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摘 要: 文言文高考真題的文本視野開闊人文性強,可以將其再利用。本文依從“以文帶言、從文品鑒”的原則,從文章學、文藝學、文化學的角度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更多魅力。這對于擴大文言閱讀范圍、提高文言評鑒能力、養(yǎng)育文言語感大有裨益。
關鍵詞: 文言文高考真題 文章結構 典型性格 文化內涵
大量文言文高考真題在訓練學生解題能力后,常常被束之高閣。當我們把文言文高考真題的訓練應試能力的功能暫時擱置,以審美的眼光重讀時,會發(fā)現這些文言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篇不甚長,視野開闊而人文性強,并且每篇文本的個性獨異。如果將這些訓練文本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再利用,那么不僅賦予文本新意義,而且對于擴大文言閱讀范圍、提高文言評鑒能力、培育文言語感無疑有很大幫助。
文言文高考真題的再利用是不同于教材中文言文教學的,一是可供學習的時間長短不同,二是文本的難易度、經典度不同,所以文言文高考真題的文本再利用的目標要更準、方法要更巧。在解題過程中已經對文言文真題的“言”比較熟悉,不必再對其字字落實、句句翻譯,暫時留存一些言的障礙有時并不妨礙對文章大意的理解。貪戀文中的“言”,容易使真題再利用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對于高考文言文素材的再利用,我們需要引導學生以文帶言,多從文的角度鑒賞,深入文本去思考去激辯,探究文本的更多魅力所在。文言文教學中“文”的內涵應是文章、文學和文化。從文章學的角度切入,從文本架構入手,走進文本語境,從起承轉合的篇章安排上解構,理解文本的整體內容,領悟全文的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從文藝學的視角切入,可以品味語言,鑒賞文言文獨特的表達方式,感受民族語言的魅力,也可以從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角度,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其高尚的人格操守,與文本進行多角度碰撞。從文化學的視角切入,可以積累文化知識,觀照文化現象,討論文化思想,提煉文化精神。2018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著力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作為目標,從“文”的角度將文言文高考真題再利用正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及提高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在“以文帶言、從文品鑒”的目標下,我們談談高考文言文文本再利用的具體方法。
1.研習寫作特色
優(yōu)秀的文言文總是首先在志識上讓我們心靈激蕩,然后在起承轉合的行文中進一步體會到文章的曲折之美、酣暢之美。
鄭板橋說:“意在筆先者,定則也。”文章立意有深淺高低之別,古人要求為文造意要超卓、立志要高,方能不落窠臼,提升品位。如2015年湖北卷《贈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作者唐順之在言正題之前,有一番關于廉吏的卓絕見解?!半m其嗜利之心不勝其競進之心,而其避罪之計有甚于憂貧之計,慕與懼相持于中,則勢不得不矯強而為廉”。許多表面廉潔的官員只是在內心進行了權和利之間的利弊權衡,“茍捐之不足以為名,而得之不足以為罪,則錐刀有所必算”。作者在權利對比中看到了偽廉吏的本質,并肯定了真正的廉潔 “資于物者輕”。唐順之的見解無論從政治學角度,還是從人性角度,都是極為深刻的。唐順之在《答茅鹿門知縣》中寫道:“只就文章家論之,雖其繩墨布置奇正,轉折自由專門師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脈骨髓,則非洗滌心源、獨立物表、具今古只眼不足以與此?!彼米约旱淖魑膶嵺`證明了立意必須別具“今古只眼”。
謀篇布局是文章寫作的“藍圖”,文章的謀篇決定了文章的結構脈絡、表達的邏輯順序等問題,是古文創(chuàng)作中僅次于立意的第二關鍵點。古文作法,有所謂“起承轉合”之說。
《古文辭通義》中將文之起法分為特起法和配說法。所謂“特起法”,即文章開門見山,獨特的觀點看法突兀而起。如2016年上海卷《勿齋記》的開頭:“世之學圣人者,視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幾萬里已?!蓖回?、簡潔而直接,而其后文又氣勢充沛,足以支撐開篇形成的文勢。所謂“配說法”,即以多事映襯文章所言主旨之事,勢成相配。如2015年重慶卷《贈醫(yī)者湯伯高序》,起筆寫“信巫不信醫(yī)”的楚地風俗并痛其帶來的危害,接著記敘了醫(yī)者徐若虛其人其事,最后才贊頌、勉勵湯伯高。用楚俗來配說醫(yī)行醫(yī)德,用徐若虛來配說湯伯高,前者陪襯為虛,后者陪襯為實,主要事理與陪襯的次要事理相雜,形成“逶迤不窮”的文勢。在古文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承轉”實際上就是讓文勢有平坦,有起伏。平坦之處,承接文義,申說延展,發(fā)揮旨歸;起伏處,轉折文理,峰回路轉,別見勝義。比如2015年福建卷《與王昆繩書》,作者方苞在文章一、二段敘舊情,表現自己離群索居的傷感;接著第三、四段一轉,描述自己回家的近況,表明自己希望擺脫俗事束縛專心于學問的心跡;第五段語義又一轉,引用韓愈的“眾人之進,未始不為退”表達對王昆繩中舉的惶惑,這一句的轉折騰挪,承接了上文對“外物侵亂”、“胥易技系”的反感之意,為結尾“雖冒風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廢”的治學決心做了鋪墊。全文文理轉折、文勢起伏,造成“層巒疊嶂”、“曲徑通幽”的文章圣境。
在這樣的研習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獨立的志識、嚴謹的思維,逐漸認識文章的章法特點,進而感悟起承轉合的精妙的邏輯順序對于步步揭示主旨、層層渲染情感的作用。袁枚說:“果能胸境超脫,相對溫雅,雖一字不識,真詩人矣。如其胸境齷齪,相對塵俗,雖終日咬文嚼字,乃非詩人矣。”(《隨園詩話 卷九》)從文章學角度研習高考文言文真題,就是要把優(yōu)秀文言文和學生的生命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在反復的思維演練中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形成更高的國學教養(yǎng)。
2.品味文學特點
從文藝學角度品味文言文高考真題,關鍵是對文本所提供的畫面、形象、性格等進行細致的分析鑒賞,加深對其的思考和體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古代散文大家的審美影響、啟發(fā),促使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凈化和升華。
對于典型人物來說,他們從外貌到心靈,從言語方式到行為舉止,從生活道路到情感經歷,都具有獨特性。如王世槙的《御史梁皙次先生傳》(2015年安徽卷)中梁先生的恬淡好靜、志愿清雅,張耒的《歐陽伯和墓志銘》(2015年江蘇卷)中歐陽先生博學高節(jié),張岱的《家傳(節(jié)選)》(2016年江蘇卷)中張汝霖先生讀書用功、文才甚高,楊萬里的《李臺州傳》(2016年天津卷)中李臺州的至純至孝。以上四位傳主皆是官員,然而作者都不注重政治事功,而對社會人生有獨到發(fā)現與思考,匠心獨運地看重人物在當世或家世中的獨特價值。如《歐陽伯和墓志銘》記敘了歐陽修長子的為人“與人不茍合”、為學“獨探古始立議論”“刮剖根本”、為官“無大小,不茍簡”等,層次井然,感慨良多,突出了歐陽伯和的耿介、博學又懷才不遇的君子形象。作者張耒“蘇門四學士”之一,仕途坎坷屢遭不幸,然注重氣節(jié)和品格,他為像歐陽伯和這樣耿介不移的君子作墓志銘,體現了他的追求,寄托了他的情感。
典型人物的塑造離不開鮮明獨創(chuàng)的個性描寫。如王世槙的《御史梁皙次先生傳》,就從多因素、多側面和多層次表現了典型人物的豐富性。文章著力表現的是梁先生“視聲利篾如也”,又不可避免地表現他“讀書好古”、“視民如子”等其他性格因素。為了多側面表現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在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等多種復雜關系中顯示出眾多側面,例如與“臺省官皆矯尾厲角,務毛摯搏擊有名高”相比,先生“下直輒焚香掃地,宴坐終日,如退院僧”,以體現他淡泊寧靜;例如歸田后,“同年王中丞巡撫河南,饋問亟至,一無所受”,還戲謔地回應王中丞說自己喜愛各樣不可能得到的文物寶貝,以體現他孤介自持。對梁先生的性格特征,作者不僅從外表進行描述,還深入心靈去揭示,例如有人向他建言借官謀取錢財時,他卻笑著說:“吾籌之熟矣。居官而謀利,為子孫計耳。子孫不肖而居厚實,三蠹將至,曰盜賊,曰博徒,曰倡優(yōu)。吾懼夫三蠹之為子孫憂也,故不敢也。”梁先生對貪腐名利的分析入木三分,王世槙這一筆讓梁先生這一典型人物立體鮮活起來。
典型人物的個性形象,還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征以至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如《家傳》的傳主張汝霖,他是晚明江南士林頗有影響的人物,思想活躍、個性詼諧、喜愛文藝,帶有鮮明的晚明時代特征。在家族中,張岱受祖父張汝霖的影響最大,他的治學方法、價值取向、文藝思想及生活方式都有張汝霖的痕跡。雖然是節(jié)選,但亦可在一些字句中追尋到人物形象的普遍性?!坝缀霉艑W,博覽群書……淹蹇二十年,益勵精古學”,古學當指科舉制藝之外的文史典籍和學問,《家傳》后文說張汝霖教子“惟讀古書,不看時藝”,這說明張汝霖在制藝盛行的時代不為風氣所拘囿,知識視野十分開闊。張汝霖能中榜,自然與主考官李九我識才惜才密不可分,老教諭為什么看不上張汝霖的文章呢?張岱在《四書遇序》中說:“余幼遵大父教,不讀朱注。凡看經書,未嘗敢以各家注疏橫據胸中?!睆埲炅卦谧x書治學時注重發(fā)揮知性主體精神,充分表現了晚明越中學風的特色。老教諭照章辦事,不知變通,容不得考生有異見??梢?,張汝霖的人生起落與時代風氣密不可分。又如《李臺州傳》末段中作者楊萬里以李臺州為典型褒揚孝道,把人物性格與圣人之道打通,認為“至孝通于神明”。這固然有規(guī)勸世風之意,更反映了楊萬里所處的宋一代理學思想的彌漫,從典型人物的內涵上看出當時重視道德動機的作用,從對典型人物的品評來看,當時重道輕文,把道置于文之上。所以,典型人物的普遍性滲透著作者對客觀世界的深刻認識和藝術概括的巨大功力。
3.探究文化內涵
運用課內所掌握的歷史文化知識,從高考文言文素材中去悉心發(fā)現、細密探索,讓時代特征更鮮明、文化內涵更彰顯。2018年江蘇高考語文的考試說明中又增加一條:“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在這一背景下,挖掘并品味文言文的文化內涵顯得更重要。
如2017年山東卷《陳書·列傳第二十六》、2017全國卷3的《宋史·許將傳》和2016年全國卷3的《明史·傅珪傳》,三篇文言文的傳主都是古代官員,記敘了他們的主要事跡,如圖示:
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官員的一些評價標準,比如重視官吏的道德水準。歷代王朝始終把以德治官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要求官吏“公”、“清”、“慎”、“勤”。所以,官員的傳記必然要反映其人的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風?!蛾悤ち袀鞯诙分袀髦髦x貞疏遠叔陵亦得欽重、《宋史·許將傳》反對發(fā)權臣墓、《明史·傅珪傳》無論皇帝信奉佛教依舊阻止番僧占地都能表現出他們的清正廉明。正面倡導官德,是古代官員傳記的主旋律。
東漢王符在《潛夫論·忠貴》中說:“德不勝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能,才能,文才和能力。凡是國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學術的朝代,考核檢驗官吏的準繩,不僅要看其政績大小,而且要看其文化修養(yǎng)的高低,鑒于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很難想象一個政績平平的官員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更無法把一個政績顯赫的官員與一個文化學識淺薄的官員聯(lián)系在一起。特別是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出身、門第、談吐、書法、辭章、風度、名望、口碑等,均作為評價官員的尺度和標準,于是注重讀書、講究作文在官場蔚成風氣,不讀書之輩很難在官場里立足和生存。我們看到《陳書列傳第二十六》中傳主謝貞讀書聰敏文才甚高受陳后主器重、《明史·傅珪傳》參與編修《大明會典》、《孝宗實錄》。我們再看《宋史·許將傳》被刪節(jié)的一段:“歐陽修讀其賦,謂曰:‘君辭氣似沂公,未可量也。簽書昭慶軍判官,秩滿,當試館職,辭曰:‘起家為官,本代耕爾,愿以守選余日,讀所未見書。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編修中書條例。”這足見文人士子們通過經年累月的讀書,不僅蓄積了豐贍學養(yǎng),而且提升了人格,換言之,讀書造就了稱職的官員,而官員繼續(xù)讀書則成就了更大事業(yè)。
綜上所述,高考文言文素材的再利用要關注文章的重點內容,“言”“文”相顧,開展充分的探究式的言語實踐活動,學生對文言文本的解讀會漸次加深,在解碼和評鑒中提高文言閱讀水平,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建龍.古文類鑒[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2]胡有清.文藝學論綱[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李振峰.讀古文通識[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
[4]陳興蕪.中國古代散文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