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患者多可見乏力、肝區(qū)疼痛、腹脹、惡心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可見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肝功能異常、脾大等現(xiàn)象,對患者健康的威脅極大。藥物保守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該病較為常用的方式,但單純給予患者一種藥物治療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1]。為提高慢性乙肝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以聚乙二醇干擾素聯(lián)合恩替卡韋方式對收治的患者進行研究,詳細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140例進行研究,患者就診時間均為2016年1月—2017年1月;按照拋硬幣法進行分組,對照組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39.4±4.3)歲;觀察組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26~66歲,平均年齡(38.4±4.8)歲;比較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開展對比。
對照組采用單純聚乙二醇干擾素(生產廠家:廈門特寶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174005)治療,即于患者腹部或大腿部行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擾素180 μg治療,1周1次;連續(xù)治療48周。
觀察組采用聚乙二醇干擾素聯(lián)合恩替卡韋(生產廠家:海南中和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65)治療,其中聚乙二醇干擾素的治療方法及用藥劑量與對照組相同;同時給予患者口服恩替卡韋治療,1天1次,1次0.5 mg;連續(xù)治療48周。
(1)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2)比較兩組治療48周后HBeAg轉陰率、HBV-DNA轉陰率及ALT復常率。
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均消失,血清HBeAg、HBV-DNA均轉陰,ALT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有所改善,血清HBeAg、HBV-DNA中有一項轉陰,ALT下降程度不超過50%;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均無明顯好轉[2]。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檢驗與χ2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HBeAg轉陰率、HBV-DNA轉陰率、ALT復常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慢性乙肝屬于傳染性疾病的一種,該病極易因患者自身免疫病理機制而導致病情遷延,甚至可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而形成肝硬化,甚至可引發(fā)原發(fā)性肝癌,對患者健康及正常工作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3-4]。因此,臨床上必須予以充分重視,及時開展治療以及時改善患者病情及生活質量。
藥物保守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但單純給予患者一種藥物治療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對乙肝病毒進行抑制,延緩肝硬化及肝癌的發(fā)生,但效果并不理想[5-6]。且長期給予患者一種藥物治療還極易引發(fā)毒副作用,從而極易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7]。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將聯(lián)合用藥應用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療中,本研究中采用聚乙二醇干擾素聯(lián)合恩替卡韋方式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在臨床有效率、HBeAg轉陰率、HBV-DNA轉陰率、ALT復常率方面,采用聯(lián)合用藥治療的觀察組效果均更加理想,與對照組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聚乙二醇干擾素為臨床上治療慢性乙肝的常用藥物,其可有效的與患者自身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進行結合,從而可有效的調節(jié)多種生物效應并可對患者細胞內的感染病毒進行抑制,并可自然殺傷細胞,發(fā)揮良好的免疫調節(jié)功效[8-9]。而恩替卡韋則屬于核苷類似物,其可有效的對HBV-DNA進行抑制,從而可發(fā)揮良好的抗病毒效果;且該藥物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自身細胞活動,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乙肝病毒活性,對穩(wěn)定患者病情、降低肝硬化、感染等的發(fā)生率有重要幫助[10-11]。將其與聚乙二醇干擾素聯(lián)合應用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療中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對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重要價值[12]。
綜上所述,采用聚乙二醇干擾素聯(lián)合恩替卡韋方式對慢性乙肝患者實施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病情。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