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
如今,創(chuàng)建書香、墨香校園在全國各地都已蔚然成風,而習作教學,盡管一直都是語文教學關注的熱點,卻似乎總止步難前。尤其對小學生來說,為了作業(yè)而作文依然是他們邁不過的一道坎,也是他們厭煩甚至懼怕作文的根源。
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在課堂里、作業(yè)里,與新鮮沸騰的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加上教學中受教師教學理念、主觀意愿、價值取向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小學生習作中缺乏主體意識,缺乏兒童這個年齡本應該有的無拘無束和天真靈動,出現(xiàn)了諸多與素質教育不協(xié)調的傾向:成人化傾向、模式化傾向、凝固化傾向、虛假化傾向。這些傾向最直接最嚴重的后果就是使學生感官封閉,想象枯竭,情感壓抑,最終視習作為冰冷可畏的學習負擔。習作教學所面臨的危機,也正是教育本身難以承受的頑疾。
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習作教學這一學科問題從狹隘的學科論中剝離出來,放在更為深廣的社會和歷史的大環(huán)境中,深層次地挖掘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從本質上有效地解決這一“頑疾”。
研究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感到,作文教學可以承載的使命遠不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層面,而應滋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的生長點:學作文,即學做人。作文教學應順應兒童學習的本性,引導學生以整體的生命投入生活,關注生活,激發(fā)熱情,抒寫自我。要讓他們明白:寫作是為了記述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最終養(yǎng)成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習慣。這才是小學生習作教學的初心。
在原有基礎上,我們又進一步開展“回歸兒童學習本性的作文教學研究”和“兒童視角的本真語文課堂教學研究”,堅持站在兒童的立場,在教育教學中著眼于兒童的自然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努力創(chuàng)設具有兒童成長意義的教學情境,使習作教學真正成為關注兒童生命,具有溫度、情懷,幫助兒童積極建構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教授指出,小孩子普遍的心理特點是好游戲、好奇心強、好群體活動、好模仿、喜歡野外生活、喜歡成功的體驗、喜歡別人贊許、容易滿足和快樂。循著這樣的原點,小學習作教學應該從每一個兒童的生活出發(fā),從兒童的心靈和精神需求出發(fā),充分尊重兒童的本性和情感體驗,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和視角,運用他們熟悉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的職責在于,尊重童年文化,呵護兒童的心靈和言語,真正讓習作成為兒童的一種內在生命欲求,成為兒童生命的自然成長!
伴隨著電子化的媒體傳播、居住環(huán)境的城市化建設以及快速運行的生活節(jié)奏,孩子們越來越遠離了淳樸的鄉(xiāng)土自然、傳統(tǒng)的游戲活動、詩意的自由幻想和無憂無慮的童年體驗。兒童習作教學,本來就應以兒童生活為廣闊背景,以童年精神為豐富源泉。當我們在感慨著孩子們的作文內容總是那么單調或雷同時,不要把它僅僅簡單地歸結于孩子對生活缺乏觀察,缺少了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而更要明白那是因為孩子們遠離了真正的童年生活。
童年的很多印記,都會對孩子一生產生影響。童年到成年的過程是對童心的改進,而不應是舍棄。只有本性(先天情感)向往童心的人,才能得到永久的童心。也許,我們真應該蹲下身子,去聽聽孩子們內心的聲音,為他們做些有益于一生的事情。
1.創(chuàng)設游戲空間。除了課堂,各種各樣的校園節(jié)日也是開展活動的契機。學雷鋒活動日,高年級的孩子們走進低年級教室,教他們包書皮,整理書包;走進空巢老人的家中,給他們表演節(jié)目,帶去溫暖;走進社會福利中心,送去愛心捐贈的禮物……孩子們興致勃勃,樂此不疲。一年級學生的入學儀式、中年級學生的成長儀式、六年級學生的畢業(yè)儀式等等,都會在孩子們心靈深處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記,甚至一生都難以忘懷。
2.注重經典浸潤。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對作文教學提出了如下觀點:學生自發(fā)的課外興趣閱讀有助于作文能力的發(fā)展。增加課外閱讀比增加經常性寫作訓練對幫助發(fā)展學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要想讓學生愛習作,會習作,首先要讓他們愛上閱讀,開闊視野,積淀知識,厚積薄發(fā)。讀書貴在氛圍。學??梢詮摹碍h(huán)境文化”“書市文化”“誦讀文化”“家庭文化”四方面營造書香氛圍,引領孩子在文化長河中漫游回溯,讓閱讀與陶冶隨時隨地發(fā)生……
3.孕育飽滿文心。教師對兒童作文的指導,扮演的應該是蘇格拉底所說的催生婆角色,而不是雕塑家。因為,好作文從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塑。這里的催生,最有效的途徑依然是閱讀。好的閱讀,能夠使人的心靈變得細膩敏感,并保持思維的敏銳和深度。沒有真正閱讀過那一本本經得起推敲的經典作品,心靈是粗糙的;沒有真正被經典感動過的情懷,內心是枯澀的。因此,我們能做的最簡單、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們在童年與更多的好書相遇,讓他們的心靈經受兒童文學的潤澤!經過文學浸潤的原汁原味的兒童話語,會更加獨特而富有情趣。這樣的兒童作文是多姿多彩的,會充滿活力與靈性。
4.呵護獨特感受。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老師關注了習作內容的真實。但是,孩子們的作文真的寫出“真實獨特”的感受了嗎?似乎也并不見得。很多作文,讀起來內容是真實的,卻總有不痛不癢的感覺,看不出作者想表達什么,猶如白開水,沒摻雜質,卻也沒味道。
相比較課堂習作,我更喜歡讀學生課后的微日記。所謂“微日記”,顧名思義,就是微型的日記,是相對而言字數(shù)比較少的日記。“微事件、微心情、微景色、微物體、微啟發(fā)、微議論……生活中一切引起關注或想法的人、事、物等,只要是真實的,都可以寫”,這是寫微日記的要旨。教材中的習作,從審題到構思,從作后的講評修改到謄抄,雖然文從字順,布局合理,但終究少了些個性和情趣。而微日記因其不受題材和篇幅的限制,很受孩子們歡迎,從選材到動筆完全自主,倒常??梢苑窒淼剿麄兩钪械母鞣N趣事囧事,讀到許多鮮活靈動的語言。
5.培養(yǎng)讀者意識。習作為什么而寫,前面已經明確。吳忠豪評說,日本的習作教學把“培養(yǎng)讀者意識”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夏丏尊先生也認為,讀者意識是最大的寫作技巧。這一點不難理解。有了讀者意識,孩子們就明白了:寫作是為了分享,將自己的故事寫給別人讀,講給別人聽。要讓別人讀得懂,就必須把意思寫清楚,寫明白;要讓別人讀得明白,就必須將內容寫具體,寫連貫;要讓別人讀得舒服,讀得愉悅,就必須將文字寫生動,寫形象;要讓別人讀出感情,讀出自我,就必須真心實意寫作,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當兒童心中有了讀者,寫作就有了熱情,筆下的文字便有了方向。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而以構筑童年精神、孕育飽滿文心、發(fā)展兒童言語為追求的小學習作教學更不可急功近利。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只要我們心中有兒童,一切為了兒童,那么,我們就有了行動的方向,我們的教學就不會偏離軌道。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用滿懷期待的目光,給予真誠的欣賞,無限地相信他們的言語水平會一天天成長,相信他們在一天天的閱讀、積累和運用中,會慢慢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提升自己的表達智慧。這樣的結果,需要我們靜靜地等待,就像等待花兒的綻放。