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琴
摘要:盧旺達大屠殺,一場本可以被阻止的大屠殺為何還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慘痛的一筆?文章從《盧旺達飯店》這部經典影片入手,對大屠殺慘劇的發(fā)生從種族矛盾、國際社會、聯合國等角度進行了分析,以此探討了人道主義干預的必要性。
關鍵詞:種族矛盾;國家利益;人道主義援助
影片《盧旺達飯店》以保羅為切入點,將盧旺達大屠殺這個龐大復雜的歷史事件細化到一個具體的人物身上,使其能夠更好地利用電影的藝術手法來展現這個歷史事件。影片中弱化了對血腥暴力場面的展現,主要突出了酒店經理保羅在那個極端主義瘋狂的時期,面臨各種緊張局勢,為保護家人以及一千多名在酒店的難民,一方面與胡圖極端勢力的周旋、斗智斗勇,另一方面不斷尋求國際援助的不懈努力。
位于非洲中東部的內陸國盧旺達以農牧業(yè)為主,是世界上最不發(fā)達的國家之一。在這片土地上生存著兩個人口懸殊很大的兩個民族:圖西族與胡圖族。胡圖族擁有81%的盧旺達的人口,圖西族僅占14%,16世紀圖西人建立了封建王國,西非會議將這片領地作為德屬東非的一部分劃歸德意志帝國,這一事件標志著盧旺達殖民時代的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盧旺達由比利時委任統(tǒng)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改由比利時“托管”。德國與比利時等國家對盧旺達種族主義思想的形成與強化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胡圖族和圖西族是基于階層和部落而非種族被劃分為兩個群體,胡圖族人普遍是鄉(xiāng)下的農民,而圖西族人多數擁有牛畜,這使得圖西族人變得富有并掌握了政權。當歐洲人,特別是比利時人來到非洲時,他們與圖西族人一同合作加深了這一制度化的鴻溝。在比利時傳教士的幫助下,圖西族人強迫胡圖族人工作,同時否認其政治地位并剝奪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處于被統(tǒng)治階級的胡圖族的不滿和憤怒激化了種族矛盾。1962年盧旺達獨立后,殖民者將政權交給胡圖族。獨立后的盧旺達政府一直對圖西族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在圖西族與胡圖族種族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的過程中,殖民主義者對其進行的種族分裂等政策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94年4月6日,胡圖族總統(tǒng)哈比亞利馬納因飛機失事身亡,空難在盧旺達國內引發(fā)了胡圖族與圖西族的互相猜疑,在極端主義分子的煽動下爆發(fā)了一場規(guī)??涨暗奈溲b沖突和種族大屠殺即“盧旺達大屠殺”。在歷時三個多月的種族沖突中,共有近百萬人被殺害,其中被殺害的人多為圖西族。
聯合國作為一個主張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解決地區(qū)沖突,維護國家主權與保護各國人民民權免受侵害的國際組織,為何采取冷漠、坐視不管的態(tài)度呢?聯合國總部曾多次收到駐盧旺達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發(fā)送的預警匯報,大屠殺發(fā)生的第四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投票,決定象征性地在盧旺達保留260名維和人員,職責僅僅是調停?;鸷吞峁┤说乐髁x援助,且維和部隊不得采取超越自衛(wèi)的軍事行動。聯合國作出這樣的反應,主要是安理會中,美國不想重蹈上一年索馬里行動的覆轍。1993年,美國以聯合國維和部隊名義在索馬里進行軍事干預的行動遭到挫折后,提出了“危國不入”、“不理會無戰(zhàn)略價值地區(qū)”的構想;中、俄向來對干涉內政持反對態(tài)度;英國則緊跟美國路線;法國深諳大屠殺的事實,但又不能馬上轉變對胡圖政府的態(tài)度。后來比利時政府以10名比利時維和軍人遭到殺害為由,撤出了全部在盧旺達的部隊,并帶走了所有的武器,使盧旺達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之中。僅僅三個月,約100萬人圖西族和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溫和派慘遭屠殺。影片中的保羅在工作中努力討好軍界政要和歐洲上流社會,在盧旺達被世界遺棄之后,他不斷聯系比利時航空公司的總裁和可能為他們提供幫助的人,并號召飯店里的難民們聯系自己的歐洲朋友,希望能夠抓住他們的手。
盧旺達的形勢已不僅僅是內戰(zhàn)了,應該定性為種族清洗運動,而這個時候美國難民委員會主任羅杰·溫特的一篇關于盧旺達種族滅絕的專稿被美國各大媒體拒絕,最后在1994年4月14日的多倫多《環(huán)球郵報》登載。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也沒有用“種族滅絕” 一次來形容盧旺達大屠殺,理由很簡單:如果將其定義為“種族滅絕”,美國和和國際社會即有責任根據1948年聯合國關于“防止和處罰種族滅絕罪行公約”采取援救行動,而美國對此不感興趣。為什么主要大國采取不作為呢?為什么聯合國的反應如此消極?最主要的原因還要歸結于“國家利益”,盧旺達是非洲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無論是地理位置上還是自身資源上都不具有戰(zhàn)略優(yōu)勢。美國等其他主要大國在盧旺達地區(qū)無利可圖,似乎才是他們采取不作為的主要原因。聯合國作為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其從自身結構而言,在發(fā)揮作用時具有局限性,甚至還會受到大國的控制。
從現實主義的觀點出發(fā),普世道德不適用于國際社會和國家,國家利益才是一個國家行為的出發(fā)點與立腳點。但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世界各國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安全領域的聯系愈加緊密。二戰(zhàn)以后,內戰(zhàn)的數量急劇增長,且內戰(zhàn)外溢成為國際沖突的主要來源。某個國家或地區(qū)發(fā)生極端野蠻的行為時,沒有外部更加強勢的力量進行干預,大屠殺將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其后果和損失無法估量,更有可能波及其他國家,造成沖突升級。無論是為了人類種族的延續(xù)和發(fā)展,還是防止內戰(zhàn)外溢擴大為國際沖突,國際社會和有能力的大國都有責任和義務進行人道主義干預。
參考文獻
[1]李安山.論民族、國家與國際政治的互動——對盧旺達大屠殺的反思[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12).
[2]王麗萍.人道主義干預:國際政治中的理想與現實[J].北京大學學報,2000(06).
[3]俞力工.盧旺達大屠殺事件與法國的尷尬[OL].光明網—光明觀察,2008-1l/24,http ://guancha. gmw.cn/2008-1l/24/content_86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