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論述明嘉靖十五年間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的版本價值。目前學界廣泛使用的是以隆慶六年謝廷杰刻本為底本校對的《王陽明全集》,而比謝廷杰本年代更早的聞人詮刻本卻作為孤本久藏臺灣,甚少受到學界重視。本文將從聞人詮刻本的版本來源、收錄內容以及對于謝廷杰本的參校作用三個方面逐一論述嘉靖十五年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的版本價值。
關鍵詞:《陽明先生文錄》 版本價值
王陽明作為明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創(chuàng)立的陽明心學不論對當時還是后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界對于王陽明的思想研究頗多,但對于思想研究的基石——王陽明典籍著作的關注度卻遠遠不夠?,F存于世的王陽明文獻資料中,明嘉靖十五年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修編年代早,體例完備,所整合修編的版本大多是已經失傳的早期刻本。近日筆者有幸得見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影印本,并親身參與到《陽明先生文錄》的點校工作中,僅以自身淺薄見識,對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的版本價值進行論述。
一、版本溯源 自王陽明創(chuàng)立并傳播良知學后,“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a。有關陽明夫子的著作整理工作在王陽明在世時已經開展。嘉靖三年(1524),陽明弟子南大吉刻《傳習錄》三卷,同年《居夷集》被整理成冊。b嘉靖九年(1530),岑莊等人刻《陽明先生文錄四卷》,現藏于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嘉靖十二年(1533),王陽明又一親傳弟子黃綰整理《陽明先生文錄》,黃綰本中收錄的陽明夫子著作甚為詳盡,但遺憾的是黃綰本失散大半,現僅存五卷、兩冊,藏于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嘉靖十五年(1536),聞人詮任姑蘇太守,組織文人重修王陽明文集,聞人詮在修編文獻時將前人修編的文獻資料加以匯總,并重新考證、增補不足,整理成正錄五卷、外集九卷、別錄十卷共十七卷的《陽明先生文錄》,至今,除別錄九、十卷有所失散外,其他文獻依然保存完好。嘉靖十五年聞人詮刻本不僅大體上還原了陽明文獻的全貌,還因收錄了大量早期的陽明文獻版本,而使珍貴的文獻得以保存,可以說開王陽明文獻全本之先河,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嘉靖十五年之后的王陽明文獻編修多次都使用聞人詮刻本為參校本。
二、內容增添 嘉靖十五年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共分為正錄五卷、外集九卷和別錄十卷。正錄主要記載王陽明個人言行和與他人的書信、記、序等,外集主要收錄王陽明各時期詩歌、辭賦、為他人撰寫的墓志銘、碑文等,亦有些許未歸入正錄中的小記與書信。聞人詮刻本與學術界廣為流傳的《王陽明全集》雖然體例相同,但在具體內容上略有差異,此處列出兩處不同:
答原靜書出,讀者皆喜。澄善問,師善答,得聞所未聞。師曰:“原靜所問,只是知解上轉,不得已與之逐節(jié)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雖千經萬典,無不吻合,異端曲學,一勘盡破矣。何必如此節(jié)節(jié)分解?佛家有撲人逐塊之喻,見塊撲人,則得人矣,見塊逐塊,于塊奚得哉?”在座諸友聞之,惕然皆有惺悟。此學貴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此內容出自嘉靖十五年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正錄》中,此外,不同刻本的《傳習錄》亦有記載,但隆慶六年(1572)謝廷杰本《王陽明全集》卻未予收錄,具體原因不明,現疑為編校出現疏漏,尚待進一步考證。
登蟂磯次草泉心劉石門韻二首
中流片石倚孤雄,下有馮夷百尺宮。滟滪西蟠渾失地,長江東去正無窮。徒聞吳女埋香玉,惟見沙鷗亂雪風。往事凄微何足問,永安宮闕草萊中。
江上孤臣一片心,幾經漂沒水痕深。極憐撐住即從古,正恐崩頹或自今。蘚蝕秋螺殘老翠,蟂鳴春雨落空音。好攜雙鶴磯頭坐,明月中宵一朗吟。
此二首詩出自隆慶六年謝廷杰本《王陽明全集·外集》中,但聞人詮刻本中并無此詩。有學者研究認為,此二詩乃壬戌年作,誤入外集,仍在進一步考察中。
三、參校價值 嘉靖十五年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編修年代較早,涵蓋內容全面,對于現下通行的隆慶版《王陽明全集》有很高的參校價值。筆者以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外集》為主本,以嘉靖三年《居夷集》、嘉靖二十六年范慶刻本、隆慶六年邵廉刻本等古本為參考本,對已出版的《王陽明全集》進行校對,這其中有已經確定是隆慶版《王陽明全集》自身的問題(包括錯刻、漏刻與多添),也有一些尚存疑慮,需要進一步考證。以下是八處文本差異列表c:
(一)多添
(二)錯刻
(三)爭議
上表所列,僅為嘉靖十五年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與隆慶六年謝廷杰刻《王陽明全集》二者版本差異中的一部分,此部分經過一系列對比考證,基本可以確定差異緣由,尚有更多版本差異在進一步整理查證過程中。
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十五年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孤本久藏臺灣,在大陸公開時間不長,直到2015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才公布了它的首批影印本。因此聞人詮刻本不光在陽明學界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就其文獻自身而言,亦可算得上是精品。
致 謝
本研究是在鄒建鋒副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在古籍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上給予了我極大的幫助,他本人對于王陽明其人其思想的深刻見解也推動了論文的創(chuàng)作,同時感謝于志文學長將他的初次校對稿件作為基礎資料與我共享,在此謹向鄒建鋒老師和于志文學長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a〔清〕張廷玉等:《明史·儒林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
b〔明〕王陽明著,翟奎鳳、向輝編:《陽明文獻匯刊(全54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c該表以嘉靖十五年聞人詮刻《陽明先生文錄》與隆慶六年謝廷杰刻《王陽明全集》的版本對比為主,同時參考嘉靖三年《居夷集》、嘉靖二十六年范慶刻《王陽明先生文錄》、隆慶六年邵廉刻本、清康熙十二年俞嶙輯《王陽明先生全集》等多個古本。
作者:劉泓林,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