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新宇
摘 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語言表達(dá)。兩種語言的差異反映兩種文化的親疏程度,一種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種文化中成了文化空缺,文化局限詞就是那些具有至少一種文化特有意義的詞語。本文通過對比分析英漢表達(dá)的文化空缺,揭示了文化局限詞的產(chǎn)生,指出了文化局限詞的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 文化空缺 文化局限詞 翻譯方法
一、文化與語言
迄今為止關(guān)于文化最古老的定義是Edward Burnet Tylor在1871年提出的,即文化是:“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xí)俗和其他的作為社會成員習(xí)得的能力和習(xí)慣的綜合體”(Katan, 2004:16)。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特定人群所使用的一套用于交流的符號,這套符號反映了這一人群的歷史、文化、生活和思維方式。語言用一種非常精確的方式反映文化,一種語言中的每個詞都可以找到它所指的物體或概念,無論這些所指是有形的或者是無形的。Larson(1984:137)曾經(jīng)指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側(cè)重點,例如:新圭那亞的文化側(cè)重于園藝、捕魚、食品、樹木等,美國文化側(cè)重于工作、掙錢、教育等。每個在各自側(cè)重領(lǐng)域的詞語數(shù)量會較其他文化中該領(lǐng)域的詞語數(shù)量多??傊?,世界上多姿多彩的文化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語言。
二、文化空缺和文化局限詞
一種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種文化中成了文化空缺(cultural vacancy)。根據(jù)鄧炎昌等[2],文化空缺一般可以分為如下幾類:(1)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驗上的文化空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內(nèi)陸的農(nóng)業(yè)國家,并認(rèn)為農(nóng)業(yè)是立國之本。在漢語里有很多反映中國特有生活環(huán)境的詞語,如:滄海一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反之,英國擁有很長的海岸線,航海、漁業(yè)在國家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語中有許多反映航海和漁業(yè)的詞語,如:teach fish to swim; in the same boat等。(2)社會風(fēng)俗和習(xí)慣上的文化空缺:一個國家的社會風(fēng)俗和習(xí)慣是一個民族經(jīng)濟生活和社會狀態(tài)的生動反映。例如:在圖騰崇拜方面,中國文化以龍和鳳為崇拜對象。在漢語中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攀龍附鳳等,但在英語文化中,獅子通常是崇拜對象,所以英語中有這樣的表達(dá):regal as a lion, lion-hearted等。(3)民族心理模式上的文化空缺:每個民族都有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宇宙觀,并以此理解客觀世界,中國人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重綜合和直覺而不是邏輯,如中國人認(rèn)為“天”是宇宙的主宰,人要服從“天”,所謂“天人合一”;“氣”是萬物之始。我們在漢語里能找到這些詞語如:天意;天理;天時地利人和等。在英語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獨立的,人應(yīng)該挑戰(zhàn)并征服自然。
三、詞語意義和語義空缺
一個詞語可能擁有以下八種意義:概念意義、內(nèi)涵意義、情感意義、修辭意義、文體意義、語用意義、語法意義和搭配意義。然而某些意義可能只存在于一種文化語境當(dāng)中,在另外一種文化語境中是不存在的,這種詞匯意義的缺失就是語義空缺(semantic vacancy)。語義空缺是由文化空缺引起的,根據(jù)鄧炎昌等[2],語義空缺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概念意義上的語義空缺:一些詞語它們所指稱的概念是一種文化所特有的,所以在另外一種文化中這種概念意義是空缺的。例如:漢語中的阿Q、祥林嫂、緊箍咒等及英語中的hot dog,salad等。(2)內(nèi)涵意義上的語義空缺:一部分詞語所具有的內(nèi)涵意義是一種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義在另外一種文化中是空缺的。例如:紅雙喜;松鶴延年;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blue movie(色情電影)等。(3)修辭意義上的語義空缺:一些詞語所具有的修辭意義只存在于一種文化當(dāng)中,在另外一種文化當(dāng)中是語義空缺。例如:炒魷魚;駕鶴西去;kick the bucket等。(4)文體意義上的語義空缺:一些詞語具有某種文化所特有的文體意義,這些意義在另外一種文化中是語義空缺。例如:令郎;犬子;寒舍等。(5)語用意義上的語義空缺:一些日常用語詞匯具有一種文化所特有的語用意義,這些在另一種文化當(dāng)中是語義空缺。例如:哪里哪里;彼此彼此等。綜上所述,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每種文化都有特有的事物和概念,這些事物和概念在另外一種文化中是找不到的,這就是文化空缺。文化空缺引起語義空缺,文化局限詞(culture-specific words)指的就是那些具有至少一種文化特有意義的詞語。文化局限詞和語義空缺給翻譯和跨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因此解決文化局限詞的翻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四、文化局限詞的翻譯方法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對另外一種語言的書面和口語形式進(jìn)行轉(zhuǎn)述的一個實踐領(lǐng)域”(Hartmann & James, 2000: 146)。雖然文化局限詞給譯者造成了困難,但是它們依然具有可譯性。這是因為人類思維和語言表達(dá)具有同一性,雖然全世界的人類被劃分為不同的語言社團,但是他們具有共同的特性如邏輯思維能力,相同的喜怒哀樂。之所以在語言中出現(xiàn)語義空缺,是因為相應(yīng)的物體或文化現(xiàn)象是空缺的,但是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當(dāng)這些物體或文化現(xiàn)象被引入目的語文化以后,目的語語言體系會盡其所能將這些物體和文化現(xiàn)象表達(dá)出來。文化局限詞的基本的翻譯方法有如下幾種:(1)音譯法:“音譯法就是源語的音形單位被目標(biāo)語的音形單位代替的過程”(Catford, 1965, cited in Shuttleworth & Cowie, 2004: 189)。例如:毛澤東 Mao Tze-tung;氣功 qigong等。音譯法是彌補文化空缺,促進(jìn)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翻譯方法,通過音譯法,一些漢語文化局限詞已經(jīng)成功地被英語吸收為其語言體系的一部分,如:mao-tai;Pinyin等。(2)直譯法:直譯法就是“在參考目的語語言規(guī)范的情況下充分傳達(dá)源語內(nèi)容的一種翻譯方法”(Barkhudarov, 1965, cited in Shuttleworth & Cowie, 2004: 95)?!爸弊g法以逐字翻譯為起點但是要參照目的語語法做必要改變”(Catford, 1969, ibid)。例如:紙老虎 paper tiger;丟臉 lose face等。直譯法同樣是填補文化空缺的另一種有效方法,目前,許多漢語文化局限詞已經(jīng)通過這種方法進(jìn)入英語語言當(dāng)中,例如:bean curd; Forbidden City等。(3)意譯法:根據(jù)Shuttleworth & Cowie (2004:62), 意譯法指的是一種旨在產(chǎn)出自然流暢的目的語語言的翻譯方法,而不是保持源語文本詞語排列順序,它比逐字翻譯法或者直譯法更高一個層次,更加重視譯文的自然性和流暢性,所以也被稱作逐意翻譯法。例如:辛亥革命 the revolution of 1911;望子成龍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4)近似翻譯法:根據(jù)巴爾胡達(dá)羅夫 (1985:77),近似翻譯法就是當(dāng)沒有意義完全對等的對等詞時,用一個意義近似等值的目的語詞匯單位代替一個源語詞匯單位的方法。近似翻譯法適用于文化局限詞的翻譯是因為它傳達(dá)了意義的實質(zhì)。例如:
原文:“(士隱)將道人肩上的褡褳搶過來背上,……”(摘自《紅樓夢》)
譯文1:“He transferred the sack from the Taoists shoulder to his own,...” (楊憲益;戴乃迭譯)
譯文2:“But Shiyin merely snatched the satchel that hung from the others shoulder and slung it from his own,...”(霍克斯譯)
在這里,文化局限詞“褡褳”的意思是“長方形的口袋,中央開口,兩端各成一個袋子,裝錢物用?!弊g者用了sack 和 satchel來翻譯“褡褳”。sack的意思是“rectangular-shaped bag (as of paper, burlop, or canvas)”;satchel的意思是 “a small bag often with a shoulder strap”。雖然“褡褳”和satchel 及 sack 在意義上并不完全等值,僅僅是它們的概念意義相近,但是在沒有完全對等詞的情況下,它們可以向讀者傳達(dá)這一中國文化局限詞的意義和實質(zhì)。(5)解釋性翻譯法:根據(jù)巴爾胡達(dá)羅夫(1985:75),解釋性翻譯法通過定義或解釋的方法揭示源語詞語的意義。解釋性翻譯法的一個弊端就是解釋性譯文太長,不利于提供對應(yīng)詞,但是可以作為注釋說明對應(yīng)詞。例如:三資企業(yè)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隸書 official script in Chinese style of calligraphy. (6)文化替代法:根據(jù) Beekman & Callow(1974, cited in Shuttleworth & Cowie, 2004:35), 文化替代法指的是用目的語文化當(dāng)中存在的一個詞語來替代未知的源語詞語,這兩個詞語具有相同的意義功能,如:害群之馬 a black sheep;掌上明珠 apple of the eye等。
五、結(jié)語
語言是文化體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現(xiàn)實的反映和表征。一種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或概念在另外一種文化中就成了文化空缺,文化空缺引起語義空缺,文化局限詞(culture-specific words)指的是那些具有至少一種文化特有意義的詞語。文化局限詞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因此解決文化局限詞的翻譯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xiàn):
[1]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6.
[2]鄧炎昌等.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9:3.
[3]Larson, Mildred, L.. Meaning-based Translation: 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M].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1984: 137.
[4]Hartmann, R. R. K. & James, Gregory.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Routledge, 2000: 146.
[5]郭愛先.詞匯空缺及其可譯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8(5):42-66.
[6]Shuttleworth, Mark & Cowie,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2-95.
[7]巴爾胡達(dá)羅夫,著.蔡毅等,譯.語言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75-77.
[8]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漢英雙語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2.
[9]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1th Edition)[Z]. Springfield: Merriam Webster, Incorporated,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