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婦幼保健院(450000)胡彩霞 聶偉麗
血液采集是臨床掌握新生兒健康狀況的主要手段之一,若操作不當極易造成疼痛、穿刺失敗、感染等不良事件,引起醫(yī)患糾紛[1]。外周動脈采血為新生兒相對安全可靠的采血方法,為探討其護理配合及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新生兒70例。按照平行對照法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35例。觀察組:日齡2~30d,平均(16.36±3.71)d;出生時體重:2.51~4.08kg,平均(3.22±2.06)kg。參考組:日齡2~28d,平均(16.40±3.56)d;出生時體重:2.50~4.09kg,平均(3.15±2.11)kg。兩組新生兒性別、日齡以及體重等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考組:采用股靜脈穿刺采血法:新生兒平臥,保證單側下肢充分暴露,膝關節(jié)屈曲、外展,將其臀部墊高3~5cm。助手固定新生兒雙腿,穿刺部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捫及股動脈搏動部位,股動脈搏動點內側0.5cm處垂直進針,之后緩慢向上提針,觀察回血后停止提針,血液采集到需要量后拔針,并用棉球壓迫止血。
觀察組:采用外周動脈采血法,新生兒處于平臥體位,暴露一側上肢,操作者固定新生兒腕關節(jié),以腕橫紋線上橈側到尺側線段的1/4(橈動脈搏動點)為穿刺點,穿刺部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5ml注射器連接5號頭皮針,20°~45°角度進針,觀察回血后常規(guī)固定,采集夠所需量后,拔針,穿刺部位按壓5min左右。觀察無出血后及時松開,以保證穿刺肢體血液恢復。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兩組新生兒穿刺采血一次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人數(shù)所占比例);②記錄穿刺中不良事件(針頭脫落、穿刺部位滲血等)、穿刺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血腫、標本凝血和溶血、呼吸暫停、感染等);③患兒家屬對采血滿意度: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越滿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分析采用SPSS19.5。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方差表示,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配對用x2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觀察組34例新生兒一次穿刺成功,1例行2次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7.1%;參考組28例新生兒一次穿刺成功,4例行2次穿刺成功,3例行3次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為80%,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081,P=0.024)。
2.2 穿刺不良事件 觀察組穿刺意外發(fā)生率為5.7%,參考組穿刺意外發(fā)生率為22.9%,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200,P=0.040)。見附表。
2.3 家屬對穿刺滿意度 觀察組新生兒家屬對穿刺滿意評分為(94.40±3.26)分,參考組新生兒家屬對穿刺滿意評分為(90.05±2.99)分,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818,P=0.000)。
附表 觀察組與參考組穿刺不良事件比較(n/%)
新生兒四肢血液分布量較少,同時其血管較細小、血管充盈度較差,因此一直為護理人員面臨的難題。目前臨床多采用股動脈或股靜脈穿刺采血,然而由于二者與神經并行分布,同時股動脈部位血液量較多,若操作不當極易破壞其動脈神經,引起血腫甚至血管損傷,產生不良后果[2]。外周動脈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較高,能夠避免多次穿刺采血引起血管損傷而導致的血栓。為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采血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醫(yī)護人員可從以下方面加強護理干預:①血液采集時,安撫新生兒情緒,輕言細語,若媽媽在身邊,則可由其安撫新生兒情緒。②血液采集時,在保證穿刺部位暴露的前提下,盡可能維持新生兒體位舒適度,減少其抗拒,避免對新生兒造成傷害。③血液采集時,醫(yī)護人員要嚴格參照無菌原則,穿刺部位充分消毒,一旦受到污染則立即停止血液采集并即刻處理;血液標本需隔絕空氣處理。④穿刺不良事件發(fā)生后,快速找尋發(fā)生原因并對癥處理,以保證新生兒安全。
總之,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新生兒診療中充當重要角色;為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醫(yī)護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技能,嚴格無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