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九醫(yī)院(463000)李言亭
1.1 一般資料 我院治療的98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組,每組均為49例。實驗組男女比例為27∶22,平均年齡為(59.42±2.53)歲,發(fā)病至入院平均時間(24.01±4.92)h,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9∶20,平均年齡為(59.15±2.31)歲,發(fā)病至入院平均時間(24.62±5.13)h,兩組患者以上條件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積極同患者及家屬交流,了解患者具體情況,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為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定時翻身,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訓練,防止壓瘡、泌尿系統(tǒng)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實驗組患者加用強化康復護理,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被動訓練,直至患者恢復主動訓練,提高患者關節(jié)、肌肉靈活度,防止患者出現(xiàn)跌倒等情況,對患者鍛煉及時給予肯定,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訓練。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坐起訓練,逐漸增加坐起時間及角度,指導患者進行站立練習。給予肢體及穴位按壓,拇指按足三里、尺澤、環(huán)跳等穴位,氣沖穴及下方腹壁下動脈進行按揉,涌泉穴按摩至出現(xiàn)熱感。按摩淋巴密集區(qū)直出現(xiàn)熱感,每次應用30min對患者肢體及穴位進行按摩,每次30min,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因疾病等因素使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為提高患者認知及感知功能,在患者患病側放入患者感興趣物品,適當刺激皮膚,提升患者注意力。
1.3 觀察指標 應用Lovett6級分級法評價患者上下肢運動肌力[1]。神經(jīng)功能評價應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DF)[2]。生活能力評價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量表包括:穿衣、上樓梯、進食、活動、排便等,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3]。
2.1 兩組肢體功能差異 護理前兩組肢體功能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上肢肌力(2.81±0.86)分,下肢肌力(3.45±0.96)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見附表1。
2.2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生活能力差異 治療前兩組神經(jīng)功能、生活能力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23.21±1.94)分,生活能力(79.38±15.43)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多種原因可引起腦梗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該病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采取有效護理措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為臨床關注的焦點。常規(guī)護理恢復時間長,增加患者心理負擔,使患者產(chǎn)生消極心理,直接影響恢復情況。強化康復護理使患者得到專業(yè)康復護理,康復人員和護理人員共同協(xié)作可增加患者信心。肢體按摩可有效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舒經(jīng)活絡,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同時在護理過程中加強同患者交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各項問題,積極面對疾病,配合治療。認知護理時關注患者患側肢,有意識提醒患者積極鍛煉患側,促進患者恢復。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肢體功能、神經(jīng)功能、生活能力同對照組比較均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附表1 兩組肢體功能對比
附表2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生活能力對比
綜上所述,強化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復,為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