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青
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需要大批量優(yōu)秀的工程人才,培養(yǎng)該領域人才是工科高校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是基礎”,指明了對工科高校學生培養(yǎng)的方向。中華經典文化是建設文化自信的重要著力點。通過設計、發(fā)放及回收調查問卷,探清當代工科高校學生對“一帶一路”中的中華經典文化的認知程度,可以有的放矢地開展對工程人才文化自信的建設和培養(yǎng)。
關鍵詞: “一帶一路” 文化自信 中華經典文化 工科高校 工程人才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2月20日考察澳門大學時曾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文化自信”,被總書記特別強調指出來。
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基于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和對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準確把握,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價值追求,形成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倳浽诳疾旄咝r提出“文化自信是基礎”,就是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寄予了厚望,意義深遠。
那么,為什么要建立文化自信?用什么建立文化自信?工科高校學生有怎樣的特點,需要怎樣建立這個年輕群體的文化自信?一連串的問題擺在面前急需解決。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建立文化自信?提起“一帶一路”,人們必然會想到兩千多年前的“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不僅把絲綢、茶葉和瓷器傳向世界,更把先進的思想、制度等文化一并發(fā)揚光大。以史為鏡,新的時代,我們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更應該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夯實文化基礎,繼承傳統(tǒng)精華,從而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從對外交流的角度來講,文化就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和名片,如何與他國建立友好、有效的溝通機制,文化的交流必不可少。“一帶一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普遍處于發(fā)展中階段,具有廣闊的上升空間。我們要向外展示和表達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價值理念,前提是充分肯定本國的文化,證明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地位。
第二個問題,用什么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自然要通過“文化”建立,自然要用中華文化建立。泱泱數(shù)千年文化,其根基是經歷歷史的積淀和時間的滌蕩所流傳下來的中華經典文化,這是獨屬于我們自己最深厚最具淵源的文化力量?!爸腥A文化中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孝老愛親、敬業(yè)樂群、扶正揚善等道德規(guī)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
中華經典文化囊括了儒、道、墨、法、名、兵、雜、陰陽、縱橫等諸子百家思想體系,同時具有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點,“中國在人文地理上這種‘兩半合一和‘一分為二的優(yōu)勢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3]。其中,“和”是中華經典文化內核的關鍵要素,也是中華民族理想的行為準則?!扒笸娈悺?、“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等思想是中華民族深入骨髓的思想傳統(tǒng),也是支持中華文明發(fā)展至今生生不息的重要動力源泉。
第三個問題,怎樣為我國工科高校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工科高校所培育出來的人才是“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一線實踐者,我國本科層次的工科專業(yè)布點數(shù)已達15733個,基本覆蓋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所有重大工程項目[4]。那么,如何讓工科高校培養(yǎng)適合于“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需要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程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對我國工程人才的需求方向各有不同。因此,對我國高校學生在工程技術專業(yè)方面培養(yǎng)的針對性要增強。如何為工科高校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前文提到的中華經典文化就應該被視作培養(yǎng)大學生的著力點和核心點。
二、工科高校學生對中華經典文化的認知度
筆者設計了一套名為《工科大學生對“一帶一路”中的中華經典文化認知度調查》的問卷,有效問卷120份。填寫問卷的人群以大學二年級學生為主,占總人數(shù)的70.83%,其他三個年級人數(shù)較少。其中男生84人,女生36人,男女比例為7∶3。
問卷第一題就是“一帶一路”的全稱是什么:能夠正確回答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學生有43人,占總人數(shù)的35.83%?!耙粠б宦贰弊鳛閲野l(fā)展戰(zhàn)略,在當代大學生人群中的接受度很高,但從統(tǒng)計數(shù)字看,學生對此細致了解的還有待提升。作為工科大學生,未來是進行“一帶一路”建設的生力軍,在校期間不僅要“知道”“一帶一路”,更要“了解”“一帶一路”,從而在學習專業(yè)和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在問及“一帶一路”和古絲綢之路的關系時:有15.83%認為是古絲綢之路的現(xiàn)代版,這部分學生無論是對“一帶一路”還是“古絲綢之路”都沒有明晰的認識,更多的是“望文生義”。48.33%的學生認為“一帶一路”是古絲綢之路的繼承和發(fā)展,這部分學生已經意識到固守著古絲綢之路的經驗是遠遠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35.83%的學生認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實現(xiàn)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對“一帶一路”有更客觀的認識。至于如何用好這個“歷史符號”,為實現(xiàn)愿景則是一門值得深刻探討的課題。
關于是在怎樣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參與調查的學生用的是多選的方式。有86.67%的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需要;有74.17%的認為是中國經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有64.17%的認為是中國全球責任的需要;有62.5%的認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還有25%的認為中國多個行業(yè)產能過剩。通過訪談,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中國的發(fā)展前景持非常樂觀明朗的態(tài)度,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前提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一個大國擔當?!耙粠б宦贰北厝皇侵袊斑M道路的重要強心劑,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主動力。
關于調查學生所認為的“一帶一路”的內涵,在學生看來,“一帶一路”主要是一條經濟貿易之路,同時非常重視文化傳播,認為“一帶一路”是我國和戰(zhàn)略沿線國家乃至全球相互了解、相互溝通的文化之路。
關于“一帶一路”對人才的需求,是一道多選題。在上題中多數(shù)人認為“一帶一路”首先應是一條“經濟貿易之路”,因此在本題中更多人認為金融商務人才最急需。作為被調查的工科生群體,畢業(yè)后更多從事的工程技術工作,但“工程技術人才”在四個選項中僅排第三位。后經訪談,有學生認為,專業(yè)關系,盡管畢業(yè)后會在項目一線承擔工程技術相關任務,但是非常希望通過自身努力進行提升,成為某個項目的實際管理人和負責人,把自己所學在項目中進行實現(xiàn)。同時,由于各項項目的實施管理都離不開金融商務等相關環(huán)節(jié),學生非常希望可以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成為集商務、項目、工程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才。至于人文藝術方面的人才,盡管有一些學生勾選,但通常情況下都認為人文藝術人才不能直接創(chuàng)造財富,不能快速實現(xiàn)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推動。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工科大學生本身專業(yè)領域的限制,對跨領域的方面難免不夠了解;二是折射出當前一些學生社會對人文藝術人才的不重視。
問及希望通過怎樣的渠道了解中華經典文化時,60%的選擇網(wǎng)絡媒體,25%的選擇書籍雜志,其他15%的選擇心傳口授。網(wǎng)絡媒體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接收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書籍雜志、心傳口授的象征意味更多,但實用價值正在一步步向衰落,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調查問卷中設計了三道開放式問答題,第一道是:假如您是“一帶一路”某項目中方代表,初次和外方代表溝通交流時會用到什么內容的中華經典文化?經過分析,答案中位居第一位的高頻詞是:“絲綢。”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古絲綢之路的直觀感受是深刻的,這得益于“絲綢之路”的概念深深地扎根在學生接受教育的全過程中。
第二道是:假如您是“一帶一路”某項目中方負責人,您認為我方團隊精神核心應該是什么,請用一兩個詞匯概括。在沒有任何關鍵詞的提示下,高頻詞匯集中出現(xiàn)了,分別是“合作”、“互利”、“包容”、“發(fā)展”、“創(chuàng)新”。
第三道是:您認為如何在“一帶一路”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做到文化包容?這道題在設計之初,就被認為差異化比較大的文化之間的交流,首要做到的應該是“包容”,這在上一題的高頻詞中有了體現(xiàn),說明這一點是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的。除了“文化”作為第一高頻詞外,其他幾個按照出現(xiàn)頻率的高低依次排開分別是“尊重”、“理解”、“精華”、“求同”。這幾乎可以說是文化之間包容的必經步驟:首先是要“尊重”,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產物,差異性是必然的,可以不理解,可以不接受,但是不能不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試著去理解,理解什么?理解對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最后,把對方的文化“精華”與我們自己的文化“精華”放在一起,從中尋找出相同相通之處,從而成為文化包容的著力點。
三、結語
通過對“一帶一路”倡議所需人才的分析,具備文化自信的高水平工程人才,是當前工科高校學生應具有的“軟實力”。中華經典文化則是建設“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根據(jù)學生對“一帶一路”中的中華經典文化認知度的調查,摸清培養(yǎng)重點和方向,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人才支持,建設人才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J].紅旗文稿,2010(15).
[2]雙傳學.“一帶一路”視閾下的我國文化開放戰(zhàn)略[J].東岳論叢,2016(5).
[3]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170.
[4]楊小卜.“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J].科技與企業(yè),2016(01).
項目來源: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青年教改項目
項目名稱:從“一帶一路”中發(fā)掘中華經典文化對工科高校藝術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的研究
項目時間: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