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娜(特級教師)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組合圖形面積新授課學習之后。
1.通過學會畫解題路徑圖,幫助學生提高解答組合圖形面積問題的正確率。
2.通過簡單的路徑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其數學推理能力。
問1: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問2:學了這么多的直線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就能解決組合圖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問題,通常用哪些方法去解決?
(板書:分割;填補)
【設計意圖:簡單回憶學過的公式和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基本方法,為后續(xù)學習做鋪墊。】
師:(課件播放學生的組合圖形解題錯誤圖片)仔細看錯題圖,和同桌輕聲說說錯在哪里。
(學生上臺指出錯誤之處)
小結錯因:解題思路不清,數據混亂。
【設計意圖:組合圖形面積的題目,教師認為不是很難,但學生卻很容易出錯,主要由解題步驟多導致。小學生面對大量信息,很容易“一多而亂”。通過錯題分析,使學生感受到“思路混亂”會造成錯誤,進而形成畫解題路徑圖的心理需要。】
1.出示題目。
已知 S平=48dm2,求 S陰。
2.交流補充,示范作圖。
師:誰來說一下解題思路?誰有補充?
(教師可根據多位學生的回答,板畫出本題的解題路徑圖)
師:說說這幅解題路徑圖有什么好處?模仿著畫一遍路徑圖,再完成解題。
3.基礎練習一。
(1)出示題目。
已知:陰影部分的面積為24cm2
求梯形的面積。
(2)學生嘗試解答。
(3)交流反饋。
問1:你能看懂他們的思考過程嗎?分別是怎么想的?
問2:盡管思路不同,哪一步是相同的?
生:求h。h是需要根據信息計算出來的。
小結:從兩幅解題路徑圖中可以發(fā)現,這道題的核心問題就是求“h”。
4.基礎練習二。
(1)出示題目:求下圖陰影部分的面積。
(2)學生嘗試畫圖。
(3)交流反饋。
問1:這道題在畫的過程中,和前面一道題有什么不同?
生:本題的數據尋找比較簡單。
問2:這道題目要解答成功,關鍵是什么?
生:關鍵是不要漏步驟,切忌搞錯數據。
【設計意圖:兩份基礎練習,針對的類型不同。練習一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思路,但學生從路徑圖中能發(fā)現核心問題是一致的;練習二數據多,信息量大,解題步驟多,借助解題路徑圖,學生自己也能根據公式有序地一一找到需要的數據來解決問題,提升解題正確率。】
5.發(fā)散練習。
(1)看圖說題。
問1:你能從這份解題路徑圖中看懂什么?
問2:請大家猜想,這應該是道怎樣的題?
(2)猜測畫圖。
師:根據你的猜想,試著畫出草圖。
(3)交流反饋。
師:請一位同學上臺展示根據猜想所畫的草圖,并闡述這樣畫的理由。
(4)出示原題印證。
【設計意圖:畫解題路徑圖能清楚地看到解題的思路,看到已知條件和問題指向,因此,反向穿行,讓學生根據一份解題路徑圖來思考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是進一步的操練與提升。學生在有趣的“看明白”→“猜測畫”→“為草圖說理由”→“印證”的過程中,也感受到“畫數學”解題的樂趣。】
1.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2.已知正方形甲的面積是25cm2,正方形乙的邊長是8cm,那么請問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第一題信息較多,步驟也多,重在訓練學生學以致用。第二題的信息間接性表達,比較難,重在思維拓展。】
師:學完這節(jié)畫解題路徑圖的課,你有什么收獲?
本課適合學生在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第一課時之后進行,是一個針對性提升的教學內容。一旦本課的教學目標達成,練習課的課時就可以縮短。組合圖形的面積,對學生而言到底難在哪里?筆者認為,主要難點在于步驟過多與信息隱含,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有兩點建議:
組合圖形的面積基于多邊形面積的學習,解題思路清晰的學生往往不認為這是一個新的知識。但是一個組合圖形面積問題的解決,可能有時需要七八步運算才能完成,有些學生算著算著就亂了。如果學生能有畫路徑圖、規(guī)劃基本解題思路的意識和能力,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正確率會得到很大提升。解題路徑圖的畫法其實不難,但起步需要教師做好示范,一步一步帶著學生繪制,讓學生體會到整個路徑圖其實就是問題分析的全過程。一步步畫圖要與一步步的分析結合起來。幾次模仿之后,學生才會獨立繪制。
求組合圖形面積的另一個難點是信息隱含。哪怕是最簡單的隱含,比如平行四邊形的“高”明明落在這條“底”上,但這條“底”上沒有標數據,數據標注在它的對邊上,有些學生就會找不到需要的信息。所以,要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在看到一條信息后,就把能解讀出來的、能推算得到的其他信息都用符號或者數據標注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根據解題路徑圖直接抓取需要的信息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