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473000)趙越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本文特選取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14例白血病患者進行了研究,并給予心理護理,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進行治療的114例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9例,女28例,年齡19~61歲,平均年齡(40.51±3.18)歲;觀察組患者中,男31例,女26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1.42±3.09)歲;對比后,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都進行了常規(guī)的白血病護理,對照組患者具體包括:定期檢查病房、保持病房干凈整潔、嚴格遵照用藥、安排專人全程負責和督導、做好病情記錄等。觀察組的心理護理內容有:①心理健康護理。護理人員要積極地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導,告知患者致病原因和治療方法,同時,在患者入院后需要向其講解病房設施以及如何使用相關器材,增強其治療信心。對于患者的疑問,護理人員必須及時回應,主動、耐心地與患者進行交流,逐漸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1]。②知識滲透護理。護理人員一定要做好相關知識講解,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分析,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全面的認識,從而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理念,消除不良情緒。③護患關系護理。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展開護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護理人員一定要重視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從患者角度出發(fā),做到真正的關心和愛護患者,增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同時,護理人員一定要充分尊重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需求和建議,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護理人員自身的責任意識必須要強烈,從而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2]。
1.3 護理觀察指標 經過護理后,分析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心理狀態(tài)標準使用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來分析,分值越低表明患者心理狀態(tài)越好;生活質量以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軀體功能來分析,其中,每一項均為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不良反應從便秘、眩暈、嗜睡、瘙癢、呼吸抑制來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和處理的是SPSS19.0,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取x2檢驗;對比以P<0.05表示研究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態(tài)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心理狀態(tài)無明顯差異;經過護理之后,觀察組抑郁和焦慮評分分別為(28.91±2.97)分、(28.91±2.97)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42.47±3.72)分和(42.59±4.26)分,P<0.05。
附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
附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
組別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物質生活 軀體功能對照組(n=57) 47.7±3.3 33.4±5.2 48.1±2.4 45.6±3.7觀察組(n=57) 61.2±5.3 46.8±4.3 50.5±3.6 61.3±3.6 t 16.324 14.993 23.382 22.960 P 0.000 0.000 0.000 0.000
附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2.2 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附表1。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經過護理之后,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觀察組的高,P<0.05,具體情況如附表2。
白血病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研究發(fā)現,除了對患者治療外,日常護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且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較好。通過研究發(fā)現,觀察組的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護理指的是以常規(guī)護理為基礎再次進行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心理、生理的護理,滿足患者的需求。作為一種的新的護理方式,其可讓患者嚴格按照醫(y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治療,且有利于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通過一系列心理護理干預,可以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對于患者的病情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對白血病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