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卡生
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起始于1982年南斯拉夫薩格勒布的世界杯體操賽,但對我個人而言,1981年,是一個更重要的時刻。
那一年,我只有18歲,第一次參加羅馬尼亞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作為一個新人來說我并沒有太多的壓力和負擔,可以說是全身心投入到比賽中。1981年的吊環(huán)決賽,我的分數(shù)一直是第一,到了頒獎的時候排名第二的蘇聯(lián)選手和我并列第一,后來才知道,是國際裁判組織在后面做了改分。頒獎現(xiàn)場,中國代表團提出抗議,吊環(huán)比賽的裁判組和組委會進行了交涉,現(xiàn)場觀眾在頒獎現(xiàn)場起哄、跺腳以此抗議。現(xiàn)場一直這樣僵持了大概10分鐘,組委會最終扛不住壓力,維持了現(xiàn)場原判給了我冠軍。
80年代初的國際體壇處于“冷戰(zhàn)”時期,中國剛恢復體育組織沒有多長時間,雖然有一些項目例如乒乓球、女排在世界上獲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來說80年代的中國,在現(xiàn)代體育的競技比賽中,依舊處于弱勢位置。那個年代,每個國家派出的運動員都非常優(yōu)秀,國際體育組織幾乎被蘇聯(lián)、歐美集團控制,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想贏得勝利,不僅要水平一流,而且還需要是壓倒性的分數(shù)才能獲得好成績。
同年的世界錦標賽,我由于受傷,并沒有獲得太好的成績,而中國男子體操隊第一次獲得了團體銅牌,頒獎現(xiàn)場第一次升起了中國國旗??梢哉f,這一年是中國體操以及我個人而言最為重要的起點。
大家所熟知的1982年南斯拉夫第六屆世界杯體操比賽上,經過一年的備戰(zhàn)和訓練,我堅信自己有實力獲得冠軍。但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最終獲得了單杠、自由體操、跳馬、鞍馬、吊環(huán)和全能六項冠軍的成績。80年代的冠軍獲得者,已經不僅是個人的勝利,它超越了體育本身的輸贏,在世界舞臺上國人看到了我們國家正在發(fā)生的變化,以及在世界嶄露頭角的自信。
我記得在參加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后,3金2銀1銅的成績,是我們當年整個奧運軍團獎牌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回到老家廣西南寧,鄉(xiāng)親們的歡呼聲、鞭炮聲、掌聲充斥著大街小巷,這樣巨大的光環(huán)落在21歲的年輕人身上,這里面有比較復雜的情緒,興奮、榮幸、自豪,當然也夾雜了更多的責任感。
從事體育訓練的運動員大多數(shù)都渾身是傷,尤其是體操運動,更是一個吃青春飯的比賽項目。在經歷了1984年的巔峰之后,我也想過差不多到了年紀就功成身退,但無奈于當時國家體操隊青黃不接,在教練的勸說和組織的安排下,我參加了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這一戰(zhàn)讓我陷入到巨大的痛苦與自責中。
韓國漢城綜合體育場,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這里,如果說沒有對勝利的渴望和期盼,那是不準確的,尤其是在過去獲得的贊譽之下,我必須要為國爭光。吊環(huán)比賽失利,跳馬比賽坐到了地上……我當時整個人都蒙了,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切發(fā)生接下來該如何收場,我聽到了現(xiàn)場觀眾失望的驚嘆,我下意識地露出自我安慰的微笑被電視臺記錄下來,在那個集體榮譽大于一切的年代,這個鏡頭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罪證,下場之后我和隊友們哭成一團。這種錐心刺骨的痛苦,雖然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依舊歷歷在目。我后來想,如果不是這次失利,是否會有后來的李寧運動品牌,是否會繼續(xù)從事體育教練的工作?我不知道。
回國下飛機時,等著所有人都離開,我獨自走了一條灰色通道,從至高無上的榮譽到人生的谷底,感覺只是咫尺之間,對于一個25歲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重創(chuàng)。嘲諷、謾罵,一時間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在那條灰色通道的盡頭,出現(xiàn)了一個人——李經緯(健力寶品牌創(chuàng)始人)。他站在通道的盡頭,拿著鮮花來接機,開導我一切都會過去。
現(xiàn)在回頭來看,我非常能理解當時曾經喜愛我的觀眾對我的失望,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選擇很少的時代,中國代表隊在國外贏得的每一塊金牌,每一份榮譽,都遠超過其本身的意義。但是,作為個人來講,我確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痛苦過程。
同一年,我正式從體操隊退役。退役之后,國家給出了體制內最好的安排,讓我在廣西體委副主任和國家體操隊教練兩者中任選其一,但最終,我前往廣東三水進入了李經緯的健力寶公司。我常常會想,人生大起大落,給你失敗,給你機遇,給你選擇,莫不說我們在時代所經歷的一切,最后都只不過是我們人生需要的成長。如果沒有漢城之敗,也許就不會有“李寧”這個品牌。
從運動員到商人的身份轉變,我花了許多時間去過渡。最開始我擔任的是李經緯的特別助理,負責公關宣傳、市場策劃、籌辦運動服裝廠的工作。后來我們找到了新加坡的投資,“李寧”牌得以成立,主營運動服裝。當然我有過糾結,漢城兵敗還是心中的痛,那時我已經是一個“罪人”,再這樣張揚做生意是否妥當?而李經緯卻告訴我,健力寶的夢想是要讓中國運動員喝上國產的運動飲料,李寧品牌是要讓中國運動員穿上國產的高檔運動裝。
萬事開頭難,我們在第一次訂貨會上,無人訂貨。90年代的經商環(huán)境,有的是機遇和挑戰(zhàn)。1990年的亞運會,我穿著“李寧”牌運動服,從藏族姑娘達娃央宗手中接過亞運圣火,這是一次歷史性時刻。當初為了拿到火炬?zhèn)鬟f權,我向國家體委談起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夢想,以及“國產”品牌的責任,而最終我爭取到了這個機會。亞運會結束后,李寧公司收到了1500萬元的訂單。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中國的奧運軍團上臺領獎穿著的“李寧服”成為中國國家隊的標配。而這,正是激勵著我不斷走下來的動力。
李寧公司一路走來,其間有過許多反思,這個運動品牌最終是要走向體育專業(yè)化用品,還是走向一個泛“體育”化的服裝品牌的方向?我記得有朋友跟我開玩笑,李寧,你現(xiàn)在是在做服裝品牌還是體育品牌?這個思考過程其實非常艱難,這不得不提到中國變化的速度,從一個極度匱乏的時代,進入到一個過剩的時代,我們國家也許只花了十幾年的時間。
1997年時,我們賣得最好的一款產品是一件夾克,難道以后以市場反應作為調整李寧戰(zhàn)略的標準嗎?那么李寧以后就可以都賣夾克了。當時我就想,那么我最早的初心——做一個專業(yè)化的運動品牌,促進現(xiàn)代體育的社會發(fā)展理想,是否就漸漸偏離?
作為李寧牌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有時候需要思考賺錢和最初的理想之間是否能做到取舍和平衡。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告別體育賽場那么多年,最終在商業(yè)上的判斷,和體操精神里的初心、專注、平衡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那年之后,我離開公司去北大讀書,開始要在慢下來的生活中換另一個視角,只有李寧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李寧”品牌才不會被忘記。
“源于體育,用于體育”是李寧品牌一貫的宗旨,在如今的時代下,李寧品牌的轉變應該說頗有成效。我們在1998年建立了第一家服裝與鞋產品設計開發(fā)中心,建立專業(yè)運動員的腳型數(shù)據(jù),對專業(yè)運動特征進行數(shù)據(jù)化搜集分析,目標是為了提高產品的專業(yè)性和舒適度。
有了專業(yè)團隊的研發(fā)、生產、制作,再配合對它的文化價值的思考,結合年輕人所關注的時尚與審美,那么就有了2018年李寧品牌在紐約時裝周上的良好表現(xiàn)。對于運動品牌的時裝化這個主題,也是我們最近在研究的課題?,F(xiàn)如今運動是一種時尚,李寧品牌要把專業(yè)的運動材料、科技注入到時尚設計中,這是目前李寧發(fā)展的空間。
曾經,我去過一個意大利小鎮(zhèn)旅行,那是一個背靠大山、面朝大海的傳統(tǒng)小鎮(zhèn)。到了那之后就非常感嘆,在這樣的小鎮(zhèn)上,保留的傳統(tǒng)工藝本身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時尚的歷史積淀,這種積淀涉及審美的傳承,這種時尚的震撼應該最后回歸到人們的生活中去,這才是時尚應該有的樣子。
在紐約時裝周上,國人看到了一個國產體育品牌全新的樣子,同時也能找到它內藏著的中國人很有情懷的元素——熟悉的配色、熟悉的“中國李寧”的字體,以及打破了中式設計邊界的未來感和潮流性。我們收獲了許多評論,他們對李寧在紐約時裝周上的表現(xiàn)感到振奮。這種感覺超越了服裝或者是時尚本身的意義,與運動員在場上為國爭光是同樣的自豪感。
時間已經過去20多年,其中的榮光和失敗種種,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課程,而接下來,與時俱進地理解時代,活在未來,是我們對過去最好的致敬吧。
1963年,李寧出生在廣西來賓一個普通教師家庭。他7歲開始練體操,17歲進入國家隊,并在1981年羅馬尼亞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拿下3項冠軍,下一年橫掃世界杯體操賽,拿下7枚金牌中的6枚。一時間,世界嘩然,一個不到20歲的男孩創(chuàng)造了世界體操史上的神話,他成了國人心中的英雄,更被稱為“體操王子”。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全國人民都在電視機前等待著李寧的吊環(huán)比賽,“吊環(huán)正吊臂后懸垂前擺上接直角支撐”和“雙杠大回環(huán)轉體180度成倒立”,當這兩個高難度動作播放時,觀眾們倒吸一口涼氣,而李寧不負眾望,干脆利索以零失誤完成這兩個獨創(chuàng)的高難度動作,電視機前的觀眾們發(fā)出歡呼。
80年代,是屬于李寧的體操時代,他所向披靡,共獲得過14個世界冠軍,合集106枚國內外重大比賽的金牌,他已經成為國人的驕傲。李寧已經成為戰(zhàn)無不勝的標桿,當他因為渾身的傷病以及年紀的限制提出退役申請時被駁回。
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渾身帶傷的李寧再次站到了賽場上,全國人民堅信過去的輝煌依然會延續(xù),已經“高齡”的李寧依然是他們心中唯一的英雄。跳馬失利、吊環(huán)失利,接踵而至的落敗讓李寧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嘲諷與謾罵鋪天蓋地,一個25歲的年輕人從神壇跌落,漫長的痛苦和自責重創(chuàng)了李寧。退役之后的李寧有許多選擇,他最終選擇轉變身份開始從商。歷經一年,他慢慢從過去的低谷中走出,在李經緯的幫助下,1989年,創(chuàng)立了體育運動品牌——李寧。
李寧運動品牌帶有先天的優(yōu)勢,在1990年亞運會后,獲得了1500萬元的訂單,從此走上了民族運動品牌的路。作為創(chuàng)始人的李寧,其間有過許多困惑,如何平衡商業(yè)發(fā)展和推動體育發(fā)展的初心?
不忘初心,一直是李寧在采訪中提及的主題。李寧一直關注和支持著世界尤其是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李寧品牌成為中國奧運軍團的服裝贊助商,李寧品牌還常年贊助中國體操隊、射擊隊、跳水隊、羽毛球隊,目前,李寧公司支持世界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各項投入累計早已超過十億元。
作為一個民族運動品牌,李寧25年的發(fā)展歷程很像是中國體育運動品牌發(fā)展的縮影,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遭受到來自Nike、Adidas等一系列國際品牌的激烈競爭,正是因為不斷地調整與平衡,讓李寧品牌規(guī)劃出獨特的品牌發(fā)展戰(zhàn)略。經過20年的發(fā)展,李寧品牌由最初生產單一的運動服裝發(fā)展到擁有運動服裝、運動鞋、運動器材、運動生活等多個產品系列的專業(yè)化體育用品公司,今天的李寧,產品結構日趨完善,銷售額快速增長,已經在中國體育用品行業(yè)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領先地位。
2018年,離李寧退役已經整整20年。就在今年紐約時裝周上,李寧品牌以全新的面貌進入國際視野,并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起了新生代年輕人的關注和贊譽,李寧品牌脫胎換骨般的時尚氣息再次點燃了人們對國產品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