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聚德,李宗德,李曉榮,孫忠政
(1招遠市果業(yè)總站 山東招遠 265400; 2招遠市海博農莊 山東招遠 265400)
金都紅蘋果是招遠市果業(yè)總站選育的皇家嘎拉芽變新品種,魯農審2012053號。為了使金都紅蘋果早果豐產優(yōu)質,2015—2018年,筆者進行了喬砧金都紅蘋果集約栽培試驗,實現了一年建園、二年成形、三年豐產、四年優(yōu)質高效的目的。喬砧金都紅蘋果試驗園,建園第四年,平均畝產量達到2 160千克,平均售價5.60元/千克,每畝果品收入達到1.2萬元。
試驗園設在膠東半島招遠市羅峰街道石星河村海博農莊,金都紅蘋果試驗園于2015年栽植,面積2.0公頃,砧穗組合為金都紅/八棱海棠,株行距2米×4米,土壤屬于棕壤土,pH值為6.1。建園時,每畝施入10噸自制的有機肥(V牛糞∶V花生皮=3∶1發(fā)酵而成),整地改土,采用支架、高畦栽培,畦寬1米、高15~20厘米,配置水肥一體化設施,排灌方便。樹形采用紡錘形。對照為金都紅蘋果,常規(guī)管理:小冠疏層形,畝施氮、磷、鉀的復合肥50千克。
1.2.1 土、肥、水管理試驗園在土壤管理制度上,采用高畦栽培覆蓋制,即:行內鋪設黑色氈布,行間自然生草,一年割草3~4次。在肥料的使用上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每年每畝施用商品有機肥0.5噸。按照每生產100千克蘋果,共需施入純氮(N)1 千克、純磷(P2O5)0.5 千克、純鉀(K2O)0.3千克的標準,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每畝施50千克固體水溶肥(N、P、K≥50%),于萌芽、開花、果實膨大期,分三次追施。
每年確保蘋果生長結果需要的水分供應,果園還應排水良好。萌芽、封凍水要足,生長季節(jié)澆水要巧,做到細水長流防霜凍,防高溫,防裂紋,大水防嚴寒。把握好土壤灌水深度,萌芽、封凍水,土壤的灌水深度控制在40~50厘米,生長季節(jié)灌水深度20~30厘米。
1.2.2 整形修剪試驗園樹形采用紡錘形。樹體結構:樹高3.5~4米,有中干,在中干上單軸培養(yǎng)結果枝,呈螺旋式分布。大型結果枝組25~30個,間隔30~40厘米,結果枝組基部直徑與中干的比例為1∶3。
試驗園選用二年生金都紅蘋果苗,苗高1.8米。定干高度1.5米。在苗木60厘米以上,自上而下間隔3~5個芽,進行刻芽。當新梢長至25~30厘米時,用手進行捋枝開角。7月中下旬將側生枝全部拉到80°~110°。
建園第二年:采取“能留則留疏去競爭枝,以果控樹先果后形”的措施,結合肥水調控等方法,促成花芽。
第四年:堅持“先果后形,逐步調整”的原則,對枝軸直徑超過2.0厘米的側生枝,及時控制、改造,采取“去大留小,去下留上,留橛重縮”的措施,一般疏除1~2個,以穩(wěn)定樹勢。
1.2.3 病蟲防治金都紅蘋果的病蟲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礦物源農藥為基礎,以生物農藥為主體,以低毒農藥為輔助,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早控制。采取“選準防治藥劑,減少用藥種類、降低用藥倍數,減少防治次數,操作要周到細致”的措施,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防治的重點是“三病三蟲”,三病是早期落葉病、赤星病、枯葉炭疽病;三蟲為蘋小卷葉蛾、棉鈴蟲、食心蟲。注重保持水分的平衡,及時補鈣素營養(yǎng),控制果實大小,避免果實采前裂口。
同年栽植的金都紅蘋果苗采取清耕果園平地栽植,每年每畝施有機肥1 000千克,無水肥一體化設施,苗期不進行刻芽,整形修剪和病蟲害防治措施同集約化栽培管理。
調查建園后土壤理化性狀變化,定植當年樹體生長發(fā)育情況,第2年開花結果情況及第3、4年產量情況。
建園前,通過整地改土、高畦栽培措施,有效地增加土壤活土層,滿足了蘋果生長發(fā)育的要求。同時,較為充足的有機肥和按需追施的水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質。根據檢測,試驗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比建園前提高0.3%~0.42%,全氮和全磷分別提高0.15毫克/千克和0.13毫克/千克,土壤容重降低0.064克/立方厘米,土壤團粒結構有明顯改善,土壤團粒是建園前的2~3倍。
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采用集約栽培技術,栽植成活率達到99.1%,與對照比較無明顯差異(對照為99.0%),基本一致。平均單株發(fā)枝12個,是對照(8個)的1.5倍,呈顯著差異。這可能與培肥地力、高畦栽培、刻芽技術等有關。當年新梢生長量平均達到86.6厘米,與對照(86.2厘米)相比無明顯差異。
試驗(均為60株)結果表明采用現代集約栽培技術,建園第二年,金都紅蘋果(圖1、圖2)結果株率達到100%,與對照(100%)比較無差異。單株結果達到12個,是常規(guī)管理(4個)的3倍,單果質量達到182克,與對照(168克)比較差異明顯。
采用現代集約栽培技術,建園第三年(圖3),畝產可達1 160千克,實現了早果豐產的目的,與對照(308千克)比較差異明顯。這可能與樹形培養(yǎng)、栽植密度有關。
圖1 集約栽培建園第二年金都紅開花狀(楊聚德攝,地點:石星河)
圖2 集約栽培建園第二年金都紅結果狀(李宗德攝,地點:石星河)
圖3 集約栽培建園第三年金都紅結果狀 (李宗德攝,地點:石星河)
從試驗結果看出,采取現代集約栽培技術,樹高3.45米,側生枝32個,產量2 160千克/畝,明顯高于常規(guī)管理(常規(guī)管理樹高3.10米,側枝16個,畝產680千克)。這可能與側生枝配置數量多,分散了生長勢,利于成花結果有關(圖4)。
喬砧金都紅蘋果集約栽培試驗結果表明,金都紅蘋果適于喬砧集約栽培模式。建園第四年,平均畝產量達到2 160千克,實現了蘋果早果優(yōu)質的目的,建議蘋果產區(qū)推廣應用。
圖4 集約栽培建園第四年金都紅結果狀(楊聚德攝,地點:石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