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娟
每年4月11日是國際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疾病,多在60歲以后發(fā)病,像作家巴金、數(shù)學家陳景潤、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等同志晚年都曾受到這個疾病的困擾。
帕金森?。≒D)又稱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最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靜止時顫抖、行動遲緩、四肢和軀體僵硬、無法保持穩(wěn)定姿勢等,就像機器生銹了一樣,不能很順滑地支配,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神經(jīng)生銹”的疾病。
下面這幾種癥狀,應引起重視并及時就醫(yī)。
1、嗅覺減退、便秘。是目前最被重視、最具應用前景的帕金森病早期預警信號。如果發(fā)現(xiàn)對于某些事物的嗅覺不如以前那樣敏感了,甚至連香蕉、泡菜、香料的味道都聞不出來了,并且原本正常的排便習慣也發(fā)生了變化(但應排除飲食、藥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排便習慣改變),應及時去看醫(yī)生。
2、出現(xiàn)手臂或身體其他部位震顫。臨床上能引起震顫的疾病很多,但帕金森病的典型震顫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時不顫、安靜時出現(xiàn)、緊張時加劇”,如果拇指和食指經(jīng)常出現(xiàn)“搓丸樣”動作,更要警惕。
3、移動或行走變得困難。開始覺得身體、上肢或下肢僵硬,而且活動后僵硬感也不會消失。行走時手臂不能正常擺動,或者旁人會說您走路的樣子看起來很僵硬。
4、動作變慢、寫字變小。如果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自己扣紐扣、穿襪子、系鞋帶等動作明顯變慢了,或者寫字越寫越小,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信號。
5、手臂擺幅小、面具臉。走路時,一側手臂擺動的幅度比另外一側擺動幅度小,也可能是早期帕金森病的表現(xiàn)。家人發(fā)現(xiàn)您最近不愛笑了,就好像帶了一副假面具,表情呆板、眨眼減少、雙眼凝視前方,醫(yī)學上稱為“面具臉”。
6、抑郁。帕金森病患者中約有40%—55%會出現(xiàn)抑郁,表現(xiàn)為易疲勞、興趣減退、食欲減退、缺乏自信、情緒不穩(wěn)等癥狀。抑郁可出現(xiàn)在帕金森病的任何階段,但在疾病的初期,這種表現(xiàn)更容易出現(xiàn),抓住這個早期信號對于帕金森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7、睡眠障礙。70%的帕金森患者存在各種睡眠障礙。包括白天過度嗜睡、夜間覺醒和睡眠時出現(xiàn)拳打、腳踢、大叫等猛烈的動作。
帕金森病人在不同的階段要根據(jù)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目前仍以藥物治療為主,目標是延緩疾病進展,盡可能延長癥狀控制的年限。它貫穿了帕金森病治療的整個周期,也可作為手術治療的輔助手段。當帕金森患者進入中晚期,并且藥物治療失效時,手術是較好的治療策略,包括毀損療法、腦起搏器療法、神經(jīng)干細胞移植等,同時需要藥物輔助治療。其中神經(jīng)干細胞移植療法還處于研究階段,是有前景的新療法。
左旋多巴是目前治療帕金森最有效的藥物,在剛開始服用時,很多患者往往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癥狀,這時可以通過改變藥物劑量或者改變服藥習慣的辦法加以解決。許多患者在服藥一段時間后,會出現(xiàn)藥物療效逐漸下降、服藥量增加的狀況;也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不自主動作”(身體出現(xiàn)一些無法自我控制的動作)和“開關”的周期性藥效變動(即藥物的效力未能維持到下次服藥的時間,讓患者有一段時間失去活動能力,像關上電源一樣)這兩者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對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造成極大的困擾。相反,多巴胺能受體激動劑類藥物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機會相對較少,對于比較年輕的患者,醫(yī)師通常會先選用多巴胺能受體激動劑,小劑量左旋多巴來補充治療,盡量避免產(chǎn)生“不自主動作”和“開關”的藥效變動。
當出現(xiàn)了“開關”的藥效變動或“不自主動作”這些副作用時,就要調整左旋多巴的劑量,加用其他藥物來減少這些副作用。其中,可以嘗試服用長效左旋多巴的制劑,或同時服用B型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抑制劑,如“珂丹”等類藥物,都可以增強血液中左旋多巴濃度的穩(wěn)定性,減少藥效失效的時間,一些患者可能出現(xiàn)不可預測的藥力失效完全不出現(xiàn)的情形,當這情形發(fā)生時,有些快速顯效的藥物就特別有用。
有些帕金森病的患者為避免服藥帶來的消化道不適,選擇飯后服藥,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最好服藥時間選擇在進食前30~60分鐘或進食后1~2個小時,以降低食物對藥物吸收的影響及蛋白質的競爭作用。
在服用新藥物或提高劑量的前幾周內(nèi),因未能清楚地了解身體的反應,要避免駕駛或進行其他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和活動能力的工作。
除非有醫(yī)師指示,否則不要隨便停藥。因為這樣可能會使癥狀突然間惡化,引發(fā)危險的并發(fā)癥。
對于晚期的帕金森病患者,當開始出現(xiàn)“不自主動作”和“開關”的藥效變動時,就要每天清楚地記錄藥后活動能力的轉變,讓醫(yī)師了解患者出現(xiàn)的各種癥狀和藥物的關系,以便更準確地調整藥物劑量或種類。
顫證是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不能自制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輕者表現(xiàn)為頭搖動、木訥表情或手足微顫,重者可見頭部振搖,肢體顫動不止,甚則肢節(jié)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稱“振掉”,“顫振”,“震顫”。
病因:
1、年老體虛。中年之后,脾胃漸損,肝腎虧虛,精氣暗衰,筋脈失養(yǎng);或稟賦不足,腎精虛損,臟氣失凋;或罹患沉疴,久病體弱,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不足,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nèi)動。
2、情志過極。情志失調,郁怒憂思太過,臟腑氣機失于調暢。郁怒傷肝,肝氣郁結不暢,氣滯而筋脈失養(yǎng);或肝郁化火生風,風陽暴張,竄經(jīng)入絡,擾動筋脈;若思慮太過,則損傷心氣血化源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因脾虛不運,津液失于輸布,而聚濕生痰,痰濁流竄經(jīng)擾動筋脈。
3、飲食不節(jié)。恣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損傷脾胃,聚濕生痰,痰濁阻滯經(jīng)絡而動風;或滋生內(nèi)熱,痰熱互結,壅阻經(jīng)脈而動風;或因饑飽無常,過食生冷,損傷脾胃,氣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脈失養(yǎng)而發(fā)為顫證。
4、勞逸失當。行役勞苦,動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損傷疲極;虛風內(nèi)動;或貪逸少動,使氣緩脾滯而氣血日減或房事勞欲太過,肝腎虧虛,陰血暗損,筋脈失于調暢而不得任持自主,發(fā)為顫證。
本病的初期,本虛之象并不明顯,常見風火相煽、痰熱壅阻之標實證,治療當以清熱、化痰,熄風為主;病程較長,年老體弱,其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等本虛之象逐漸突出,治療當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調補陰陽為主,兼以熄風通絡。由于本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虛的基礎上導致標實,因此治療更應重視補益肝腎,治病求本。
中醫(yī)食療七方
1、棗仁龍眼湯
【材料】龍眼肉、炒棗仁各15克。
【做法】將龍眼肉、炒棗仁加入水煎成汁,再加適量白蜜即成,每日2次,早、晚服用。
【功效】對久患帕金森氏病、氣血虧虛者有補益作用。
2、酸棗砂仁湯
【材料】酸棗30克,砂仁15克。
【做法】將酸棗、砂仁共同煎成汁,每晚1次,代茶飲。
【功效】適用于帕金森氏病震顫者。
3、沙棘菊花飲:
【材料】沙棘50克,菊花10克。
【做法】將沙棘、菊花洗凈后共同煎湯。每日2次,可早、晚服用一次,也可代茶飲。
【功效】適用于帕金森氏病合并高脂血癥。
4、陳皮砂仁酸棗粥:
【材料】陳皮5克,砂仁10克,酸棗15克,粳米適量。
【做法】將砂仁先煮成湯,再放入粳米,酸棗煮成粥后,再放入陳皮,稍混后即可食用。每日2次,早、晚服食。
【功效】具有鎮(zhèn)靜作用。
5、二豆粥
【材料】白扁豆10克,蠶豆30克。
【做法】將二豆炒香,研末備用;大米50克煮粥,待熟時調入二豆粉,煮沸后服食,每日2~3劑。
【功效】可健脾疏肝寧絡,適宜震顫麻痹、食少、肢麻者。
6、天麻燉鵪鶉
【材料】鵪鶉1只,天麻15克。
【做法】鵪鶉1只,去毛及內(nèi)臟,將天麻15克填入肚內(nèi),用線捆住,加水燉熟,加食鹽、味精,去天麻,吃肉喝湯,隔日1次。也可用鴿子代替鵪鶉。
【功效】有養(yǎng)陰柔肝之功,適宜震顫麻痹、肢體麻木、雙手抖顫者。
7、 葛根鯽魚湯
【材料】葛根、宣木瓜各20克,當歸、丹參、牛膝、黨參、白芍各10克,鯽魚250克,姜、蔥、鹽適量。
【做法】葛根、宣木瓜各20克,當歸、丹參、牛膝、黨參、白芍各10克,共裝入紗布袋內(nèi);鯽魚250克,洗凈去鱗、鰓、內(nèi)臟;將魚、藥包及姜、蔥、鹽適量調料入燉鍋內(nèi),加水600毫升,大火燒沸后用文火燉煮40分鐘即成。每日分2次,吃魚、飲湯。
【功效】有養(yǎng)血祛風通絡之功,適宜震顫麻痹、頸僵項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