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欣 林小薇
摘要:日漢兩種語言由于民族思維的獨特性呈現(xiàn)出了種種差異,為化解這些差異帶來的翻譯難題,必須從思維根源出發(fā)。邏輯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找到核心問題所在并加以解決。本文將從邏輯增補、邏輯轉(zhuǎn)換、邏輯重組三個方面論述邏輯分析在日漢翻譯過程中的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日漢翻譯 邏輯分析 增補 轉(zhuǎn)換 重組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3-0082-03
人類思維的共同特征使得各語言之間具有普遍性特點,這是譯者進行翻譯活動的基礎(chǔ)。同時,可以看到,受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淵源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之間又表現(xiàn)出各自獨特的思維方式,使得語言呈現(xiàn)出了民族性。不難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多是由于語言的民族特殊性造成的。為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從思維根源出發(fā),因此“邏輯分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在日漢翻譯中,邏輯分析同樣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日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語序、結(jié)構(gòu)、表達等方面表現(xiàn)出了各自的特殊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譯者大多選擇使用增譯法、變譯法、重組法等翻譯技巧來進行翻譯提高譯文質(zhì)量,當(dāng)然邏輯分析在此過程中同樣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認(rèn)為,在日漢翻譯實踐中,邏輯分析不僅可以幫助譯者正確地理解原文,避免誤譯,同樣可以幫助譯者選擇正確的翻譯技巧,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不同語言間的轉(zhuǎn)換。下面,本文將從邏輯增補、邏輯轉(zhuǎn)換、邏輯重組三個方面論述邏輯分析在日漢翻譯中的應(yīng)用。
一、日漢翻譯中的邏輯增補
由于受到集團意識等影響,日本人在交流過程中,為了避免傷害對方或者突出自己,一般很少直接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及對別人的抱怨、不滿等,多是“點到為止”,因此日語的表達中“省略”現(xiàn)象普遍,如,主語省略、謂語省略等,這也是日語的民族特征之一。當(dāng)然,在日漢翻譯實踐中,我們不能完全保留這個省略現(xiàn)象,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要還原省略的部分。邏輯分析可以幫助我們通過正確把握上下文關(guān)系,選擇正確的翻譯技巧,如,增譯法、顯譯法(明譯法)等來進行邏輯增補,使譯文銜接自然、流暢,表達更加完整。試看下面例文:
【例1】(わたしは)タクシーに乗って宿に行ってほしい、と告げたら、運転手さんは場所が分からないと言った。
譯文:(我)上了出租車,告訴司機要去哪個旅館,司機卻說不知道這個地方。
【例2】ある日、私が祖母の好きなどら焼きを持って行くと、祖母が気持ちよさそうに寢ていた。母から、昨日(祖母)はおなかが痛いと言って涙を流していてかわいそうだった、と聞いていたので、私はほっとした。(吉本ばなな 「みどりのゆび」)
譯文:有一天,我?guī)е婺赶矚g的銅鑼燒去看她,那時她正安詳?shù)厮?。母親告訴我,昨天(祖母)說自己肚子疼,說著說著還流下了眼淚,讓人看著很可憐,我聽了不由得嘆了一口氣。
在日語中,“わたし”“あなた”等人稱代詞使用頻率較低,作為主語經(jīng)常被省略,但在漢語表達中,句中如果沒有主語,會造成邏輯混亂,因此在翻譯時,必須進行邏輯增補,增譯主語。
因為在日語中像“たい”“てほしい”等表希望的表達,一般主語限定為第一人稱,因此我們通過例1中“行ってほしい”一詞,可以分析出該句表達中,省略了主語“わたし”,因此要進行加譯,增補主語“我”。例2中,“母から、昨日はおなかが痛いと言って涙を流していてかわいそうだった、と聞いていた。”這句話如果不進行邏輯增補,會譯成“母親告訴我說,昨晚肚子疼,說著說著還流下了眼淚,讓人覺得很可憐”,容易造成誤會是“母親肚子疼”,但是通過前后文分析,我們可以得知“肚子疼的人是祖母”,因此必須進行邏輯增補,避免給讀者造成誤會。
【例3】「本當(dāng)だったのだな。電話で聞いただけでは、信じられないような気分だった。ゾウが口をきくとは……(想像できない)」(星新一 「服を著たゾウ」)
譯文:“是真的啊,光在電話里聽,我根本不相信,(簡直不敢想像)大象竟然能開口說話?!?/p>
【例4】A:Bさん、明日、一緒に映畫を見に行かない。
B:すみません。明日はちょっと……(用事がある。)
譯文:A:B,明天一起去看電影吧?
B:不好意思啊,明天我有事。
日語表達非常注重語境,因此在實際運用中經(jīng)常會省略謂語等成分、讓聽話人進行推測。但如果直接翻譯成漢語,會造成邏輯缺層,因此在翻譯此類句子時,也要進行邏輯增補。
日語的此類省略一般是以助詞為標(biāo)志的,如:例3中的“とは”,例4中的“ちょっと”。這樣一來我們在翻譯時,可以從助詞著手進行分析,找到上下文的內(nèi)在邏輯。最終,例3采用了加譯的翻譯技巧,增補了謂語,例4則采用了顯譯,明確了句意。
二、日漢翻譯中的邏輯轉(zhuǎn)換
受邏輯思維的民族特殊性影響,日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語序、結(jié)構(gòu)、表達等方面表現(xiàn)出了各自的獨特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邏輯轉(zhuǎn)換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邏輯分析辨明兩種語言在表達上的差異,選擇正確的翻譯技巧,對譯文進行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與轉(zhuǎn)換,可以使譯文更加符合漢語語言習(xí)慣,便于讀者理解與接受。筆者認(rèn)為,邏輯轉(zhuǎn)換具體劃分為詞性轉(zhuǎn)換、虛實轉(zhuǎn)換(具體與抽象的轉(zhuǎn)換)、主動與被動的轉(zhuǎn)換、肯定與否定表達的轉(zhuǎn)換以及時態(tài)轉(zhuǎn)換。試看下面例文:
【例5】彼は法律に詳しい。
譯文1:他對法律是精通的。
譯文2:他精通法律。
【例6】堤防にも村の農(nóng)道にも乳をこぼしたように野生クロバ-の花が咲きさかっていた。
譯文1:河堤上、田間小道上野生的苜蓿像溢出的牛奶一樣盛開著。
譯文2:河岸上和田壟上的野苜?;ǎ瑡善G欲滴地盛開著。(陳巖《新編日譯漢教程》)
例5是日語中的形容詞謂語句,因此在翻譯時,進行了一個從形容詞“精通的”到動詞“精通”的詞性轉(zhuǎn)換,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
例6中,“苜蓿像溢出的牛奶一樣盛開著”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表達,但是在漢語中鮮有此種表達,因此根據(jù)漢語語言習(xí)慣,進行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延伸轉(zhuǎn)換,譯為“嬌艷欲滴”更加形象,給漢語讀者更強的畫面感。
【例7】野島は、たくさんの人の中で、見送りに來ていた杉子が気になった。誰にも気がつかれない所に立って、気づかれないように大宮を見つめていたのだ。(武者小路実篤「友情」)
譯文1:野島在人群中看到了來送行的杉子。她在一個不被任何人注意的地方站著,不想被任何人發(fā)現(xiàn),注視著大宮。
譯文2:野島在人群中看到了來送行的杉子。她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默默地注視著大宮。
日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被動句的表達,但是日語中被動句的使用頻率更高,而且更為復(fù)雜,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往往不能逐一對應(yīng),原封不動地翻譯。為避免譯文生硬、死板,從被動到主動的邏輯轉(zhuǎn)換是非常必要的。像例7中后一句話,雖然翻譯成“她在一個不被任何人注意的地方站著,不想被任何人發(fā)現(xiàn),注視著大宮”,也做到了達意,但是略顯生硬。因此,此處將含自動詞的被動句轉(zhuǎn)換為主動句更為恰當(dāng)。
【例8】李さんは日本へ行くつもりがないでもない。
譯文1:小李也不是沒有去日本的打算。
譯文2:小李有去日本的打算。
【例9】眼鏡を掛けた人は鈴木さんです。
譯文1:之前戴著眼鏡的人是鈴木。
譯文2:戴眼鏡的人是鈴木。
委婉的表達形式是日語又一顯著特征,除了省略,日本人還經(jīng)常會在句末采用雙重否定的形式進行含蓄表達,避免對事情的直接斷定。如例8中的“ないでもない”,如果譯為“不是沒有”,放在表達較為直接的漢語中,就略顯啰嗦,因此最終采用了一個雙重否定到肯定的邏輯轉(zhuǎn)換方式。
例9是時態(tài)的轉(zhuǎn)換問題,例句中的助動詞“た”,實際作用表達的是體言的屬性、狀態(tài),如果按照譯文1就是誤譯了。
三、日漢翻譯中的邏輯重組
漢語有著嚴(yán)謹(jǐn)?shù)恼Z法結(jié)構(gòu)與邏輯結(jié)構(gòu),與此相對,日語在表達上則比較自由,句子結(jié)構(gòu)、語序等語法約束力較弱,邏輯上也比較松散。在翻譯實踐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修飾語或修飾句較長、結(jié)構(gòu)層次較多的句子,如果譯者不對其進行邏輯分析,很容易造成譯文邏輯混亂。邏輯重組可以幫助譯者在充分分析句子內(nèi)在邏輯的基礎(chǔ)上,通過正確的翻譯技巧明確文中的邏輯關(guān)系,使譯文更加層次清晰,連貫明了。試看下面例文:
【例10】(アニメーション)は想像でしかないもの、夢見るもの、心に思い描くもの、あるいは風(fēng)のように感じるしかないもの、そうしたもろもろを目に見える形にしてくれる。(小栗康平「夢見る力」)
譯文1:動漫可以把只存在于想像里的東西、夢里的東西、心里描繪的東西或者像風(fēng)一樣只能感覺的東西呈現(xiàn)在你在眼前。
譯文2:動漫可以把那些只存在于想像之中或夢境里的東西呈現(xiàn)在你眼前,同樣也可以把你在心中描繪的,又或者像風(fēng)一樣只能去感受的東西具體地呈現(xiàn)出來。
【例11】人間の最も大きな恐怖の一つである死の恐怖を考えてみよう。動物だって、自分より強い他の動物が襲いかかってきたというような現(xiàn)実に差し迫った死の危険に恐怖を感じて必死に逃げるであろうが、動物は死そのものには恐怖を持っていないであろう。
譯文1:對人類而言,最大的恐懼莫過于死亡了。然而作為動物,當(dāng)比自己更兇猛的物種來襲時,那種逐漸逼近的真實的危險感會使它們拼命逃跑,但它們對于死亡本身并不恐懼。
譯文2:對人類而言,最大的恐懼莫過于死亡了。然而作為動物,它們對于死亡本身卻并不恐懼,真正讓它們恐懼的是其它更兇猛的物種來襲,那種逐漸逼近的真實的危險感會使它們拼命逃跑。
【例12】そもそも、人間が神を発明したり、科學(xué)を創(chuàng)ったりして世界の成り立ちをあれこれ説明するのは、自我の足場であるこの世界が人間の理解し、納得できる一定の法則に支配されていると信じていなければ、不安で恐ろしくて生きてゆけないからである。
①人間は自我の足場であるこの世界が人間の理解し、納得できる一定の法則に支配されていると信じている。
② そのことが信じていなければ、人間は不安で恐ろしくて生きてゆけない。
③ その原因で、人間が神を発明したり、科學(xué)を創(chuàng)ったりして世界の成り立ちをあれこれ説明する。
譯文:從一開始,人類就相信,這個世界是被一些自己能夠理解領(lǐng)會的法則所支配著的,所以人類才會發(fā)明神靈、創(chuàng)造科學(xué)來解釋這個世界。否則的話,人類就會感到恐懼、不安,無法生存下去。
通過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邏輯重組主要(下轉(zhuǎn)第81頁) (上接第83頁)運用于日語長句的翻譯當(dāng)中。
例10是具有并列成分的長句,譯文1的翻譯方式不是地道的漢語表達,處理此類長句,通過邏輯重組,選擇分譯不失為一個良策。
例11是含有轉(zhuǎn)折成分的長句,譯文1雖然也翻譯出了該句要表達的含義,但是邏輯不夠嚴(yán)密。譯文2將“動物は死そのものには恐怖を持っていないであろう”一句放在了譯文的前面,進行了邏輯重組,使譯文邏輯更加清晰、明了。
例12是含有句子成分的長句,這一類的長句較為復(fù)雜,如果不做邏輯分析,很容易造成邏輯混亂或者誤譯,因此筆者在處理時,會按照邏輯關(guān)系將整個長句拆分開來,找到長句的主干以及修飾成分,然后重新組合進行翻譯,這樣得到的譯文更加易于讀者理解。
四、結(jié)語
通過上述各例,可以看到,受民族獨特性的影響,日漢兩種語言,在用詞、句子結(jié)構(gòu)、篇章的連貫性表達等層面都是存在差異的。為解決這些差異帶來的翻譯難題,譯者必須從思維根源出發(fā),進行邏輯分析。
充分的邏輯分析,可以幫助譯者對譯文做進一步的邏輯增補、邏輯轉(zhuǎn)換或者邏輯重組,使譯文更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內(nèi)容通曉,重點突出,從而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文。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邏輯分析也是選擇正確翻譯技巧的一個準(zhǔn)備,比如選擇增譯法、顯譯法進行邏輯增補;選擇引申法、虛實轉(zhuǎn)化法、反主為客、反客為主法進行邏輯轉(zhuǎn)換;選擇變譯法、分譯法、省譯法、重組法等進行邏輯重組。
綜上所述,邏輯分析同樣可以運用到日漢翻譯當(dāng)中,它在幫助譯者正確理解原文內(nèi)涵,靈活處理譯文,避免死譯、誤譯等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日漢翻譯實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思維過程。
參考文獻:
[1]陳瑞玲,吳飛.邏輯分析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J].文學(xué)語言學(xué)研究,2009(25):32.
[2]陳巖.新編日譯漢教程[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0.
[3]王海霞.邏輯分析與翻譯[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2010,31(5):141-142.
[4]常波濤.日漢互譯基礎(chǔ)與技巧[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2(7).
[5]劉冰.民族文化語言多維視角研究[J].外語教學(xué),2014,35(4):16-19.
[6]曲鳳鳴.日語被動句轉(zhuǎn)換為主動句的規(guī)則及翻譯方法[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6(4):125-126.
[7]任靜.從文化背景探討日語省略表達[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17(11):132.
責(zé)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