教學進度等情況,一般會把視頻的時長控制在10分鐘之內,視頻內容與課堂教學的內容需要密切相連,這樣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微視頻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
在現(xiàn)階段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的視頻制作技術不高,使得微視頻的壓縮質量也不高,比如一段幾十分鐘的視頻,有的教師在視頻剪輯中不能突出重點內容,只是單純的將視頻壓縮到一定的時間之內[2]。雖然可以與微視頻的相關標準相一致,但是整體的微視頻的內容缺乏連貫性與針對性,畫面剪輯存在太過生硬的問題,嚴重降低了微視頻的實際教學效用,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另外,微視頻一般是對某件事物或多件事物的概括,主要就是將有價值的內容呈現(xiàn)出來,并不會包含全部內容,教師需要對微視頻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教師在講解中將內容擴展的太大,就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向,學習目標定位不準。
三、微視頻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微視頻應該與社會發(fā)展實際相聯(lián)系
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取PPT課件的形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內容主要是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比較枯燥,學生也缺乏學習興趣。微視頻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則能夠改變這一狀況[3]。一方面,微視頻內容應該與緊密社會發(fā)展實際密切聯(lián)系,將新出現(xiàn)的理論信息通過新技術推薦給學生。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在一定時間內盡量詳細的將教學內容包含進去,增加內容的多樣性,確保教學質量的提升。比如,在在使用wps進行寫作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可以熟練的進行錄入、排版等操作,教師將自己使用WPS操作的過程錄制成微視頻,在錄制過程中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課堂上教師先播放微視頻讓學生了解WPS的概念,然后對具體的操作步驟進行重點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操作練習。
2、結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要求制作微視頻
微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傳媒方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應用,需要與具體的教學要求相符合,以提高教學水平為應用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認真?zhèn)湔n,將微視頻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這樣才能確保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4]。比如,教師在講解《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生活》這一節(jié)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制作成一個簡短的微視頻,將信息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進行展示,這樣能夠將枯燥的知識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其探究欲望,也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
結束語: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微視頻具有較高的技術性,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增強觀賞能力與理解能力,真正的發(fā)揮出微視頻的教學價值,增強微視頻應用的效果,根據(jù)實際的教學情況對微視頻進行合理應用,實現(xiàn)微視頻與傳統(tǒng)教學的有效結合,提升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積極性,進而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褚華.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微視頻的合理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8(01):88.
[2]謝弘.微視頻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考試周刊,2017(A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