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飛 張德新 黃程鵬 李亞麗 楊天樂 陳運中
中圖分類號 R932;R969.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18)17-2411-0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17.25
摘 要 目的:通過對食藥兩用中藥致不良反應的文獻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為生活和臨床中合理使用食藥兩用中藥提供參考。方法:以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4年發(fā)布的101種食藥兩用中藥為基礎,檢索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維普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自建庫起至2017年12月的相關文獻,收集食藥兩用中藥致不良反應的患者情況(性別、年齡、過敏史)、引起不良反應的食藥兩用中藥品種、用量、第1次發(fā)生時間、累及的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情況、藥物使用形式等信息,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共收集文獻515份,在101種食藥兩用中藥中有46種報道了不良反應,涉及病例1 707例,其中男性817例、女性767例、記錄不詳123例;年齡以0~19歲居多(865例,占50.67%);過敏史記錄不詳者1 275例,占74.69%。46種中藥中導致不良反應例數(shù)較多的是白果(595例,占34.86%)和魚腥草(512例,占29.99%)。正常用量下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有615例(占36.03%),過量使用的有436例(占25.54%),其余不詳;食用或藥用24 h之內(nèi)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有1 201例(占70.36%);食藥兩用中藥導致的不良反應累及全身各個系統(tǒng),以胃腸道損害、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全身性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呼吸系統(tǒng)損害居多,臨床表現(xiàn)多樣;白果(453例/595例,為嚴重不良反應例數(shù)/不良反應例數(shù),下同)、魚腥草(105例/512例)、火麻仁(94例/170例)和山楂(85例/118例)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例數(shù)較多。933例患者以食物形式使用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725例為藥用形式使用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49例為接觸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在725例藥用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中,441例(占60.83%)是由單一用藥引起的,不良反應發(fā)生中最常見的藥品劑型是注射劑(517例,占71.31%)。結(jié)論:幼年和青少年是食藥兩用中藥致不良反應多發(fā)人群,白果和魚腥草是常見的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無論是正常用量還是過量用藥均有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且多發(fā)生在用藥后24 h內(nèi),食藥兩用中藥致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食用、藥用甚至接觸均有可能導致不良反應,單一用藥較聯(lián)合用藥更容易導致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最常見的藥品劑型是注射劑,臨床醫(yī)師、藥師應予以重視和干預。
關鍵詞 食藥兩用中藥;不良反應;合理使用;臨床表現(xiàn);藥品劑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in life and the clinic by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s about ADR induced by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METHODS: Based on 101 kind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issued by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in 2014, relevant literatures were retrieved from CNKI, Wanfang database and VIP during database establishment and Dec. 2017. The information (gender, age, allergic history) of patients, types and amount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induced ADR, first occurrence time, organ or system involv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evere ADR, form of drug us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A total of 515 literatures were collected; among 101 kind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46 kinds of TCM caused ADR in 1 707 cases. There were 817 male cases and 767 female cases, involving 123 unknown cases. The age of them mostly ranged 0-19 years old (865 cases, 50.67%). There were 1 275 unknown allergic cases, accounting for 74.69%. Among 46 kinds of TCM, Ginkgo biloba (595 cases, 34.86%) and Houttuynia cordata (512 cases, 29.99%) caused more cases of ADR. There were 615 cases of normal dose (36.03%) and 436 cases of excessive dose (25.54%); the rest was unknown. ADR occurred in 1 201 cases within 24 h after medication (70.36%). ADR induced by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involved all systems of the body.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gastrointestinal damage, nervous system damage, systemic damage, skin and its appendents damage and respiratory system damage. Most of severe ADR cases were caused by Salisburia adiantifolia (453 cases/595 cases, cases number of severe ADR/case number of ADR, similarly hereinafter), H. cordata (105 cases/512 cases), Cannabis sativa (94 cases/170 cases) and Crataegus pinnatifida (85 cases/118 cases). ADR occurred in 933 cases after using in form of food; 725 cases of ADR occurred after using in form of medicine; 49 cases of ADR occurred after contacting. Among 725 ADR cases during medicinal use, 441 cases were caused by single medicine (60.83%); main dosage form of ADR was injection (517 cases, 71.31%). CONCLUSIONS: Teenagers ar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f ADR induced by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G. biloba and H. cordata are common drugs that cause ADR. Both normal dosage and overdose may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ADR; most of ADR occurs within 24 h after medication; there are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dible use, medicinal use and even contact may cause ADR; single medicine and combination easily cause ADR; main dosage form of ADR is injection. Clinicians and pharmacis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DR induced by food/medicine.
KEYWORDS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ADR; Rational us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osage form
食藥兩用中藥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及廣泛的基礎[1]。隨著醫(yī)療技術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食用和藥用功效的中藥占據(jù)的經(jīng)濟市場份額逐漸增加,并用以日常保健和臨床治療[2-5]。近年來,有關食藥兩用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事件逐漸增多,使其成為醫(yī)護人員、患者和大眾宣傳媒體關注的焦點[6]。本文以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衛(wèi)計委”)2014年發(fā)布的101種食藥兩用的中藥[7]為基礎,查閱國內(nèi)公開發(fā)表的不良反應文獻,對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總結(jié),并討論患者個體差異、給藥方式、用藥劑量等對食藥兩用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為生活和臨床中合理使用食藥兩用中藥提供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文以國家衛(wèi)計委2014年發(fā)布的101種食藥兩用中藥的名稱[7]和不良反應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維普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自建庫起至2017年12月學術期刊報道的相關不良反應文獻,剔除重復文獻和二次文獻后,共收集到515份文獻(后文僅列出部分參考文獻,其余略),涉及病例1 707例。
1.2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患者的性別、年齡、過敏史、導致不良反應的藥品品種、藥品用法用量、聯(lián)合用藥情況、不良反應出現(xiàn)時間、涉及的器官-系統(tǒng)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時的使用形式等進行綜合分析。
1.3 相關概念
藥品嚴重不良反應是指因服用藥品引起以下情形之一的損害[8]:(1)引起死亡;(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3)對生命有危險并能夠?qū)е氯梭w永久或顯著傷殘;(4)對器官功能產(chǎn)生永久損傷;(5)導致住院或住院時間延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患者情況
2.1.1 性別比例 在1 707例不良反應中,男性817例,占47.86%;女性767例,占44.93%;性別記錄不詳者123例,占7.21%。對未明確指出不良反應類型(嚴重不良反應、一般不良反應)與性別一一對應關系的704例病例進行剔除后,對不同性別患者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χ2檢驗。結(jié)果,χ2=10.261 5,P=0.001 4<0.01,說明食藥兩用中藥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在男女兩性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且男性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這與楊耀芳等[9]得出的女性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男性的研究結(jié)果相反。但由于二者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源、研究對象不同,因而不具有可比性。不同性別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詳見表1。
2.1.2 年齡分布 在1 707例不良反應中,年齡在0~19歲的有865例,占50.67%。說明食藥兩用中藥在幼年和青少年人群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較大,與周踐[10]、李琴[11]、梁延平[12]及潘瑩等[13]得出的中藥不良反應主要發(fā)生在老年階段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本文統(tǒng)計范圍僅限于食藥兩用中藥所致。
食藥兩用中藥在幼年和青少年人群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較大的原因可能是這一類中藥在食用或者用于治療、預防疾病時,沒有明確指明用法用量,造成幼年和青少年過量使用。因此,有必要加大對兒童和青少年食藥兩用中藥使用的監(jiān)護力度,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各年齡組不良反應例數(shù)及構成比詳見表2。
2.1.3 過敏史情況 在1 707例不良反應中,有藥物過敏史的有153例,占8.96%;無藥物過敏史的有279例,占16.34%,記錄不詳者1 275例,占74.69%。過敏史記錄不詳者高達74.69%,說明臨床中記錄不良反應病例容易忽略過敏史項,今后應加以改進。
2.2 引起不良反應的食藥兩用中藥品種
在101種食藥兩用中藥中,文獻中報道的發(fā)生不良反應的中藥共46種,占45.54%,詳見表3。
由表3可知,在101種食藥兩用中藥中,導致不良反應例數(shù)較多的是白果和魚腥草。筆者收集的文獻資料顯示,白果的不良反應主要發(fā)生在幼兒階段。白果雖營養(yǎng)豐富,有斂肺氣、定痰喘等功效,但因其內(nèi)含氫氰酸,具有毒性,不宜多吃,更不宜生吃。筆者建議幼兒應禁吃白果。而魚腥草的不良反應主要是由注射使用引起的過敏反應,說明魚腥草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給藥途徑密切相關,這與楊曉慶[14]及譚樂俊等[6]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
2.3 引起不良反應的中藥用量
根據(jù)原有文獻或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相關劑量規(guī)定來判斷,在1 707例不良反應中,正常用量下發(fā)生的有615例,占36.03%;過量使用時發(fā)生的有436例,占25.54%;用量記錄不詳656例,占38.43%。本次統(tǒng)計顯示,過量食用會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例如在白果引起的595例不良反應中,309例是由于患者自身食用過量導致;在山楂引起的118例不良反應中有77例也是由于患者自身過量食用導致。所以,應重視食藥兩用中藥過量使用問題,加強宣傳,提醒廣大群眾食藥兩用中藥不可過量食用。
2.4 不良反應首次發(fā)生的時間
由于部分食藥兩用中藥的不良反應呈間斷性發(fā)生,故本文只整理了給藥后不良反應首次發(fā)生的時間,詳見表4。
在1 707例不良反應中,用藥后24 h之內(nèi)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例數(shù)有1 201例,占70.36%,這說明大多數(shù)人在用藥當天就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癥狀。因此,在使用食藥兩用中藥后,應及時注意有關不良反應癥狀,如出現(xiàn)要及時就醫(yī)。
2.5 不良反應累及的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
以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不良反應歸類為參考[15],不良反應一共涉及16種系統(tǒng)-器官。由于某些食藥兩用中藥的不良反應比較嚴重,同時累及多個系統(tǒng)-器官,因此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tǒng)-器官的數(shù)量多于病例數(shù),詳見表5。
食藥兩用中藥在生活和臨床中的使用十分廣泛,然而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其不良反應卻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在1 707例不良反應中,食藥兩用中藥導致的不良反應涉及全身各個系統(tǒng),臨床表現(xiàn)各種各樣。其中,以胃腸道損害、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全身性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呼吸系統(tǒng)損害居多。因此,在生活和臨床中應重視食藥兩用中藥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
2.6 嚴重不良反應
在1 707例不良反應中,嚴重不良反應有808例,占總不良反應例數(shù)的47.33%,取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前10位食藥兩用中藥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詳見表6[某品種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該品種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例數(shù)/該品種導致的不良反應例數(shù))×100%]。
由表6可知,在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的食藥兩用中藥中,以白果、魚腥草、火麻仁和山楂較多。從單一品種來看,蜂蜜的不良反應報道總數(shù)僅5例,其中1例過敏住院,4例腎衰竭,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達100%,但原因可能是臨床報道例數(shù)過少,數(shù)據(jù)不全面導致的。而魚腥草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shù)很高(512例),但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卻較低(20.51%),原因是患者多在醫(yī)院注射使用,一有異常情況,能及時得到治療,人為降低了魚腥草所致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由此可見,及時救治對降低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非常關鍵。
2.7 不良反應發(fā)生時的使用形式
2.7.1 食藥兩用中藥的使用形式 在1 707例不良反應中,933例以食物形式使用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725例為藥用形式使用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49例為接觸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食用和藥用導致的不良反應共占97.13%,說明食用和藥用是食藥兩用中藥發(fā)生不良反應的主要使用形式,其中食用時導致的不良反應更多,占54.66%,詳見表7。
2.7.2 合并用藥情況 在725例藥用時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中,441例是由單一用藥引起的(60.83%),說明單獨使用食藥兩用中藥時也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詳見表8。
2.7.3 藥品劑型情況 在725例藥用時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中,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的藥品劑型主要是注射劑(71.31%)。這與賈振祥[16]、蔡育紅[17]和姚苑梅等[18]得到的注射劑是導致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劑型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藥用時不良反應發(fā)生的藥品劑型詳見表9。
3 結(jié)語
中醫(yī)中藥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精髓,人們普遍認為中藥藥性平和、安全無毒,也不注意對中藥的合理使用,對食藥兩用的中藥更是如此,因此近年來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逐年增長。此次分析表明,與一般的中藥不同,食藥兩用中藥在食用時導致的不良反應比藥用時更多,同時在幼年和青少年人群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較大,提示當幼年和青少年人群使用中藥特別是在食用時應加強監(jiān)護以減少此類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另外,比較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的食藥兩用的品種既有生活中食用的白果,也有臨床中注射使用的魚腥草,說明食藥兩用中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涉及到生活和臨床的方方面面。綜上所述,食藥兩用中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個體差異、品種、用法用量等因素有關,使用中要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 1 ] 王會梅,徐桂華,王丹文.中醫(yī)食療的理論與應用[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4):69-71.
[ 2 ] 尚云青,曹軍,楊敏,等.中醫(yī)食療配合中醫(yī)藥治療瘀血型胃潰瘍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2):77-78.
[ 3 ] 尚云青,曹軍,俞捷,等.中醫(yī)食療輔助中醫(yī)藥治療虛寒型胃潰瘍療效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2013,8(2):156-158.
[ 4 ] 楊喜忠,孫靜,楊林,等.中醫(yī)食療藥膳治療2型糖尿病38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1(5):596-597.
[ 5 ] 鄭麗維,陳錦秀.中醫(yī)食療在高血壓護理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7,4(12):1205-1206.
[ 6 ] 譚樂俊,王萌,朱彥.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20):3889-3898.
[ 7 ] 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征求《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zhì)目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EB/OL].(2014-11-06)[2017-11-04].http://www.nhfpc.gov.cn/sps/s3585/201411/67ac54fb05ed46929adc63f2db31d4bf.shtml.
[ 8 ]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什么是藥品嚴重不良反應?[EB/OL].(2008-10-11)[2017-11-04].http://www.sda.gov.cn/WS01/CL0513/33195.html.
[ 9 ] 楊耀芳,季閩春,金蕾,等. 85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19):1803-1804.
[10] 周踐,郭代紅,和培紅. 142例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2,4(6):368-371.
[11] 李琴,趙寧. 129例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2(6):51-52.
[12] 梁延平,鄭文文,孫永旭,等. 150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3,33(4):329-331.
[13] 潘瑩,劉韜,梁蔚婷,等.由166例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分析看中藥安全用藥[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6,36(2):145-148.
[14] 楊曉慶,姚海,黃益民,等.魚腥草注射液致過敏反應120例文獻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5,7(6):421-423.
[15] 本刊訊. WHO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累及的系統(tǒng)-器官代碼檢索[J].中國藥物警戒,2007,4(5):250-256.
[16] 賈振祥. 230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及預防對策[J].世界中醫(yī)藥,2016,11(7):1348-1350.
[17] 蔡育紅. 461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世界臨床藥物,2013,34(8):477-479.
[18] 姚苑梅,徐玉紅,吳斌,等. 1 768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1,8(9):566-569.
(收稿日期:2018-03-08 修回日期:2018-07-05)
(編輯:劉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