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
90后女孩張瑗,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四年前的一天,做了品酒師的張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接觸公益,每周四定期到成都市成華區(qū)殘聯(lián)特教學校當志愿者。當她第一次走進特教中心,近距離接觸到這里的孩子們時,大吃一驚,他們中有自閉癥、唐氏綜合征、智力殘疾的孩子。她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憐的孩子??!那天張瑗作為一名愛心志愿者,陪著他們一起玩耍、學習、辦畫展,孩子們露出了開心的笑臉。
志愿者的工作她一做就是4年。時間長了,她發(fā)現(xiàn)特教中心只接受年齡8歲以下的智力殘疾兒童,年紀稍長的孩子就不得不離開。她想到一個嚴肅的問題:“這些特殊孩子漸漸長大,失去了父母和老師的庇護,誰來保護他們?他們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嗎?”這些問題深深困擾著她,她決心要幫他們。她查閱了國內(nèi)外一些相關(guān)資料,萌生出在成都成立一家專為智障殘疾人培訓就業(yè)服務的專業(yè)社會組織的想法。
一天,她在五月天一首名為《Happy Birthday》的音樂視頻中找到了靈感,一群殘障孩子洗車、烘焙、做包裝的畫面刺激了她,“殘障孩子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為什么在成都沒有這樣的地方?”
于是她想到開一家愛心咖啡館,為殘障人士提供就業(yè)幫助。但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各種質(zhì)疑聲不斷,有人懷疑她是為了出名,還有人干脆問她:“他們都是智障人士,照料自己都費勁,要是當了咖啡館服務員能做好嗎?”為了讓夢想實現(xiàn),她費心費力找了不少合作伙伴,但沒有一個人看好。
張瑗辭去年薪豐厚的品酒師工作,自掏腰包在三圣鄉(xiāng)試開了一家小店,還與武侯區(qū)的愛心組織善工家園聯(lián)合,接收了四五個輕度心智障礙的孩子,從門口迎接、點單服務、咖啡制作等一點一點培訓他們。訓練這5個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都是自閉癥和唐氏綜合征患兒,記憶力、動手協(xié)調(diào)能力都很差。
第一次教授他們時,從簡單的“歡迎光臨”到“謝謝光臨,請慢走”,張瑗教了成百遍,可有的孩子轉(zhuǎn)臉就忘,再問就神情茫然。這都不算什么,等到教他們端盤子、洗杯子、沖咖啡時,有的孩子不是不小心把盤子、杯子摔到了地上,就是沖個咖啡水漫金山都毫無察覺……她并不生氣,更加捺著性子教,還常常鼓勵他們:“杯子洗得挺好,比上次有進步,再接再厲!”孩子們通過刻苦訓練終于學會了,這讓她十分開心!
在武侯區(qū)殘聯(lián)的支持下,咖啡館又搬到了金楠天街。裝修時她沒錢,于是自己背磚頭、水泥,歷經(jīng)千辛萬苦砌成吧臺,而桌椅、柜子等來自附近經(jīng)營不善關(guān)門的小店,價格非常便宜。
用了3個多月,2016年張瑗的“第二人生”咖啡館才正式開業(yè)。那5個經(jīng)過培訓的特殊孩子走上工作崗位。他們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娃娃”。
店是開起來了,但卻沒有顧客愿意來這里喝咖啡。有時連一杯咖啡都賣不出去,第一個月就入不敷出。于是她拿出自己這些年積攢的錢給孩子們開工資,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千萬不要泄氣。最“落魄”的時候,張瑗全身上下僅剩200元錢。
堅持了半年多,生意還是沒有起色,她想不出好方法。
轉(zhuǎn)機來得有些意外。一天,一家愛心企業(yè)為咖啡館送來了一大批奶粉,說是送給他們做奶茶的。但是來店里喝奶茶的顧客并不多,一時間她想不出用這批奶粉做什么好。
一天,張瑗和幾個朋友聚會準備外出。有著自閉癥的咖啡館店長小淞叫住了她,美滋滋地說:“瑗姐,我送你好東西,你嘗嘗。”然后把一袋自學做的牛軋?zhí)欠诺搅怂?。當張瑗和朋友們聚會時,她把牛軋?zhí)欠纸o了朋友們,沒想到朋友們都說好吃。突然間她萌生一個主意,“要不,做牛軋?zhí)琴u吧?”回去后她和小淞一說,他又驚又喜,連聲說:“好啊,好啊?!?/p>
小淞用閑置的奶粉做出了第一批牛軋?zhí)?,還設計了大紅公雞喜慶的包裝盒。這批糖很快被搶購一空,第一次賺到錢,店里的每一個人都開心無比。
咖啡館的后部很快被改造成了一個加工坊,而一顆牛軋?zhí)堑恼Q生有7個步驟:配料、炒糖、軋?zhí)恰⑶刑?、包裝、塑封、裝盒,每一個步驟都由不同的孩子完成。咖啡館轉(zhuǎn)型后,孩子們都有了“用武之地”。
糖、花生、黃油融進奶粉里熬成團狀,平鋪在方盤里,放上蔓越莓,冷藏變硬后切塊包裝。店長小淞做得一絲不茍,他一個一個地把蔓越莓放整齊,不是為了美觀,而是有強迫癥。
張瑗說,心智障礙的孩子,缺乏學習、理解、溝通能力,自閉、膽怯、自卑,與人交流是一道非常難逾越的坎,然而做手工就有些不同了。服務員小天能在木質(zhì)書簽的打孔機前坐一天,對重復打孔、穿流蘇的工作毫不厭倦,不是因為努力認真,而是理解能力單一,對指令的服從度很高。
現(xiàn)在,他們這種“刻板行為”有了“用武之地”。比如,沒學會做咖啡的潔妹兒,牛軋?zhí)羌埡惺钳B得最好的。
在每個人的努力下,牛軋?zhí)巧庠阶鲈胶?。通過顧客的傳播,有了穩(wěn)定的銷售渠道。2017年的春節(jié),通過微店和線下訂單,張瑗賣出了3000盒牛軋?zhí)?,其?000盒來自企業(yè)訂購,1000盒來自零散的網(wǎng)絡客戶。
孩子們通過努力賺了錢,這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們都變得自信了。門口服務生小豐是唐氏綜合征患兒,以前他總呆在家里,因為害怕外界嘲笑他的與眾不同?,F(xiàn)在,他每天一臉燦爛笑容迎接客人,經(jīng)過老師的耐心指導和陪伴,他工作認真,能自食其力養(yǎng)活自己。
2018年,張瑗又陸續(xù)接收了20個左右的低中度心智障礙的孩子培訓、上崗。人多了,僅僅賣咖啡、蛋糕、牛軋?zhí)沁h遠滿足不了顧客的需要,更不能負擔這些孩子的工資,怎么辦?張瑗的男友兼合作伙伴老付想到了好創(chuàng)意。老付負責教孩子們壓花、制作,于是店內(nèi)又增加了干花貼成的臺燈、手工首飾、書簽、筆記本私人定制等生意。
張瑗還讓5名中度智力障礙的孩子學習畫畫,她和工廠接洽,將孩子們的畫制作成絲巾,印上手機殼,再銷售出去。這樣多方經(jīng)營“第二人生”,咖啡館的生意越來越火!
張瑗的舉動也得到一批咖啡館同行的支持。目前,成都已有30家咖啡館與“第二人生”咖啡館形成了公益聯(lián)盟,還表示等“娃娃”們的服務技能成熟以后,接受他們到店里工作。相信不久后,這里將會成為殘疾人士就業(yè)孵化的搖籃。
有人問張瑗,這些年做公益的目標和愿望是什么?張瑗面帶微笑地說,就是給孩子們一份工作,讓他們的第二人生能夠和普通人一樣自食其力,靠雙手養(yǎng)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