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又到了小滿這個節(jié)氣,雨自然是少不了的存在。我一邊讀著手中的《洛陽伽藍記》,一邊平靜而閑適地聽著窗外的雨聲,淅淅瀝瀝,帶著浸潤凡心的美。
坐在窗臺上,樓下的行人行色匆匆,傘的色彩是奪目的,人卻很慌亂。書中描繪著參天的古木,幽靜的伽藍,還有那高聳的九層浮屠。佛像用慈悲之眼,看盡眾生之相,眾生皆苦,一生行路艱難,那么,為何要急著趕路,難道前方不會淋雨嗎?不過所幸,天不淋一人,眾生平等,大雨之中,有差別的不過是心境罷了。
菩提樹下,釋迦牟尼佛了悟,看破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而是紫陌紅塵,不悲觀,不厭世,不過是參透了,知道放下才能獲得歡喜。很多人輕易地“拿起”,多少人會釋然地“放下”,不過是掙扎,背著名,馱著利,帶著許許多多的不甘心和不滿足,負重前行,疲于奔命。放下并不是消極,不過是卸下了靈魂的重擔,一身輕松上路,才會走得長遠。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拈花,微笑,心照不宣,佛說,懂他的唯有迦葉。微笑著,不苦澀,不狂放,不自怨自艾,才是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
雨繼續(xù)下,帶著訴說不盡的纏綿意味。遠處的陰云卷卷舒舒,造型奇特,有些詭譎。
我不由得想起了電影《劍雨》中的畫面,雷聲隆隆,豆大的雨點拍打在石橋之上,一片陰云籠罩,女主人公撐傘走過石橋,耳邊是老和尚講給她的故事:佛祖的弟子阿難見到一個女子,從此愛慕難舍,佛祖問他,究竟有多愛那個女子,阿難答:“我愿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雨淋,只求那少女從橋上走過?!?/p>
這么多年了,那個鏡頭始終在我的心頭縈繞著,觸動心弦的,是陰云,是雨滴,是石橋,更是那哀傷又癡心的情話。
五蘊皆空方能了悟,人生三戒:“貪、嗔、癡”,前兩者都還好說,唯有“癡”最難戒。每一個以為自己能夠放下的人,都會有一處無法看破的紅塵。滿懷愛慕的仙女化身為一株曇花,“曇花一現(xiàn),只為韋陀”。唐僧歷經(jīng)了那么多的劫難,最過不去的是女王溫柔的眉眼。
手里的書,不知不覺有些沉甸甸的。
聽聞方文山在讀完《洛陽伽藍記》后,被其中的一段故事觸動不已,寫下了那首《煙花易冷》?!坝昙娂姡f故里草木深。我聽聞,你仍守著孤城?!蔽簳x亂世,心上人征召入伍,再未回還,女子守著相見時的那座伽藍,落發(fā)出家,等了一生。然而滄桑的不僅是她短暫而寂寞的一生。戰(zhàn)亂紛紛,洛陽城屢次成為戰(zhàn)火的中心,一次次外敵入侵,一次次又見證了外敵覆滅。無論是英雄還是平民,都如匆匆過客,誰也無法鐫刻他們的一生。曾經(jīng)繁華過的萬千伽藍,毀了又建,建了又毀,生靈涂炭,連佛門清凈之地都無法幸免。慈悲的佛眼見證著萬千流離,悲歡離合,喟嘆解救不得。
永寧寺有一座通天巨塔,高九十余丈,每只角上都懸掛著精巧的金鐸?!爸劣诟唢L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余里?!睔v經(jīng)劫難之后為大火所炬,“火經(jīng)三日不滅,有火入地尋柱,周年猶有煙氣?!蔽铼q如此,人何以堪!
不同于唐時佛像的寶相莊嚴,也沒有飛天的空靈飄逸,魏晉時的佛是悲憫的。割肉喂鷹,舍身喂虎。恰如《楞伽經(jīng)》里的地藏王菩薩功業(yè)無邊,卻不愿入極樂之地。發(fā)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p>
天下太平之時終于等到,可是洛陽城已經(jīng)草木深深,衰敗不堪。那個獨自等待的女子,終究沒有等到她的心上人,也沒有等到天下安定之時。她和洛陽城里的伽藍浮屠一樣,化為歷史中讓人嘆息的,遙遠的故事。
亂世的流離,盛世的繁華,時移世易,幾多滄桑。遠古的暮鼓晨鐘,如今的落雨紛紛,看破的,看不破的,太多紛擾,太多慨嘆。唯留心靈一方凈土,還自己一顆潔凈敏感的心,用一生洗滌塵埃,回歸最本真的自己。
羌管悠悠兵車遠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也不知從哪個時段開始,突然就讀懂了杜甫,杜詩沉郁,充滿了對百姓的悲憫和對社稷的憂慮,開元盛世沒有趕上,入眼全是滿目瘡痍的河山。眾生悲苦之相落入一個敏感之人的眼中,便是字里行間的充斥著的嘆息和無奈。
這首《兵車行》,讀起來實在壓抑。
征夫之怨,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被頗多提及的題材,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征夫之歌總響著悲慟哀傷的調(diào)子,烏云沉沉,羌管悠悠。
衛(wèi)國保家,再豪邁不過的青春誓言,他們在最好的年華,吟唱著“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的誓言,堅定追求著“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目標,在“胡天八月即飛雪”的惡劣環(huán)境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生后名”。聽說遠方的戰(zhàn)場上風沙會迷了眼睛,暴風雪刮在臉上像是刀割一般,聽說那里殘陽如血,聽說那里杳無人煙……然而,大好男兒怎能將一生沉溺于市井繁華中,“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泱泱中華最不缺少的便是這樣有血性的男兒,于是前有衛(wèi)青霍去病,縱馳千里,勒馬燕然,后有李衛(wèi)公郭子儀掃賊蕩寇,千古揚名。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睘閲鲬?zhàn)本是男兒之責,怕只怕碧血入江河,忠骨藏青山,到頭來卻不知永無休止的戰(zhàn)爭究竟是保衛(wèi)了家鄉(xiāng)的妻兒,還是只成全了別人的野心。
在那個年代,征召入伍很可能就意味著“埋沒隨百草”,好不容易回來了,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不知家中有阿誰”。老父的牽掛,母親總也流不完的淚水,妻子房中孤寂的殘燈,這些都會成為記憶中最模糊的畫面,最終成為心口唯一的掛牽。
他們不過是史書中記載不到的人。從軍之時或許還在稚齡,赤著足,踏過中原,穿過大漠,翻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山,風塵撲面,那張臉在經(jīng)歷了一場又一場的生死之后,變得滄桑。本以為一生清澈的雙眼,終于也學會了隱忍渾濁的淚水。北方的風那樣凌厲,在臉上刻上了風霜的印痕。西域的日頭那樣熾烈,肌膚慢慢不再白皙。他已然是一個老兵了,長年從軍,殺敵斬將,他有了軍功,開始指揮著那些剛剛?cè)胛榈?,仍然帶著稚氣和意氣的少年們,正如當年的他自己,有對生命的敬畏,心臟依然跳動得鮮活。然而,邊患未已,天下動蕩,他還在日復(fù)一日地穿梭在生與死之間。林間的杜鵑凄厲地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終于,可以回家了?!拔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奔亦l(xiāng)早已變換了模樣,鄉(xiāng)音無改,然而失去了所有熟悉的氣息,當年上戰(zhàn)場時想要守護的人們,成為了荒草叢生的孤冢。在如血殘陽的映照之下,既凄涼又絕望,烏鵲南飛,獨立殘陽,一生便是這樣,或許值得,或許只是一文不值。
前幾年往北走,經(jīng)過一條河,導(dǎo)航說:“前方到達無定河橋”。原來這就是無定河,原來那首悲哀的詩寫的就是這個地方: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天陰陰的,將哭未哭的樣子,似乎也只有這樣的天氣,才配得上讀這首詩的心境。平凡人的生命總是容易被遺忘。我們在史書中看過太多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他們的生活再怎樣多姿多彩,曲折離奇,也不過是個例罷了。誰又能說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不能成詩作賦呢?他們用了完整的一生演繹著一場場或悲或喜的故事,而他們的血淚藏在了史書的縫隙之中,為我們悄悄講述著那個時代。他們?yōu)榱苏鲬?zhàn)而死,卻只成了冰冷的數(shù)字,然而于他們的家人而言,他們是整個世界。
宮詞幽幽秋意涼
寫這篇文章時,外面下著雨,秋雨連綿已持續(xù)了一周的時間。果真應(yīng)了詩經(jīng)里的那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到了農(nóng)歷的七月,一場雨一過,真算得上是“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此時讀唐詩,恰好讀到了那首《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p>
剛剛過去七夕節(jié),這首詩稱不上是恰如其分,也算得上是恰得其時。眾多寫七夕的詩詞中,這首突兀的綺麗幽怨,整首一讀,畫面便近在眼前。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一位綺年玉貌的宮人,獨自坐在空蕩蕩的回廊上。殿內(nèi)的銀燭散發(fā)著昏暗的光芒,斑駁地映照在冰涼的屏風上。她漫不經(jīng)心地打著羅扇,螢火蟲自眼前飛過,畢竟年少活潑,百無聊賴之下,竟生了追逐之心,一路追逐到了庭院中,月色如銀灑了一地清輝,帶著一片涼意。驀然抬手,銀漢橫在天際,一年一度的七夕節(jié)只是別人團圓的日子,意興闌珊之下,淚水滑落臉頰。
這首詩里有幾個意向?qū)m人的孤獨完全烘托了出來。第一個便是屏風。記得我一直會將這首詩和李商隱的那首《嫦娥》被混,大約就是被相似的屏風所誤導(dǎo)。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同樣幽微的燭火,類似冰涼的屏風。嫦娥偷得靈藥,獲得了永恒的生命和不老的容顏,卻只落得無窮無盡的寂寥。諾大的廣寒宮,愈華麗愈清冷,滿目星辰璀璨,卻再也照不亮枯木般的歲月。曾經(jīng)追求的長生不老原來只意味著遙遙無期的孤獨。仙女如此,宮人亦如此。“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揮別故土,遠離親人,宮門一闔上,便與外界的所有都斷絕了聯(lián)系。漫長悠遠的日子里,只余自己一人小心翼翼地苦苦掙扎。在日復(fù)一日的膽戰(zhàn)心驚中蒼老,最終落得“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凄涼晚景。
曾經(jīng)有人問我,有沒有哪首詩讓你覺得特別悲涼?自然是有不少,有的是壯志未酬,有的是人生感悟,有的是思鄉(xiāng)懷人。只有一首,寫的是一個人,在一個懶洋洋的午后驟然讀到,當時便有一種悲傷橫亙在心頭,呼吸都難受了起來。那首詩叫《宮詞》,唐人張祜所作: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據(jù)說這首詩藏著這樣一個故事。唐武宗病重,想以最寵愛的孟才人殉葬。將其喚至身邊,詢問其意,孟才人不言,只愿唱一曲,內(nèi)容便是《河滿子》,一首流傳于玄宗時期,凄厲到讓皇帝放了一個將死囚徒的歌。方唱兩句,倒地而死,御醫(yī)診斷的結(jié)果是肝腸寸斷。
無論是這首詩,還是這個故事,都是一個悲傷的基調(diào)。孟才人的死,并不是對于死亡的恐懼,更多的那句“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短短十個字,道盡了她一生的悲哀。那份悲哀如此深重,似乎除了肝腸寸斷的死亡,再沒有什么可以救贖。
杜牧的《秋夕》里,還有另一個意象,也訴說著無盡的宮怨。那便是“扇子”,這個本該是盛夏才能用上的東西,出現(xiàn)在“涼如水”的秋夕,便是這般不合時宜。
第一個用團扇作歌的班婕妤,應(yīng)該最知道那份無奈的心情。本是漢宮的一代才女,賢德之名千古流傳。卻在趙家姐妹入宮后,被逼守著年邁的太后,才能茍且活著?!俺?智锕?jié)至,涼意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秋風乍起,涼意襲來,曾經(jīng)的那柄扇子再好,也會被無情拋棄??v然不甘心,誰又能拗的過人心的寒涼呢?“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p>
“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多少紅顏便那樣蹉跎在了那一方有限的天地間,守著無法掙脫和改變的命運?!凹拍胀ゴ河?,梨花滿地不開門”,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朝朝暮暮,“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p>
很多時候,我感謝現(xiàn)在這個時代,當女性有了勞動的權(quán)利時,便是一片海闊天空。沒有依附關(guān)系的人生,如此自由,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