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王宏 李海蛟 王旭 方海琴
中圖分類號 R9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18)17-2403-0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17.23
摘 要 目的:探討臨床藥師在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工作中的模式。方法:描述我院臨床藥師在參與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救治7例毒蘑菇中毒患者過程中擔負的職責及發(fā)揮的作用。結果與結論:在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小組內,臨床藥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參與診療方案的制訂、采集野生蘑菇樣本、聯絡專家鑒定菌種、查文獻分析可能的中毒機制為臨床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調整優(yōu)化患者治療用藥方案、開展關于毒蘑菇知識的科普宣教活動、預防管理藥品不良反應以提高患者在整個診療過程中的用藥依從性,并在患者血液透析后肝功能無明顯改善的情況下提出了使用復方益肝靈膠囊的建議,最終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痊愈出院。由此,臨床藥師通過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理論支持,優(yōu)化臨床治療方案,為后續(xù)的病例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在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工作中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毒蘑菇;中毒;救治;臨床藥師;多學科協(xié)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de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ing in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functions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ing in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7 poisonous mushroom poisoning patients were described. RESULTS & CONCLUSIONS: In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roup, the main job content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cluded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rapy plan, collection of wild mushroom sample, contaction of experts for identifing strains,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of possible poisoning mechanism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reatment drug regimens for patients, carring out of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activities on poisonous mushroom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o improve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patients,providing the suggestions that using Compound yiganling capsule whe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iver function after hemodialysis, and all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finally. So, clinical pharmacists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ptimi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lan,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ollow-up treat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WORDS Poisonous mushrooms; Poisoning; Treatment; Clinical pharmacist;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安慶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該地區(qū)多山區(qū)、丘陵,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植被生長茂盛、氣候溫暖濕潤。每年夏秋兩季野生蘑菇生長旺盛,當地民眾好采集食用,因而時有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發(fā)生。2016年10-11月,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安慶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相繼收治誤食野生毒蘑菇中毒的7例患者,由于野生毒蘑菇中毒發(fā)病急、病情進展迅速、發(fā)病機制復雜,需要在短時間內制訂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經我院醫(yī)務科組織,臨時成立了由院內腎內科、重癥醫(yī)學科、藥劑科、護理部、檢驗科及院外真菌學專家組成的的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小組。筆者擬通過總結臨床藥師在7例野生蘑菇中毒所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探討臨床藥師參與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工作的新模式。
1 臨床資料
此次誤食野生蘑菇中毒患者7例,男性2例,女性5例,年齡34~80歲,平均(59±14.79)歲,均為安慶市太湖縣農民。陸續(xù)入院時間為2016年10月29日至11月10日,經患者辨認,均食用了當地稱為“面粉菇”的野生蘑菇,發(fā)病時間為誤食野生蘑菇3~72 h左右,均在當地醫(yī)院治療1~2 d后癥狀加重轉入我院就診。初期中毒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反應,隨后出現少尿、無尿癥狀,均診斷為急性腎功能衰竭伴急性肝功能損傷,其中有1例為重癥患者,病例相關陽性生化指標(最高值)見表1。所有患者經積極治療后均痊愈出院,住院病程7~17 d,平均(12±3.61) d。
2 治療過程及臨床藥師的參與
2.1 治療過程
2.1.1 一般治療方案 患者就診后,給予托拉塞米20 mg靜脈推注,促進毒素排泄及保護腎功能;及時給予葡萄糖補液,吸氧,補充能量,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心電監(jiān)護,定期檢查腎功能、肝功能、血凝等生化指標。由于患者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采用托烷司瓊止吐、泮托拉唑抑酸護胃等對癥治療。
2.1.2 血液透析 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血液透析,透析頻次為每周3次,根據血肌酐指標決定透析停止的時間。血液透析是目前野生蘑菇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最有效的血液凈化手段[1-3]。血液透析可以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和毒素,糾正高鉀血癥和代謝性酸中毒以穩(wěn)定機體的內環(huán)境,有利于維生素、蛋白質及其他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促進腎損傷細胞的修復和再生。
2.1.3 解毒劑復方益肝靈膠囊的應用 患者肝功能指標在透析后沒有明顯改善,臨床藥師查閱文獻后建議給予含水飛薊賓的復方益肝靈膠囊解毒護肝。水飛薊賓用于解毒時劑量推薦為50~60 mg/(kg·d),復方益肝靈膠囊以水飛薊賓計算每粒含量為80 mg,給予患者1日6次,每次8粒,飯后口服,用藥至患者肝功能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7例患者使用復方益肝靈膠囊后,可逆性急性腎功能損傷得到恢復,肝、腎功能相關指標呈進行性下降,最終均痊愈出院?;颊叱鲈呵案巍⒛I功能相關指標轉歸情況見表2。
2.2 臨床藥師參與的工作
2.2.1 成為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小組中的一員 由于此次治療野生蘑菇中毒患者是以治療急性腎功能損傷為主的綜合診療,我院成立了以腎內科醫(yī)師為核心,重癥醫(yī)學科醫(yī)師、臨床藥師、檢驗科技師、護理人員等院內人員及院外真菌學專家組成的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組,以方便患者的診治、管理及隨訪,并根據協(xié)作診療小組的組織結構明確各成員職責分工。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小組組織結構圖見圖1,組內各成員職責分工見表3。
2.2.2 中毒蘑菇樣本的采集 于第1例患者入院后次日,我院臨床藥師在患者家屬帶領下前往安慶市太湖縣新倉鎮(zhèn)采集可疑毒蘑菇樣本。臨床藥師準備了采樣設備、工具和材料,在采樣前對樣本生長環(huán)境、生長狀態(tài)、樣本的全貌及菌蓋、菌褶、菌柄、菌環(huán)、菌托等局部的細節(jié)特征進行了拍照;觀察記錄蘑菇的形態(tài)特征后進行標本采集,采集過程保持標本的完整性,特別注意標本菌環(huán)、菌托的完整性,詳細填寫標本記錄標簽;采集完成后使用鼓風式烘箱將鮮標本在不高于45 ℃的條件下烘干至恒質量得干標本,為后續(xù)的蘑菇標本鑒定做準備。
2.2.3 蘑菇種類的鑒定 在采集現場,拍下蘑菇樣本照片及記錄下蘑菇詳細的形態(tài)特征,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真菌學專家做蘑菇種類的初步鑒定。形態(tài)學鑒定確定中毒蘑菇為擬卵蓋鵝膏菌(Amanita neoovoidea Hongo)[4],后期的蘑菇分子生物學鑒定結果與此形態(tài)學鑒定結果一致。擬卵蓋鵝膏菌一般生長于夏秋季的亞熱帶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地上,較明顯的特征為成熟菌體菌柄被白色絮狀至粉末狀鱗片,基部腹鼓狀至白蘿卜狀,有菌環(huán),菌蓋直徑5~9 cm,新鮮蘑菇有不愉快的氣味[5]。該菌因為子實體被白色粉末,當地群眾俗稱 “面粉菇”,經7例患者辨認后確認食用了此種蘑菇而導致中毒。擬卵蓋鵝膏菌新鮮蘑菇子實體及干標本圖片見圖2、圖3所示。
2.2.4 分析中毒機制 根據蘑菇鑒定的結果,臨床藥師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可能的中毒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擬卵蓋鵝膏菌隸屬于鵝膏屬鱗鵝膏組,誤食后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急性肝損害。擬卵蓋鵝膏菌中毒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有毒成分可能為2-氨基-4,5-己二烯酸(2-amino-4,5-hexadienoic acid),該毒素對幾內亞豬的致死劑量為100 mg/kg,有關其中毒機制尚不清楚[1]。文獻記載中毒患者肝、腎功能損害一般在誤食1~4 d后出現,主要表現為肝功能中度受損及急性腎小管間質腎病、少尿或無尿、肌酐和尿素氮急劇升高[6-7],其中血清肌酐值為鵝膏毒肽中毒的重要檢測指標[8]。此次我院收治的中毒患者臨床癥狀及各項生化指標與文獻[6-7]描述相符。
2.2.5 宣教培訓 我院派出2名臨床藥師和1名醫(yī)師赴野生蘑菇中毒地,了解當地村民野生蘑菇的采食情況,對民眾科普宣傳有毒野生蘑菇知識,在山林路口等醒目位置張貼圖片,提示此種野生蘑菇有毒;通過微信等網絡平臺發(fā)布此次中毒事件的過程,提醒廣大民眾勿食用野生蘑菇,謹防中毒事件的再次發(fā)生;并對當地的鄉(xiāng)村醫(yī)師進行蘑菇中毒救治知識的培訓。通過科普宣教,將野生蘑菇中毒的防控延伸到社區(qū),當地民眾對野生蘑菇中毒的認識得到了提高。據了解,2017年該地區(qū)未出現因誤食擬卵蓋鵝膏菌中毒的病例。
3 臨床藥師參與的作用
3.1 臨床藥師在多學科診療協(xié)作小組內的職責
醫(yī)務科主任擔任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組組長,臨床藥師參加診療組,其工作地點主要在腎內科,擔任診療組聯絡秘書,當病區(qū)出現蘑菇中毒患者,聯絡救治組會診,全程干預每一例蘑菇中毒患者的診療過程。臨床藥師的主要工作內容為:①參與診療方案的制訂。②采集野生蘑菇樣本及樣本處理。③聯絡院外真菌學專家鑒定菌種。④查文獻分析可能的中毒機制,為臨床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⑤調整優(yōu)化患者治療用藥方案:建議使用含水飛薊賓的復方益肝靈膠囊保肝。⑥開展關于毒蘑菇知識的科普宣教活動。⑦預防管理藥品不良反應,提高患者在整個診療過程中的用藥依從性:部分患者服用復方益肝靈膠囊后消化道癥狀加重,告知其應飯后服用并增加飲水可減輕不良反應癥狀;部分患者吞服時膠囊破裂導致口感苦澀,告知其膠囊應整粒吞服。
3.2 調整給藥方案
臨床藥師查閱文獻[9-12]后得知,水飛薊賓在造成急性肝損害型鵝膏菌中毒的臨床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擬卵蓋鵝膏菌中毒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也會造成肝功能發(fā)生一定損害,有些文獻中也有使用水飛薊素的報道[1,13],對于鵝膏菌中毒引起肝功能損傷的患者,水飛薊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解毒藥物之一,水飛薊素的護肝作用機制主要包括:①具有酚類的化學結構,可穩(wěn)定自由基及活性氧類,有抗氧化活性以減少自由基對肝細胞膜的直接損傷;②通過影響細胞內的谷胱甘肽來阻止細胞膜的磷脂過氧化,從而維持肝細胞膜的完整,阻止肝毒性物質進入肝細胞實現對肝細胞的保護作用;③通過其在肝內的代謝刺激肝細胞、激活核糖RNA 的生物合成,促進膜蛋白的合成,及時修復受損的細胞膜[14]。水飛薊素是從野生植物薊中提取的有效藥用成分的總稱,主要包含水飛薊賓、異水飛薊賓、水飛薊寧、水飛薊亭等,在水飛薊素中,水飛薊賓含量最高且活性作用也最強,在一些歐洲國家,水飛薊賓已被批準為專門治療鵝膏菌中毒的藥物[1]。復方益肝靈膠囊的主要成分為水飛薊賓和五仁醇,五仁醇為中藥五味子的提取物,也可顯著降低肝損傷患者轉氨酶水平,兩者聯合制成的復方制劑比水飛薊賓單用能更有效地保護肝細胞功能、快速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并提高肝解毒能力,因此臨床藥師建議本次毒蘑菇中毒患者使用復方益肝靈膠囊。
4 討論
4.1 采集鑒定蘑菇的意義
由于患者在發(fā)病前有野生蘑菇攝食史,結合病史考慮為毒蘑菇中毒。根據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小組的分工,臨床藥師的任務之一為迅速采集可疑中毒蘑菇的樣本,以確定可能導致中毒的蘑菇種類。我國已有的關于蘑菇中毒的文獻絕大多數都只針對中毒癥狀進行描述而沒有明確蘑菇種類,原因之一是在救治過程中缺少標本的采集和有效鑒定。采集形態(tài)保持完好的可疑野生蘑菇樣本,由經驗豐富的蘑菇分類學專家進行形態(tài)學鑒定是最為快速的蘑菇種類鑒別方法。臨床藥師具有扎實的藥理學、生藥學、植物化學等專業(yè)知識,能解決與藥學相關專業(yè)的已知或潛在的問題,故對于蘑菇樣本的采集處理及蘑菇形態(tài)特征的描述,較臨床醫(yī)師更具優(yōu)勢。在多學科協(xié)作團隊中,臨床藥師通過采集樣本,及時與真菌學專家進行溝通,這對于中毒患者的毒源鑒定、蘑菇中毒預防和中毒后針對性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4.2 宣教培訓的必要性
在我國,誤食野生蘑菇中毒是一項較為突出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臨床藥師到中毒事發(fā)地向當地民眾宣傳毒蘑菇知識,幫助民眾提高識別毒蘑菇的能力,能減少誤食野生毒蘑菇事件的再度發(fā)生。鄉(xiāng)村醫(yī)師是農村患者毒蘑菇中毒后的第一救治人,但多數鄉(xiāng)村醫(yī)師缺乏對毒蘑菇的認識,導致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通過對鄉(xiāng)村醫(yī)師救治蘑菇中毒知識技能的培訓,可提高其診斷治療水平,為中毒患者得到有效救治贏得時間。在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團隊中,臨床藥師的藥學服務向公共衛(wèi)生領域延伸,這為臨床藥師今后的工作方向找到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4.3 臨床藥師在多學科協(xié)作模式中的積極作用
野生毒蘑菇中毒目前沒有特效治療藥物,死亡率極高[2],多學科協(xié)作模式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保證患者得到全面的治療。與傳統(tǒng)的工作模式有所不同,臨床藥師根據對蘑菇種類進行鑒定,通過有效的途徑分析中毒機制,可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理論支持,并優(yōu)化臨床治療方案,為后續(xù)的病例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7例患者治療結果表明,臨床藥師建議使用的復方益肝靈膠囊在治療毒蘑菇中毒致急性肝腎功能損害中是有效的,這有助于提升臨床藥師在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團隊中的地位,臨床藥師從現有證據的使用者轉變?yōu)樽C據的創(chuàng)造者[15]。臨床藥師深入臨床一線開展工作,利用扎實的藥學相關理論知識,提供藥物治療依據,是臨床藥師在多學科協(xié)作團隊工作中努力的新方向。
多學科協(xié)作模式是以患者為中心,以多學科團隊專業(yè)技術力量為基礎,為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的工作模式。從7例野生蘑菇中毒患者成功救治的案例中發(fā)現,臨床藥師借助多學科協(xié)作平臺,在中毒蘑菇品種的鑒定、中毒機制的分析、治療方案的優(yōu)化及實驗研究基礎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臨床藥師第一時間留存處理患者的尿樣、血樣,積極參與擬卵蓋鵝膏菌毒理研究(目前該鵝膏菌的毒性成分分析、動物毒理研究尚在進行,研究結果將另文發(fā)表),可獲得更有價值的治療信息和研究成果。臨床藥師在參與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模式中,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實驗基礎,從臨床工作中發(fā)現科研思路、培養(yǎng)科研素養(yǎng),提高臨床藥師科研能力,解決臨床問題。綜上,7例蘑菇中毒患者的成功救治為臨床藥師在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中新的工作模式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 1 ] 陳作紅,楊祝良,圖力古爾,等.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40-41.
[ 2 ] 楊建兵,袁惠芬.中西藥聯合血液凈化成功救治急性毒蘑菇中毒11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2(9):1490-1491.
[ 3 ] 張濤,李海燕,譚術蘭,等.血液凈化治療毒蕈中毒81例臨床分析[J].四川醫(yī)學,2004,25(10):1132-1133.
[ 4 ] KIRCHMAIR M,CARRILHO P,PFAB R,et al. Amanita poisonings resulting in acute,reversible renal failure:new cases,new toxic Amanita mushrooms[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2,27(4):1380-1386.
[ 5 ] 楊祝良.中國鵝膏科真菌圖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213.
[ 6 ] NAGARAJA P,THANGAVELU A,NAIR H,et al. Successful living relate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for end-stage renal failure caused by orellanine syndrome[J]. QJM,2015,108(5):413-415.
[ 7 ] ESPOSITO P,LA PORTA E,CALATRONI M,et al. Renal involvement in mushroom poisoning:the case of orellanus syndrome[J]. Hemodial Int,2015,19(4):E1-E5.
[ 8 ] 李玉白,趙忠桂,劉劭鋼.鵝膏毒肽對腎功能生化指標影響的實驗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6,35(5):54-55.
[ 9 ] 劉俊芳,李旺鵬.水飛薊賓酯化物的藥理學研究進展[J]. 天津藥學,2012,24(5):70-72.
[10] 劉志剛,李雪玲,翁立冬,等.水飛薊素藥理學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10):91-93.
[11] 張紫萍,凌漢新,劉青,等.水飛薊煎劑治療急性鵝膏肽類毒素致肝損傷的實驗研究[J].今日藥學,2014,24(1):11-14.
[12] 劉德明,王偉,王佩賢,等.水飛薊賓對α-鵝膏毒肽所致小鼠急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6):155-159.
[13] MONTANINI S,SINARDI D,PRATIC? C,et al. Use of acetylcysteine as the life-saving antidote in Amanita phalloides (death cap) poisoning. Case report on 11 patients[J]. Arzneimittelforschung,1999,49(12):1044-1047.
[14] 李青權,周強,??∑?,等.水飛薊素藥理機制新進展及其臨床價值再探討[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2):315-316.
[15] 黃金柱,胡小剛,盧來春,等.國內63家“三甲”醫(yī)院臨床藥師科研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藥房,2017,28(6):733-737.
(收稿日期:2018-01-03 修回日期:2018-04-20)
(編輯:劉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